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文言文《诫子书》。
下面我将从理论依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检测分析七个方面来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理解、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符合这一要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二、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接触的第四篇文言文,第一篇说理性文言文。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意在通过这些课文,试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
从内容上看,《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这是诸葛亮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
子不教父之过从文体结构上来说,《诫子书》属于议论说理性文章,全文虽然仅仅八十六个字,但是立论、推理、论证结构严密,环环相扣。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了浅显的语录式文言文和两篇简单的文言小故事,在文言重点词句的积累上,可以说几乎为零,在理解文言文内容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困难。
另外,从把握课文结构和写作目的的角度上看,也有很大的难度。七年级的孩子,之前学习的基本上都是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还没有明确地出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难点。写作目的看似简单,但是从七年级孩子的角度看,这篇《诫子书》因为是纯说理性文章,没有故事性,因此学生从情感上不易接受。
结合教材和学情,我认为在七年级伊始学习这篇《诫子书》,应以教授古文学习方法和激发
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主,对于严密的逻辑性说理,应采用弱化的态度,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四、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通过教师指导,提高学生文言文词语积累和推断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学生讨论、背景补充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说理性文言文解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补充的文本,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讨论、背景补充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说理性文言文解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补充的文本,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采用吟诵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汉诗文的创作法是吟诵,选择用创作的方法来读文本,能够更快地让学生进入情境,激发语感。
教授文言文与教授现代文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学生对于创作背景无法把握。比如:诸葛亮为什么在儿子八岁的时候,在他表现出聪慧可爱的情况下,还要教育儿子呢?此时就需要教师的补充材料和耐心讲解了。
学习方法采用吟诵法和质疑法互补。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因为创作年代距我们已经很久远了,所以很多语言现象、社会背景都与我们现在相差甚远。比如:文中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学生就不明白:为什么只有宁静专一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呢?实现远大的目标就得不说话吗?在学习的过程中允许学生随时发问,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一个方法。
六、教学过程:
1.环节一:课前预习
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及根据上下文推理等方法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句,要求基本上会翻译。可将不会的词句写在笔记本上,以待课堂上记录。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难度很大词句,通过课上同学交流和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到最佳解答,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2.环节二:导入新课
《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在我们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据着首要的位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诫子书》就是诸葛亮为了教育自己八岁的儿子诸葛瞻所写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位三国时期有名的丞相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的。
【设计意图】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3.环节三:预习检测
在这一环节,一共设有三项内容,一是跟读,注意重音、节奏;二是检测重点词句的翻译;三是学生自主质疑。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积累词句的方法:横向归纳和纵向归纳。
【设计意图】运用音频,带领学生通过正确的吟诵方法进入情境,初步感知文中情感。检测环节的设置,一来是为了检验学生预习效果,二来是为了指导学生正确的积累文言的方法,质疑环节的安排,则是针对学生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4.环节四:内容结构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围绕着文眼“诫”,主要解决三个内容:告诫的内容;告诫的原因和告诫的效果。
首先,从文眼“诫”字的含义入手,自然过渡到本文主要内容——告诫什么的学习,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用关键词提取出诸葛亮告诫的内容,由教师总结归纳,在归纳的过程中,通过告诫内容的排序,解决本文的结构问题。在这里教师将诸葛亮的教育理念和《论语》相
联系,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接着,教师补充《三国志》《诸葛亮传》和《出师表》中对于诸葛亮品德方面的描写,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这篇《诫子书》既是“言教”,更是“身教”。
然后,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教子”的情况谈起,自然过渡到告诫的背景的探究。教师补充诸葛亮“诫子”的材料后,学生因其教子的原因与学生的认知截然相反,自然会提出质疑“少年颖悟,其父如愿以偿,应大喜过望,何乃惴惴不安?”的疑问,此时教师再讲解诸葛瞻表面聪慧背后的隐患,让学生领悟到诸葛亮教子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在潜移默化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最后,从诸葛亮教育儿子说:如果不听告诫,后果将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入手,提问:如果听从父亲的告诫,诸葛瞻将会如何呢?水到渠成的引入到告诫效果的了解。然后由教师补充《诸葛亮传》中对诸葛瞻成年事迹的记载和后世史官对诸葛瞻的评价,来结束这一环节的学习。
【设计意图】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部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一是结构上的。
抓住文章的文眼“诫”直接突破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问题;教师讲解告诫背景,让学生明确诸葛亮教子的良苦用心;通过学生的积累和教师补充的史料,来印证《诫子书》的后期效果。 全文就从一个单纯说理的小短文,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子故事,生动形象,可触可感,不但让学生消除了对文言文的畏惧之感,进而产生出一种喜爱之心。同时,在这一环节中,和《论语》内容相勾连,完成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5.环节五:借古诫今
在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动笔计算这篇文章距今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说一段完整的话。为了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教师有例文引领和分析。
【设计意图】一来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落实《诫子书》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二来通过示例文段,仿写指导,训练学生有理有据的表达。
七、检测分析
《课标》中评价建议说: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
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在同步检测中,我重点对重点词句进行了检测。通过根据原文填空来检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课外拓展部分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积累量,另一方面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