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评价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放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临江仙》,让学生在熟悉的吧背景音乐中走进《三国演义》。
二、整体感知
1.你离三国究竟有多远?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这部书的阅读情况,以及自己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2.成书及版本:教师介绍成书及其版本
3.名著对对碰
让学生猜关于三国人物的歇后语。
4.猜猜这是谁?
教师说出《三国演义》人物的长相和性格特点,让学生猜书中的人物。
三、合作探究,话说曹操
1.经典情节
学生讲述三国中关于曹操的经典情节
2.运用比较阅读法从《三国演义》、《三国志》和历史层面探究曹操形象
将学生分成小组自主讨论探究曹操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比较阅读法
(1)《三国演义》阅读分析曹操人物形象——“奸雄”
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2)教师讲述《三国志》中的曹操性格特点
《三国志》中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并发言阐述。
(3)历史中的曹操
教师讲述历史中的曹操生平。
小结:一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把他当作奸臣的代表。但艺术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需要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得来,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是有出入的。
(4)世人对曹操的解读
易中天、陈寿、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来例假曹操。
3.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曹操,从政治贡献、文学贡献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小结:曹操这个人物性格复杂、形象多样。今天,我们通过这一堂课对曹操这一个人物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我们在评价人物时不应该仅仅从一个方面片面地看待。
四、教师总结
鉴赏人物的方法是:
1.知人论世,从人物的生平和别人对人物的评价来把握人物
2.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来分析人物
3.从社会背景及历史维度来理解人物
五、延伸探究(作业)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还有很多,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很多,同学们如何看待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你又是如何看待评价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成文,课堂交流展示。
六、教后反思
“名著导读”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板块,《三国演义》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必读名著。近期我给本校高一学生上了一堂《三国演义》名著导读课,本导读设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选取一个典型人物曹操,运用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文学作品和历史上的曹操,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三国演义一书涉及到的人物多,故事内容繁杂,不可能用一节课的时间面面俱到地去讲,应该突出重难点,所以我重点选取了一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学生刚刚学过曹操的《短歌行》,部分学生也读过三国演义,对曹操多少有些了解,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所以这一堂名著导读课的重点是解读曹操,通过比较阅读法解读曹操,从《三国演义》、《三国志》和历史中真实的人物形象三个维度去把握,深入地理解曹操。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发了导学案,将有关曹操的部分经典情节附在导学案上,提前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对比阅读曹操,让学生先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再引入《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学生对此部作品的兴趣还不够浓厚,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男生对此部作品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可是绝大多数女生并不感兴趣,所以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只有部分学生读过易中天的品三国,在对比之中融入易中天一段有趣的评价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堂名著导读课没有上出想要的效果,三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上完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三国演义》名著导读课应该怎么上?怎样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很多学生喜欢阅读《《三国演义》。
七、组内教师评价
本课教师对课文把握得很好,对《三国演义》十分熟悉,可以应对学生的各式提问和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中肯评价。在课堂的开头,教师以情境导入,歌曲中经典的章辞配以雅致的曲调和浑厚的嗓音娓娓道来,在课堂上营造出古典的气氛,给学生情感上的渲染和熏陶,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名著。在课堂上加入趣味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推动深入内容,这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的教学思路是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设计的,体现教师具有出素质教育的思想,在重视基础、基本技能掌握的同时,还充分尊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了充分的互动设计了情境化的教学环境,运用多媒体将历史中的曹操与艺术文本中的曹操做了对比,之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陈述观点,得出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丰富了互动内容、扩大互动空间,也培养锻
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虽然是最后一节课,但本次课堂学生积极性很高,整体精神面貌很好,教师良好的语文素质修养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可以说师生共同为语文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断和学生交流,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合作,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与学生近距离地交流,并积极将后排不受瞩目角落里的同学拉入到课堂讨论中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这一点在本次课堂展示中十分成功。
当然,课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学内容设计过多,显得繁复冗杂,而四十五分钟很短,很难呈现太多的知识点,可对教案进行删减,内容再少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青年文学出版社,200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