病毒-------(通用14篇)
病毒------- 篇1
病毒-------
七年生物:  韩俊丰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2)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二、学习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病毒的结构
四、课前准备
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一段岁月不能忘记。在那段日子里,非典恶魔肆虐中华,人人谈非变。然而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下,我们最终赢得了这场抗非战役的胜利。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回想重温一下在过去我们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这难以忘怀的日子。(学生教师一起回想过去抗击非典的事情或者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看一段动画)
(1提出问题)噩梦般的日子已经过去,但是现在看来,我们不禁要想:非典因何而起?为什么它的威力那么大?危害那么重?
(2让学生猜测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医学工作者们在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发现:非典,是由一种肉眼看不到并且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非典病毒引起的。而在人类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天花,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疯牛病,以及最近时常见诸报端的禽流感,艾滋病和甲型h禽流感等等人类遭受病毒的折磨由来已久。病毒真的那么可怕吗?作为生命的最简单形式,由于结构另类和来去无踪,它成为生命世界中迄今发现和了解得最少,也是人类最难以驾驭的一类生命个体。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病毒王国,我们共同学习这节主题探究课,也许破解生命之谜,攻克医学难关的钥匙就掌握在你手中了。板书:《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齐读)
(二)实施探究
活动一: 病毒的发现
1.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把患病植株的汁液用细菌过滤器过滤,想不到致病的东西连细菌无法通过的过滤器也通过了。后来,科学家又把患病植株的汁液冲淡了一百倍,发
现这种液体仍有致病的能力。这就说明这种致病的东西具有传染性、滤过性和稳定性三个特性,但人们仍然不识它的“庐山真面目”。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明了电子显微镜,才终于看见了这类致病的东西——病毒的真面貌。
活动二:常见的病毒有哪些,如何预防?
1.你知道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常见的疾病吗?
学生回答常见的病毒
腮腺炎患者,水痘患者天花,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疯牛病,以及最近时常见诸报端的禽流感,艾滋病和甲型h禽流感猪瘟,鸡瘟小麦丛矮病等。
课本图片 1.腮腺炎患者,2.水痘患者,3.医生在家禽养殖厂进行消毒处理,4.医生在给学生注射疫苗。
2.我们应该如何来预防有病毒引起疾病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接种疫苗,消毒,讲究卫生习惯等
我们知道了病毒的危害和预防,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病毒结构
活动三:认识病毒的结构
1.看课本第三页病毒的结构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的分类
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一是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乙肝病毒)二是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病毒)三是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场杆菌噬菌体)。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你认为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学生回答
师总结:人类对病毒的世界并没有完全了解,希望大家回家以后继续搜集有关病毒的资料。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哪个环节最吸引你?
七、布置作业
1.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不知道什么是病毒,请你给介绍一下。
八.拓展
组织一次预防病毒性传染疾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或宣传画。
病毒-------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的几个特性,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  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采用学生自学,教师提问的形式)
引  入: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信息交流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计算机应用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计算机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
新 课:
一、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安全(computer security)是由计算机管理派生出来的一门科学技术。目的是为了改善计算机系统和应用中的某些不可靠因素,以保证计算机正常安全地运行。
二、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或指令集合。这种程序能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自我复制传播和扩散,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并给计算机带来故障和破坏。这种程序具有类似于生物病毒的繁殖、传染和潜伏等特点,所以人们称之为“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一般软盘、光盘和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系统上的广泛传播,会造成大范围的灾害,其危害性更严重。
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隐蔽性 病毒程序一般隐藏在可执行文件和数据文件中,不易被发现。
2) 传染性 传染性是衡量一种程序是否为病毒的首要条件。病毒程序一旦进入计算机,通过修改别的程序,把自身的程序拷贝进去,从而达到扩散的目的,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
3) 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寄生能力,它能够潜伏在正常的程序之中,当满足一定条件时被激活,开始破坏活动,叫做病毒发作。
4) 可激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激发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某个时间、日期、特定的用户标识、特定文件的出现和使用、某个文件被使用的次数或某种特定的操作等。
5) 破坏性破坏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最终目的,通过病毒程序的运行,实现破坏行为。
三、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计算机病毒有很大的危害性。世界各国每年为防治计算机病毒投入和耗费了巨额的资金。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删除或修改磁盘上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使之无法正常工作。
2) 修改目录或文件分配表扇区,使之无法到文件。
3) 对磁盘进行格式化,使之丢失全部信息。
4) 病毒反复传染,占用计算机存储空间,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破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使计算机不能工作。
四、 计算机病毒的表现计算机感染病毒以后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知道了病毒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毒、消除病毒
常见病毒的表现一般有:
1) 屏幕显示出现不正常。例如:出现异常图形、显示信息突然消失等。
2) 系统运行不正常。例如:系统不能启动、运行速度减慢、频繁出现死机现象等。
3) 磁盘存储不正常。例如:出现不正常的读写现象、空间异常减少等。
4) 文件不正常。例如:文件长度出现丢失、加长等。打印机不正常。例如:系统“丢失”打印机、打印状态异常等。
五、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重视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如果发现了计算机病毒,应该使用专门的杀病毒软件及时杀毒。但是最重要的是预防,杜绝病毒进入计算机。
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措施一般包括:
1. 隔离来源 控制外来磁盘,避免交错使用软盘。有硬盘的计算机不要用软盘启动系统。对于外来磁盘,一定要经过杀毒软件检测,确实无毒或杀毒后才能使用。对连网计算机,如果发现某台计算机有病毒,应该立刻从网上切断,以防止病毒蔓延。
2. 静态检查 定期用几种不同的杀毒软件对磁盘进行检测,以便发现病毒并能及时清除。对于一些常用的命令文件,应记住文件的长度,一旦文件改变,则有可能传染上了病毒。
3. 动态检查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种种异常现象,发现情况要立即检查,以判别是否有病毒。常见的异常有:异常启动或经常死机;运行速度减慢;内存空间减少;屏幕出现紊乱;文件或数据丢失;驱动器的读盘操作无法进行等。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更多的计算机病毒,这些病毒将会以更巧妙更隐蔽的手段来破坏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因此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增强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意识,掌握清除计算机病毒的操作技能,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