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简介】:曹操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三言两语难以概括得了。笔者试从曹操的性格、政治、军事、文学、兴趣爱好等方面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曹操。因才疏学浅,难免以偏概全,挂一漏百,期待大家批评指正!
(码字辛苦,大家要是喜欢我的作品,请关注梅畔琴声一下)
读过《三国演义》或看过相关影视的人,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形象应该是熟稔于心。“说曹操,曹操就到。”在没有手机或监听的年代,曹操的消息还是颇为灵通的,提醒大家不要在背后说人坏话,否则,他就会马上来到,让你措手不及。这只是一个小情节。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综合政治、军事,还有文学等方面的才能,都堪称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人才,没人能出其左。可以说,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空前绝后。
在性格上,有人形容他是一个心狠手辣、多疑善变、不择手段的人。但其实在那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如果没有超强的生存能力和非常的政治手腕,恐怕也早已在残酷的层林法则面前灰飞烟灭。曹操“狠”一点也是人之常情,用现在的话说就叫做“人不狠,站不稳。”况且,比曹操狠的人,大有人在。像董卓提着人头过街路,
刘备伐人之国以为乐,孙权连自己亲妹妹都杀。难道这些人就不狠吗?相比之下,曹操还算仁慈的,在官渡之战大胜袁绍之后,曹操获取了给袁绍通风报信的奸细名单,手下的人告诉曹操可按纸上名单,收而杀之。曹操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然后,看都不看就把纸条烧掉,不再过问。由此可见,他的胸怀不是一般的豁达。
在政治上,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实干家,对推动中国的统一大业功不可没。曹操说干就干,毫不含糊,为成就霸业,求贤若渴,任人唯贤,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不法豪强,加强集权,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施行教化,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在他的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可以说,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在军事上,曹操自幼“博览书,特好兵法”,他鞍马劳顿,戎马一生,矢石交攻,御军三十多年。既有冒险家的剑走偏峰,出奇制胜,又有战略家的老谋深算,运筹惟幄。“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大大小小的战役几十场,志在必得,从容应付。在长期的摸滚爬打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理论和作战经验,可谓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他著有《孟德新书》(类似于《孙子兵法》的著作),可惜后来轶失了。
在文学上,曹操的诗作具有开创精神,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给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确实如此,曹操的诗词如
同他的为人:气势磅礴,雄浑壮阔,沉雄凝练。每一首诗词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久不衰,流传千古。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龟虽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出自《观沧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出自《短歌行》)。这些妇孺皆知的名句,至今读起来,依然涛声依旧,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在兴趣爱好上,除了“横槊赋诗”,“鼓瑟吹笙”,终其一生,曹操打打杀杀,攻城略地,南征北战,到头来也和大多数男人一样,还是为了美人。比如,他建“铜雀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晚年自娱,唐代诗人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的就是大乔和小乔,这两人是曹操朝思暮想、求之不得的绝世美女。只是可惜,喜欢“人妻”的曹操,因兵败赤壁最终未能如愿以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也不是完美无缺,当中不乏误杀了一些好人(能人),像吕伯奢、王垕、边让、孔融、杨修、沮授、华佗,等等。也干过不少伤天害理的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些人他是不想杀的,像陈宫,曾经帮助过曹操,“心存旧恩”,曹操想挽留他,不过,陈宫去意已决,甘愿一死。还有关羽,曹操求之不得,想招入麾下,后来纵然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依然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成就了一段“千里走单骑”的历史佳话。而那些谄媚或告密的小人,曹操口虽不言,心中却是极度深恶痛绝的。像卖主求荣的蔡瑁,揭发董承一家的秦庆童,为一妇人给曹操通风报信的苗泽……最终都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总之,曹操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三言两语难以概括得了。但是历史盖棺论定,功大于过。在那个“尊刘贬曹”的年代,他是饱受不公平的待遇。但他是一个胸怀坦荡、口无遮拦的人,毫不讳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你看,大汉尚未灭亡,不自量力的袁术率先称帝,还有袁绍、刘备、孙权等,个个蠢蠢欲动,龙骧虎峙,恨不得马上登基正位。而曹操生前信守诺言,位极人臣——丞相,也没称帝。可谓,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