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演义的⼈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发送到⼿机 | 收藏
全屏阅读模式字体:⼩ | ⼤
⼀提起“三国”故事⾥的曹操,⼈们⼤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脸奸相的⽩脸。可是⼆⼗世纪五⼗年代以来,在有些戏剧或影视剧当中,曹操的形象发⽣了很⼤变化,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为什么有⼈说他是“奸雄”呢?
观众对曹操的认知和印象很多来⾃于⽂学作品,如果将曹操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该如何对他进⾏评价呢?
曹操字孟德,⼩名阿瞒。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学家,安徽亳州⼈。曹操出⽣在官宦世家,⽗亲曹嵩原是夏侯⽒的后裔。曹操⽂武双全,史书《魏略》中说,他“才⼒绝⼈,⼿射飞鸟,躬禽猛兽”。《三国志》说他“才武绝⼈”。曹操官⾄丞相,封魏王,谥武王,享年65岁。曹操的⼉⼦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中国的史书如何评论曹操呢?《三国志》⾥说他是“治世之能⾂,乱世之奸雄”。在《三国演义》这部⼩说⾥,对曹操这个⼈物的刻画是偏重于反⾯的奸诈?还是倾向于正⾯的英雄呢?
(⽤当代视⾓,审视三国纷争;⽤史家眼光,论说是⾮成败。北京语⾔⼤学周思源教授正说三国⼈物。
三国时期,像曹操这样的⼈物不少。也就是说,有不少英雄,或者简单地说,有许多“雄”。可是,曹操这个“雄”和别的英雄,别的雄,他的区别就在于:曹操奸。可是话⼜说回来了,我们在第⼀讲⾥⾯讲了刘备。刘备不也有⼈称他为奸雄吗?但是刘备这个奸雄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有⼈认为他是奸雄,甚⾄认为他是⼤奸雄,但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第⼆点更重要,就是认为刘备是奸雄,刘备的奸其中⼀点就表现在他的虚伪。我们上次讲过,他到底虚伪还是忠厚。也就是说,有些“雄”,雄杰,豪杰,他的奸是出于政治⽃争和军事⽃争的需要。他和曹
操的奸雄有⼀个什么区别在什么地⽅?曹操的奸雄带有⼀点品质性问题,有品质性因素,⽽且这个品质性的因素,他⼩时候就这样,这⼩⼦⼩时侯就⽐较坏。《三国志》⾥⾯有记载:曹操少年的时候,任侠放荡,不治⾏业。不务正业。
曹操从⼩就有点坏,不过也反映出来他脑⼦快。曹操从⼩有点坏还出了名了。有⼀次他问起他的⼀个朋友,当然那时侯他已经成年了。他说你觉得我这个⼈怎么样?他那个朋友笑着不说。说说说,他⾮要他说。⼦将(许邵)⽈“⼦治世之能⾂”如果赶上好的时代,你可以成为⼀个⾮常有成就的⼤⾂;“乱世之奸
雄”要是赶上乱世,你就是⼤奸贼。曹操听了以后哈哈⼤笑,特别⾼兴。他并没有觉得这是骂他。为什么?你肯定我的才⼲,你看在治世我是能⾂,在乱世我成为奸雄,奸雄再奸也是雄啊,也是英雄!再说所谓奸,曹操理解为,在他⼼⽬中的奸就是机智,聪明,充满智慧。在乱世,太⽼实了那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曹操并不认为奸雄是⼀个贬义词,他反⽽感到⾼兴。
(曹操字孟德,⼩名阿瞒,安徽亳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学家。曹操⽂武双全,史书《魏略》中说他“才⼒绝⼈,⼿射飞鸟,躬禽猛兽”》曹操官⾄⾂相,封魏王,享年65岁。曹操的⼉⼦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从古⾄今,⼈们对曹操的评价纷纭错杂,毁誉不⼀。那么,在《三国演义》这部⼩说⾥,对曹操这个⼈物的刻画,是偏重于“奸”还是偏重于“雄”呢?)
罗贯中笔下的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固然有奸的⼀⾯。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就是说罗贯中他很好地解决了奸和雄的关系,这样就把曹操这个英雄和刘备,孙权其他等等那些英雄们,那些诸侯们区别开来了。就是说,曹操在《三国演义》⾥⾯尽管他有奸诈,甚⾄有些地⽅有残忍的⼀⾯,但是作为⼀个政治家,⼀个⼤政治家,⼤军事家,他胸怀宽⼴,⽬光远⼤,胆识⾮凡,善于⽤⼈。罗贯中并没有把曹操写得很坏或者⽆能,虽然在许多地⽅也写到曹操的奸,但是他有的地⽅着重写他奸,有些地⽅着重写他雄。那么,这⼆者的关系,总的说来就是写其奸⽬的还是为了突出其雄。⼩说⼀开头,罗贯中就很注意
这个问题,就是说从曹操这个形象⼀出现开始,罗贯中就写出曹操具有的那种过⼈的机智和远见卓识。⽐如说在⼩说第⼆回到第三回之间,当时,汗末已经⼤乱,太监专权,⼤将军何进,就是外戚和宦官的⽭盾很尖锐的情况下。你看曹操说的话,皇帝死了以后,他认为最重要⾸先是要⽴帝,⽽不是先除⼗常侍。
为什么?你先把皇帝⽴了以后你就名正⾔顺了。另外他说,宫中⼗常侍他们势⼒很⼤,你很难保守机密。你如果现在马上派⼈把他们抓了,杀了,根本办不到。第⼀最重要的,先得把新皇帝⽴起来,结果何进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常侍权越来越⼤,控制不了了,京师军队已经不可靠了,就准备要召外军⼊京。曹操提出根本⽤不着,这个事情关键要做得机密,把那些宦官杀了就⾏了,抓了就⾏了,不要召外军,⼀召外军⾮⼤乱不可。结果呢?何进,袁绍,都没有听他的劝,后来召外军进京。董卓进京不就是这么来的吗?董卓进京以后整个就⼤乱了。所以罗贯中在把握曹操的形象上,他始终是在突出他的雄,雄才⼤略,远见卓识,胆识过⼈。
之所以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会显得越来越奸,这和《三国演义》是⼩说(有关系),⽽⼩说需要⼤量的⽣动细节,⼤量的⽣动细节出现的结果,就使得曹操在奸的⽅⾯给⼈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了!我们再来剖析⼀个案例,就是袁绍的主要谋⼠许攸投奔曹操的那个过程。我们看《三国志》怎么写的:《三国志》⾮常简单,因为袁绍不重视许攸的意见,许攸看出
来了,袁绍这个⼈是刚愎⾃⽤,早晚必败,⼲脆他就跑了,投奔曹操了。他原来跟曹操就是朋友,他投奔曹操的时候,《三国志》的正⽂,陈寿的正⽂是这么写的:(许攸)来奔,(投奔曹操),因说公(游说劝说,劝说曹操),击琼等(打击偷袭)。击谁呢?就是淳于琼,淳于琼是带了⼏千⼈马,押送军粮(袁绍)的押粮官。就那么⼗⼏个字,很简单。那么《三国志》⾥头许攸到底是怎么说的?怎么劝说曹操的没写,这个过程没写。裴松之的注就把这个说字,说就是劝说,把这个说具体化了。我们看它有哪些发展。
他(裴松之)的注这么写:公闻攸来(曹操听说许攸来了),跌⾜迎之(就是光着脚,他都来不及穿鞋),抚掌笑⽈(⾼兴地说):“予卿远来(予卿就是许攸的字,许攸那么⽼远跑来我),吾事济矣(我的事就成了,好办了)。”为什么他这么说呢?因为曹操那时侯军粮已经⽤尽了,所以他知道许攸这⼀次来,不管他是真投奔还是假投奔,他肯定会带来很多对我有⽤的信息,哪怕他是假投奔,我可以让他带点假情报回去,所以我的事情就要好办了。然后呢?许攸就问他,说(许攸)谓公⽈:袁⽒军盛(袁绍的军队很强⼤,⼈数⽐你多多了),何以待之(你怎么对待),今有⼏粮乎(你现在还有多少粮⾷)?因为我们知道,有多少粮⾷才能打多⼤的仗。公⽈:尚可之⼀岁(还可以⽀持⼀年)。攸⽈:⽆是,更⾔之(不对,你再说说)。(曹操)⼜⽈:可⽀半岁。攸⽈:⾜下不欲破袁⽒邪,何⾔之不实也(你不想打败袁绍,你为什么不跟我说实话?我是来帮你的,你怎么不跟我说实话)?公⽈:向⾔戏之⽿(我刚才和你开玩笑),其实可⼀⽉,为之奈何(怎么办,你看怎么办,我就只能⽀持⼀个⽉,怎么办)?然后许攸就说,你现在孤军笃守,外⾯没有援助,粮⾷已经⽤完了,这是很危险的。
然后就建议他乌巢劫粮,官渡⼤战之间乌巢劫粮。这是⾮常精彩的⼀个章节。我们从这⼉已经看得出来,裴松之注已经⼤⼤丰富了许攸的说的过程。这个地⽅已经可以看出,曹操⽼奸巨滑了。到⼩说《三国演义》把这个细节丰富了,它的丰富很重要⼀个就是加上了表情,动作和⼼理活动,反映出两个⼈的⼼理活动。我们看它这么写的:第三⼗回——操⽈:有半年⽿(也就是半年⽽已,⽐“可⽀半年”就要正⽣动⼀点了)。攸拂袖⽽起(⽣⽓了),趋步出帐⽈:吾以诚相投(我是诚⼼诚意投奔你的),⽽公见欺如是(⽽您如此地欺骗我),岂吾所望哉(哪⾥是我所希望的呢)。操挽留⽈(曹操就挽留他说):⼦远勿嗔(⼦远,你别⽣⽓),尚容实诉(姑且让我跟你说实话),军中粮⾷实可⽀三⽉⽿(加了⼀个“实”字)。攸笑⽈:世⼈皆⾔孟德奸雄,今果然也(当今的⼈啊,都说你曹孟德是个奸雄,现在⼀看,果然如此吧!你对我这个⽼朋友,你都这么不信任,你还蒙我)!这个细节写得⾮常地⽣动。所以从这个地⽅,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说和史书的⼀⼤区别:是史书它提供了⼀个故事的核甚⾄是核⾥⾯的⾁,⼩说通过这个核,把它变成⼀个⾎⾁丰满的故事。
(曹操从黄⼱⼤乱,初露锋芒开始。讨董卓,诛吕布,伐袁绍,杀袁术,挟天⼦以令诸侯,南征北战,纵横乱世,威震四海。但⽏庸置疑的是,⽆论是史书《三国志》还是⽂学作品《三国演义》,着实记录了曹操的诡异多变。那么,对于曹操的“奸”,周思源先⽣⼜是如何评价的呢?)
曹操秉承豪杰之奸
曹操奸不奸?那绝对奸,但是奸得可爱,奸得合理。为什么?因为曹操和许攸尽管是多年的朋友,可许攸是袁绍的主要谋⼠,⽽袁绍是现在是曹操的主要对⼿,他来投奔我是真是假这个还不得⽽知。因此虚虚实实,互相刺探这是出于政治⽃争,军事⽃争的需要。曹操这个奸是有道理的,有⽔平的。如果说曹操派出的那个信使,没有被袁绍抓住的话,许攸如果不知底细,可就被曹操出⾊的表演给蒙了。所以从这个地⽅,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罗贯中在把握写曹操的奸的时候,他是虽奸尤雄,以奸现雄,奸⽽不丑,奸得可爱。让⼈感到在这个乱世当中,你作为⼀个⼤政治家,⼤军事家,你不能太⽼实。曹操确实有奸诈的⼀⾯。但是,让读者感到不讨厌。这个⼈物的形象是⼀个⽴体的,⾎⾁丰满的,是极具个性的,是他不会和别的那种奸诈的⼈混淆的。因为奸有豪杰之奸,有⼩⼈之奸,⽽曹操就属于豪杰之奸。
(曹操好兵法,⾃注兵书⼗万余⾔。他所著的《孙⼦略解》开创了整理,注释《孙⼦》⼗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兵灵活,赏罚分明,长于选将⽤将。作为⼀位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在⽤⼈⽅⾯⼜有哪些值得玩味的故事呢?)
唯才是举的曹操
曹操爱惜⼈才,这是出了名的。咱们读书过《三国演义》的⼈,印象都很深。你看徐庶,徐庶⼊曹营不出⼀计,曹操没有杀他。但是徐庶个借⼝,离开他⾝边了。《三国演义》⼗四回:曹操带了汉献帝,从洛阳迁都到许昌去的路上,结果呢,当时徐晃奉命劫杀曹操,要把汉献帝夺回去。这时候,曹操派⼤
将许褚迎战徐晃。许褚也是勇烈过⼈,跟徐晃⼤战五⼗余回合,不分胜负。曹操下令鸣⾦收兵,别⼈就不明⽩了,说,“咱们如果再打⼀会⼉,再派⼈上去,就可以把徐晃杀了。”曹操说徐晃是个⼈才,我不忍⼼杀他。结果曹操⼿下有⼀个谋⼠,叫满宠。满宠就说,我跟徐晃有⼀⾯之交。他说,我想办法劝说他投降。结果,满宠就扮成⼀个⼩兵,⼩卒,连夜赶到徐晃那⼉。徐晃就归降曹操。后来徐晃在曹操⼿下成了⼀员⼤将,给他⽴了很多功劳。在曹操决定不杀徐晃要收服他这个地⽅,点评家⽑宗岗批了⼀句话,讲得⾮常好,他说:曹操见才便爱(这个“见”就是发现,只要发现是⼈才他就爱),哪得不成⼤业!你看看,正是说到点⼦上。所以曹操最后能够统⼀北⽅,奠定了最后三国归晋,统⼀天下这样⼀个基础。关键之点就在于他善于发现⼈才,他爱惜⼈才,善于⽤⼈。
(曹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和门弟⾼低,任⽤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针,曾在公元210年春天下了⼀道《求贤令》。他希望左右的⼈不要考虑出⾝,帮他把那些出⾝贫贱⽽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经过⼀番努⼒,曹魏集中了⼤量⼈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有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如⾬的盛况。既然曹操唯才是举,宽以待⼈,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背负着“奸雄”的评价呢?)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说到曹操带着汉献帝迁都许昌,那么⾃然就令⼈想起另外⼀句名⾔,就是:挟天⼦以令诸侯。“挟天⼦以令诸侯”历来被认为是
曹操奸雄的⼀个重要表现,这是他称霸的⼀个很重要的⼿段。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我们把它夸⼤⼀点,曹操如果想当皇帝⼜该怎么看?过去,⼈们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来批评曹操的奸。奸贼,所谓汉贼不两⽴。实际上,我们评价⼀个政治⼈物,更多的,要从他的社会效果着眼,也就是对国家,民族,⼈民是否有利的⾓度来加以考察。如果我们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的话,那么,曹操当然是⼀个乱⾂贼⼦。但是,如果我们换⼀个⾓度思考:当时东汉末年,皇帝⽆能,皇室软弱,根本⽆⼒⽀撑这座庞⼤帝国的⼤厦,⼈民⽣活在⽔深⽕热之中,饿殍遍野,⼈⼝⼤⼤减少。因此,当时的社会需要有⼀个强势⼈物和以他为核⼼的强势集团出来收拾这个局⾯,统⼀中国。
因此,曹操挟天⼦以令诸侯是⼀个重⼤的战略决策,是⼀个正确的战略决策,这是曹操成功的⼀个很重要的原因。挟天⼦以令诸侯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曹操,刘备,孙权他们都属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强势⼈物,在他们⾝边聚集了⼀批有才学的⽂⾂武将。所以,三国是⼀个⼈才辈出的时代,和清代⼀对⽐就⽐出来了。清代是不是也需要⼈才,历朝历代都需要⼈才。但是清代它所需要的⼈才,你⾸先要⽢⼼当奴才,你在当奴才的情况下我就⽤你,你只要有⼀点不听话我就杀你。所以,三国时期,真是星灿烂,民间过去就有这个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凭什么皇帝只能让姓刘的做?所以曹操如果他当时想当皇帝都是好事。但是曹操很聪明,他不当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他就成了众⽮之的了,所以他活着的时候不当。挟天⼦以令诸侯更有利于他来统⼀天下。我们这样想⼀想,董卓岂不是挟天⼦以令诸侯吗?袁绍不也是想挟天⼦以令诸侯吗?他没有成功啊!所以,在挟天⼦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映了曹操⾮常果断地抓住了时机这个战略决策的重要性。
(后世学者认为:贬低曹操是有意地歪曲历史的本来⾯⽬,这是与史实不相符的。曹操唯才是举,军事上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的统⼀,⽣产的恢复有着重⼤贡献。那么,之所以从《三国志》到⼩说《三国演义》曹操会越来越奸诈,除了⽂学创作的原因以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因素呢?)
依史实论曹操
那么为什么从《三国志》到⼩说《三国演义》曹操会越来越奸?除了上⾯我们讲到的原因以外,还有⼀个因素也很重要,就是时代因素。在三国以后,尊刘还是尊曹有好多变化,变了好多次,这种情况在⼆⼗四史⾥⾯也是绝⽆仅有的。《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陈寿,那你想西晋司马⽒的政权,他是禅位,是从曹魏⾃动禅位,但是是被迫禅位得来的。那你想作为西晋⼈陈寿,他怎么能不把曹魏作为正统呢?如果曹魏不是正统,那么司马⽒政权就不合法,对不对?可是到东晋就变了,东晋按说还是司马⽒。东晋有⼀部书叫《汉晋春秋》,他的作者习凿齿是⼀个很有才学的⼤学者。他就尊刘了,他为什么尊刘呢?因为那时侯五胡⼗六国,北⽅最强⼤的,当时是拓跋⽒少数民族,拓跋⽒建⽴的北魏,所以他不能以魏为正统,他就以刘为正统。
紧接着后来就是南朝,东晋灭亡就是南朝,宋齐梁陈。这个宋,宋的第⼀个皇帝刘裕,他也姓刘。那个时候裴松之他就是南北朝时南朝的宋⼈。⼀⽅⾯皇帝本⾝姓刘,另⼀⽅⾯就是因为北⽅当时⼤乱。按说刘裕他也是从司马⽒那⾥得来的皇位,也是让他给禅位的,可是就是因为考虑北⽅当时在胡⼈⼿⾥。所
以裴松之的注尽管没有改变整个《三国志》,不是重新编⼀本书,但在那⾥他已经加了⼀些对曹操不利的材料。就像我们前⾯讲到的,加了不少对刘备阵营有利的材料。到了北宋司马光,司马光⼜是尊曹,为什么呢?因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
桥兵变,也是让后周的皇帝禅位,迫使他禅位,所以他就尊曹。可是到了南宋,朱熹的时候,他的⼀本关于三国的书他就尊刘,为什么呢?因为那时侯北⽅已经在辽,⾦的统治之下。那么,罗贯中,因为他是元末明初的汉⼈,占中国⼈⼝绝⼤部分的汉⼈,不承认元的正统地位。所以在尊刘贬曹的情况下,那么当然曹操奸的内容就⽐过去要更加丰富⼀些,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作者观念的变化实际上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百姓的⼼理价值取向。所以,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化⼼理的变化过程。正因为民间的认知和历史原型反差较⼤,⼆⼗世纪五⼗年代⼤⽂豪郭沫若提出应该给曹操翻案。那么,这个案翻得到底对不对呢?)
如何客观评价曹操
郭⽼(郭沫若)给曹操翻案翻得还是对的。他从历史评价上肯定了曹操对于统⼀中国北⽅,奠定天下统⼀的历史贡献。另外,他的话剧《蔡⽂姬》,他突出曹操的仁义,爱惜⼈才。这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也符合历史真实的。因此,我认为,对那些有名有姓的重要历史⼈物,⼀定要本着基本忠于史实的态度来处理,来创作,不能戏说,更不能胡说。因为你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个⼈物的形象,你改变的实际上是
历史。《三国演义》成书⾄今六百余年,之所以⼀直被⼤家认为是经典之作,很重要的⼀个问题,它就是把握好了这个度,也就是说解决了奸和雄的关系,解决了把曹操是写成豪杰之奸还是⼩⼈之奸的这个问题。
因此,尽管原来《三国志》是尊曹抑刘变成尊刘贬曹,曹操虽然被写成⼀个奸雄。但是,罗贯中⾸先把他写成的是雄,是作为⼀代豪杰来表现的,充分展⽰出曹操那种过⼈的胆识,魄⼒,谋略,才学。他是在这个前提下,揭⽰曹操还有奸的⼀⾯,这种奸和那种蝇营狗苟的卑鄙⼩⼈之奸决然不同。所以正确地把握好分⼨,把握好历史上确有其事真名实姓的重要⼈物的度是历史⼩说,历史题材,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个重要关键。好了,我就讲到这,谢谢⼤家!
曹操:雄并起混⽔浊,斩杀黄⼱渐翼丰,假献宝⼑刺董卓,事机不成险被捉疑⼼误会吕伯奢
杀尽全家天负我,,灭吕败袁击江东,⼟城三事约关公,⽩马斩将解围城穷追刘备长坂坡
遭遇张飞桥喝断,⾚壁⼤计失诸葛,云长义释华容阁,,
⾝挟天⼦属奸雄,曹家基业司马夺
阴险,多疑,奸诈,不过有⼤志⼤略,军事政治上都⼗分出⾊,靠⾃⼰打拼创出⾃⼰的事业,是实⼲家,在《三国演义》中是奸雄,在历史上是英雄!多疑不过却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
曹操:制军更多的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赏罚分明唯才是举
机智灵活应变能⼒强
坚强⾃信富有乐观主义精神
"⽼骥伏枥,志在千⾥;烈⼠暮年,壮⼼不已'.
⼀种颜⾊代表⼀个地⽅查的,精华⾃⼰挑选,再加上点⾃⼰的观点,这莫多,够你写的
了!
<;三国演义》⼈物形象分析
——曹操
⼈物简介:曹操是⼀个⾮常有计谋的⼈,他虽然是⾮常的奸诈狡猾,但是他的实⼒也是不可轻视的,最让⼈刻⾻铭⼼的还是要数那次的⾚壁之战,曹
操把袁绍的⼏万兵马,毁灭的只剩下⼏百来个⼈乐,并且曹操⾃⼰也没有花多⼤的功夫,这可只是个奇迹呀。曹操这个⼈还是⾮常求贤若渴的那种⼈
,总⽽⾔之曹操是⼀个可以算是⼀个伟⼤的君主。
特点⼀:求贤若渴
故事⼀:曹操有⼀次把关⽻给困到了⼭顶上,当时的关⽻和刘备张飞失散,所以只好归降曹操,他便提出了要求,可是曹操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并
且三⽇⼀⼩宴五⽇⼀⼤宴的招待关⽻,可是关⽻还是坚持着如果到刘备张飞就⽴即辞别曹操去他们两个,曹操⾮但没有⽣⽓,还夸关⽻是⾮常的
有忠义的,但是最终关⽻还是去了刘备和张飞,并且杀了曹操的许多将⼠。
故事⼆:在曹操平定汉中的时候,曹操遇到了庞德,曹操知道庞德是⼀员勇将,曹操便就想把庞
德收到⾃⼰的阵营下,他便叫徐晃去挑战,并且故意
诈降,让庞德抢去了⾃⼰的寨⼦,趁着庞德设庆功宴的时候,来劫寨,庞德来不及防备,便就落荒⽽逃。并且曹操贿赂了⼤⾂,说庞德受了曹操的贿
赂故意打败仗,张鲁听信谗⾔,便把庞德给赶了出来,曹操设下了陷阱俘获了庞德。庞德被俘后,曹操亲⾃为庞德解开了绳⼦,庞德便顾顺了曹操。
特点⼆:忘恩负义
故事⼀:⼤家应该都知道关⽻是怎么死的吧,是被孙权给杀死的,可是我认我背后的凶⼿确实曹操。关⽻在⼀次战争中被毒箭刺中了胳膊,⽽这时曹
操应该知道关⽻的伤势,如果这个时候挑起战⽃的话⼀定会拿下那座城的,曹操便写信让孙权出兵,孙权便出了兵,关平劝关⽻养伤要紧,不要去打
仗了,可是关⽻不听,关⽻轻视了孙权。可是没多久吕蒙就拿下了城池,关⽻⾮常的吃惊也就被敌⼈给俘获了,关⽻确实是⼀位猛将,他宁死不屈,
孙权便杀了关⽻。曹操得了关⽻的⾸级,⾮常的⾼兴,庆幸敌⼈⼿下的⼀员⼤将死了,此时的他没有⼀点伤⼼,没有感觉到内疚,没有觉得因为⾃⼰
和孙权联合才导致关⽻死了。幸亏司马懿提⽰,是孙权想嫁祸曹操,曹操应该厚葬关⽻,只不过因为这个,曹操才⽤⼤⾂之礼葬下了关⽻。
故事⼆: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杀猪款待他们两个,⾃⼰就去买酒,但曹操却误以
为家⼈的磨⼑声是要杀死⾃⼰,于是就杀吕⽒家⼈。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为担⼼吕伯奢将告发⾃⼰,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陈
宫因此责备曹操⼤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于是离他⽽去。
宁教我负天下⼈不叫天下⼈负我!
治世之能⾂乱世之奸雄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家、诗⼈,汉族⼈。在政治军事⽅⾯,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统⼀了中国北⽅⼤部分区域,并实⾏⼀系列政策恢复经济⽣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国的基础。⽂学⽅⾯,在曹操⽗⼦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学,史称建安风⾻,在⽂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笔。
许劭:治世之能⾂,乱世之奸雄。——《魏书》
陈寿:“汉末,天下⼤乱,雄豪并起,⽽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之奇策,官⽅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常之⼈,超世之杰矣。”——《三国志》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为过差,离间⼈⾻⾁以为酷⽿,御将⾃古少有。”
王沈:太祖御军三⼗余年,⼿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道之⾂,于操为甚。”——《三国志(注)》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
唐⽞宗常⾃称“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
王安⽯赞曹操:“青⼭为浪⼊漳州,铜雀台西⼋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春秋。名盖世知谁是,⽓⼒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分⾐裘。”
刘知⼏评价曹操:“罪百⽥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鲁迅说:“曹操⾄少是⼀个英雄。”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有遗篇。
——⽑泽东诗词
易中天说曹操:聪明透顶、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坦率真诚,豁达⼤度、疑神疑⿁,宽宏⼤量、⼼胸狭窄。
⼤家风范、⼩⼈嘴脸,英雄⽓派、⼉⼥情怀,阎王脾⽓、菩萨⼼肠。
体现出⼤⽓,将各种脸溶于⼀⾝。
“惟⼤英雄能本⾊,是真名⼠⾃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