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张少松
                           
    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曹操是作者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个性极为复杂,往往呈现出两面性。他有其英雄的一面,聪慧过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指挥若定,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才能;同时他又奸诈狡猾,善于玩弄权术,疑心太重,有犯必戮。因此,我们称其为“一代奸雄”比较合适。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这样写道。数读《三国演义》,掩卷沉思,一回有一回的滋味,不尽相同。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历历如在眼前。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他们都是人中之杰。刘备是仁德的化身,诸葛亮是“智绝”,“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①。关羽则是“义绝”,他们都罩在五彩光环下,名垂青史。但是曹操却未有此殊荣,历史上有很多人很多作品都用极其狠毒的字眼来攻击贬低曹操,曹操俨然一窃国弄权小人也。有诗云:“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人们对曹操颇有成见。而我在细细品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对曹操却颇有同情,对人们对他的评价不敢苟同。下面我对《三国演义》中这一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一点粗略看法,关公面前耍大刀,斗胆献丑,希求名家指点,还望见谅。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它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共九十七年的历史,是魏、蜀、吴三方军阀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斗争的形象反映,极力宣言了刘、关、张的忠义,有意突出曹操在政治上的阴险狠毒和道德上的出尔反尔,以树立其乱臣贼子形象。在思想倾向上呈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公允。在我看来,曹操虽阴险狡诈、残忍不仁、弄权作乱,但这只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需要,
我们在看到曹操小人一面的同时,也应看到曹操其实是一个实干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我们不能用狭隘的眼光单以“好”“坏”论之,非此即彼。如孙盛所评论的那样,曹操也许可以算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代奸雄。在他的身上,有英雄的一面,他胸襟开阔,唯才是举,聪明过人;也有其奸雄的一面,野心勃勃、狡诈多疑、嫉贤妒能。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两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丰满而又复杂的曹操形象。
一、 曹操是旷世之英雄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登高一呼,天下应之。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败袁绍,逐步统一黄河流域。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216年,封魏王。它在北方招募流亡农民,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一定作用。它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熟读兵法,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名作。在这些作品里,好多地方提到他呼唤良才的心声和立志统一天下的愿望。曹操是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
1、 政治家曹操
(1) 勇谋兼备,只身赴命
  《三国演义》第四回,董贼作乱,朝野不安。伍孚刺卓,遭剖剐而死。曹操于社稷将倾之时挺身而出,借宝刀欲行刺董卓。不料,在抽刀之时,被董卓镜中窥见,曹操即以献刀之名,借马脱身。书中这样记述:“操惶遽,乃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由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有勇有谋之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足见其英雄本。尤为可贵的是,曹操潜归故里,发矫诏,兴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更是以国家利益为己任。曹操出身卑微,但他能“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这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英雄气概和不凡的魄力。另外,《三国演义》多处提到,曹操领兵打仗,总是冲杀在前,身先士卒,这对属下是莫大的鼓舞。曹操的谋略还体现在战争的方方面面,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抹书间韩遂”等。
(2)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曹操十分重视人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在他帐下,荀彧、郭嘉、程昱,
机智多谋,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张辽、徐晃、徐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在曹操南下时,屡立战功。这些文臣武将,都是曹操的臂膀。其中,好多人是曹操从底层发现并提拔起来的。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从士兵提拔起来的大将;张辽和徐晃是曹操从亡虏中提拔起来的大将。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均立有赫赫战功。另外,被曹操任命为州牧和郡守的许多人,也都出身卑微。官渡之战时期,袁绍的谋士许攸曾建议袁绍偷袭许都,未被采纳。许攸知袁绍非成大事之人,就投奔了曹操。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曹操赤足迎许攸,可见其求贤若渴之状。后来,许攸向曹操献计,偷袭乌巢,袁绍大败,一蹶不振。曹操爱才、重才、惜才、识才,由此可见一斑。曹操为了建立精锐的队伍,最大限度地吸引和使用人才。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意味着来者不拒,什么样的人都能吸纳。想想看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如果大海只接受清水,不接受泥沙,他还能是大海吗?曹操就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正是这海洋般的胸怀,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投向他的阵营。《三国志》在评价曹操的用人之道时说了十六个字:“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3)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曹操的谋士荀彧和郭嘉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曹操有识人之明,他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知道他们是哪个方面或哪种类型的人才,知道把他们放在哪个位置上最合适。也就是说,知人善任,一要识人,二要善用。曹操就能做到这一点。比如崔琰、毛蚧清廉正派,曹操就让他负责选拔官吏;枣祗、任峻任劳任怨,曹操就安排他们负责屯田。这一点,就是对曹操极为不屑的宋朝人洪迈,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是“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大无小,卓然皆称其职。”而且由此得出结论:曹操的成功决非侥幸。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曹操虽非伯乐,但其确有识人之明,且能做到“唯才所宜”。
(4)胸襟开阔,宽容大度
    若论仁厚,曹操不及刘备;论忠义,不及关羽;论勇力,不如张飞。但曹操在众多英雄中,却是胸襟最开阔、最宽容大度的一位。《三国演义》第十九回,曹操擒住了张辽,拔剑在手,欲杀之。刘备劝说,“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操拜辽为中郎将。”关羽土山被围,与曹操约三事,曹操一一答应。曹操赐府第給关羽和刘备二夫人居住,还赠给关羽异锦战袍、美女、锦帛、赤兔马,待之甚厚。后关羽得知刘备下落,护嫂寻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若非曹操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胸襟开阔,惜才如命,料想关羽插翅难逃,更不用说护嫂突围了。官渡之战后,曹操发现有人私通袁绍,却毁灭罪证,一笑置之,不再追究。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他的坦然从容,乐观畅达,也影响到军队的士气。在这方面,有多少人自叹弗如。
(5)心高志远,一统北国
    曹操从一骁骑校尉,做到后来的魏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其风光,何其荣耀!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奋斗之不易。曹操不甘心做一小吏,在“满朝公卿对酒而哭,不思报国”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不惜身家性命,行刺董卓逆贼,后潜归故里,发矫诏,兴义兵,“登高一呼,天下云集。”曹操一路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以后,曹操戎马一生,一统北国。在他所赋《龟虽寿》中,这样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足见其心高志远,奋斗不止之雄心。
2、军事家曹操
(1)聪慧过人,从谏如流
  曹操聪慧过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媲美。就连鲁迅先生也说:“罗贯中要写
曹操的奸,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曹操为了发展北方的生产,曾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为以后的军事进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在谋董卓时,事几败露,假意献刀,就可看出他过人的聪明。他接受荀彧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给自己以后发号施令寻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这不能不令人赞叹其精明。曹操大宴铜雀台后,得知刘备被表奏为荆州牧,曰:“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一语道破天机,惊得刘备筷子跌落地上。曹操有此识人之明,足见他聪慧过人之处。《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误中吕布之计,就来了个将计就计,诈言被火烧伤,已经身死。引吕布来攻,在马陵山设伏,大败吕布。仓亭之役,曹操故意退兵河上,伏兵十队,背水一战,把袁绍打得落荒而逃。这是继官渡之战后,对袁绍的又一重大胜利。“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后,曹操料定袁绍必定报复白马百姓,带着人马撤退。在延津南面与袁绍部队遭遇。曹操故意丢下辎重摊在路上,引诱袁军哄抢,趁机“大破之”。另外,“望梅止渴”的故事也印证了曹操聪明过人的一面。
  曹操熟读兵法,深谋远虑,且能很好地听取谋士们的建议。这对于一个军事指挥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谋士荀彧、郭嘉、程昱等多次献计为曹所用,曹操纳谏如流。后来,曹操能
一统北方,与此关系甚大。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荀彧献的计策,这让曹操在政治上站稳了脚跟,也使一些忠君报国之士闻风来投,为后来曹操组建一支精锐的部队奠定了政治基础。仓亭一战,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打得袁绍“军马死亡殆尽”。曹操深知,无论政治斗争,还是军事斗争,最重要的资源就是谋略。因此,它不仅以一颗包容之心广纳贤才,而且能俯耳倾听他们的治国用兵之良策,此曹操之高明过人之处。
(2)令行禁止,爱护百姓
    曹操虽贵为丞相,手握重兵,大权独揽,军事上雷厉风行,但也有常人所说的妇人之仁。这对于曹操来说,十分不易。《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曹操征张绣途中,惊马误踏麦田,曹操“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大义劝阻,免死“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 ”。曹操割发代首,众将官焉有不遵纪者?割发事小,但却可从中看出曹操率先守法,军纪严明,以及他对百姓的爱护之心。
(3)深谋远虑,指挥若定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是屈指可数的。在削平雄的大小战争中,曹操总是
深谋远虑,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如曹操平定汉中之时,令夏侯渊、张颌奇袭阳平关,后又利用贪贿赂的杨松,离间庞德,庞德寻思张鲁不仁,投降曹操。张鲁大势已去,曹兵追至,张鲁下马请降。《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误中吕布之计后,非但没有气馁,反而将计就计,诈言身死,诱吕布于马陵山,设伏歼击。《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荀彧向曹操连献两计,一曰:二虎竞食,一曰:驱虎吞狼,弄得刘备不知所措。曹操则在军中悠哉悠哉。
(4)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曹操多年征伐,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身临一线作战,与雄厮杀,曾被俘过,被箭伤过,被马超追得“割须弃袍”。曹操身先士卒,激励全军将士莫不以死报之,军队战斗力极强,最终削平雄,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曹操以身作则,我们从“割发代首”一事中可见一斑。
3、善于总结,著书立说
  在长年的戎马生涯中,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形成了独到的军事理论。《三国
演义》中的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另外,曹操在文学上也很有建树。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求之态。《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表露出曹操作为政治家宽阔之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