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篇一:东南大学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前言
在大三的短学期,我们参加了地质实习的课程,尽管时间不是特别长,但在这一周里,至少我收获了不少。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处理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咨询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构造(微观构造)、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妨碍,进展岩土工程地质分类。
地质灾害概念学习
时间:2013年9月2日星期一
实习内容:
9月2日下午,我们在J1-211举行地质实习发动大会。大会完毕后,我们观看了关于地质灾害的影片。
清平乡泥石流
从影片中,我们得知,在2010年8月13日,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天池等山区发生强降雨,降雨强度大于90mm/h,部分地区累积降雨量达227.5mm。暴雨导致文家沟山体倒塌,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塌绵远河上游幸福大桥后堵塞老清平大桥,致使绵远河堵塞、水位抬高、河水改道。泥石流体长约3000米,宽100米到500米(平均350米),深5米到30米(平均6米),约600万立方米,其中文家沟约200-300万立方米,银杏沟约100-200万立方米,其他冲入河道约100万立方米,并造成了前期构成堰塞湖的小岗剑电站上游绵远河左侧冲沟再次冲出物质堵塞河道,阻断交通道路,通讯受阻。这次泥石流总量是甘肃舟曲的三倍。
听着几位村民的讲述,看着画面上来势汹汹的泥石流,摧枯拉朽般地从山沟涌下来,横扫着村庄,令人颇为痛心。接着观看影片,我们理解到了这次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原来在5·12大地震,绵竹市是地震烈度到达11级的地区,强大而剧烈的地壳运动中摧毁了本来覆盖在各个山沟上植被被破坏。加上本来清平乡
就处于板壳运动强烈的地区,地表岩石破裂、倒塌、参差严峻,为泥石流的构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其次,8月12日的特大暴雨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水源条件。如此就发生了如此的悲剧
地质学实习报告 尽管8·13的泥石流并未留下什么影像资料,但是在9月18日,在抗震救灾中,一位现场救援人员拍摄下了一次新的泥石流。在这段视频中,尽管这次泥石流仅有30万立方米,但是仍旧以不可阻挡的气概横扫着大地,特别恐惧。
在这次实习中,我简要地理解了泥石流发生的缘故和地质与土木工程的关系,学到了特别多东西。
云南石林构成缘故
我们观看的第二部影片是关于云南石林的。云南石林是我向往已久的旅行目的地,原打算今年夏天就去的,但由于经费缘故,未能成行。
天造奇迹的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500m—1900m之间,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是世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范围达350平方公里,素
有“天然博物馆”之称,是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被人们赞誉为“天下第一奇迹”。主要巡游区约占三分之一,巡游路程5公里。包括李子箐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地下石林、奇风洞、长湖、月湖、大叠水瀑布等风景区。 石林景区最有代表性景点有“千钧一发”、“凤凰梳翅”、“阿诗玛”等进入景区,仿佛步入时间的隧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禁令人叹为观止。悠游海底迷宫,峭壁万仞、石峰嶙峋,像千军万马,又似古堡幽城,如飞禽走兽,又像人间万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构成一幅神韵流淌、蔚为壮观的天然画卷。
在影片中着重介绍了云南石林这种喀斯特地貌构成的缘故。
石林的构成主要由4个方面缘故:
一 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构成的根本条件,是这里云南石林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构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构造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二 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淌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好,同时构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三 流水的动力作用
水的溶蚀才能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构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构成的最根本缘故,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淌、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响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响的进展,同时这些反响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响向右进展,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展就比拟容易,反之那么不利于岩溶作用。
流淌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展,水的溶蚀才能才得以稳固加强。同时,流淌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展机械侵蚀,如此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化。
四 气候的妨碍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潮湿,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同时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而岩溶作用得以连续进展。
汶川地震的成因
我们看的第三段影片是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成因。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和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
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截了当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四川损失最严峻,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咨询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咨询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咨询题。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特别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包括、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根底设备,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
根底设备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拟大的,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同时还有多条道路中断,并构成了几个较大的堰塞湖,蓄水量宏大,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平安。而间接损失几乎无法可能。
影片接着为我们介绍了终究是什么缘故造成了如此的人间惨剧。
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爬升,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在三峡大坝作用之下的顽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忽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
为10~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因而破坏性宏大,妨碍强烈。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有的离震中150多公里,如广元青川,比离震中仅70多公里的成都市区灾情严峻得多。广元青川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的能量在裂缝中传递,特别少受阻;而成都市中心不处于龙门山断裂帶中,地震的能量在传递中受阻,迅速衰减。因而,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区,除震中汶川外,绵阳北川、平武,成都都江堰,德阳什邡、绵竹,广元青川,纵深200公里,宽达70公里,面积10万平方公里成为重灾区。
观看了这次影片,我理解到了地震发生的缘故与地质的关系,为接下来专业课的学习做了相当充足的预备,同时也明白了为何我院开设抗震的专业课,这也成为土木工程相当重要的课题。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时间:2013年9月3日星期二
实习内容:
今天上午,我们土木学院的学生分两批来到位于东南大学北侧的古生物博物馆,进展第二次地质实习。
今天带着我们参观博物馆,理解的地质状况的是一位有着资深经历的研究员。我们感到异常荣幸。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赵学亮教师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
物研究所,集展览、珍藏研究和于一体,是一个面向全社会,尤其是青青年的现代化古生物博物馆。博物馆内以古无脊椎动物、姑置勿论和微体古生物为特。 馆藏标本和展品主要来自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多年积累,其中尤以“澄江动物”“中华龙鸟”在内的“热河生物”化石最为宝贵。
进入博物馆,我们首先见到了再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出土的合川马门溪龙,旁边还有多棘沱江龙,将军庙单脊龙和准葛尔翼龙。他们属于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早期的恐龙。在这之前,我只在家乡的博物馆见过一次恐龙化石,不仅规模上,质量上也远不及这次。
据理解,我国是恐龙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在许多地区都有恐龙化石的发觉,而且这些话是代表了恐龙家族的各大类和恐龙演化历史的不同阶段。
在云南发觉的侏罗纪早期的禄丰龙恐龙动物、四川侏罗纪早-中期的大山铺恐龙动物和内蒙古白垩纪晚期的二连恐龙动物都曾引起过全球的普遍关注。
我们首先参观了化石的种类和构成过程的展板。化石大致分为:
实体化石是最常见的一类化石,它代表了生物遗体或其中的一部分。实体化石又包括未矿化
的、矿化和模铸的三种类型。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生物遗体被大量细微堆积物迅速掩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其硬体和软体均可较为完好的保存。
琥珀,是古代植物分泌出的大量树脂,其粘性强,昆虫飞落其上就被粘住,随后完全被树脂包裹,虫体未经明显变化呈原来状态完美保存的化石。
遗迹化石,通常是指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时在地质(生物栖息的场所,如堆积物和贝壳)外表或内部留下的活动痕迹。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迹。此外还有动物的爬痕、掘穴、钻孔以及生活在滨海地带的舌形贝所构成的潜穴,均可构成一级画师。遗迹化石还包括遗物化石,往往是指动物的排泄物,如各种动物的粪团、粪粒构成的粪化石。
“活化石”一般是指曾经繁盛于某一地史时期,种类多,分布广,构成重要化石的生物类别,残存于现代个别地区同时变化不大的孑遗,如银杏纲植物、熊猫和水杉。活化石也用于泛指发生于地史时期而至今犹存的生物,如寒武纪即出现,现仍广泛分布的舌形贝。类似的活化石有海胆、鲨鱼等。
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被堆积物埋藏后能够随着堆积岩漫长的成岩过程石化成化石。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史前生物都能够构成化石。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无脊椎动物中的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主要由矿物质构成,能够较为持久地抵御各种破坏作用。此外,具有角质层、纤维质和几丁质薄膜的生物,例如植物的叶子和笔石的体壁等,尽管容易遭受破坏,但是不容易溶解,在高温下能够炭化而成为化石。而动物的内脏和肌肉等软体容易被氧化和腐蚀,除了在极特别的条件下就特别难保存为化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