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古时称为瑞兽,白者尤为珍稀,古人甚为“至诚感物,嘉庆将至”,视白鹿为吉瑞。《太平御览》引:“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其白”,故视为瑞兽。中国的白鹿传说有许多。
源自云南西双版纳的传说
龙得湖,观日很美。龙得湖是西双版纳唯一的天然湖泊,现有水域面积 110公顷,平均水深1.5米,是云南省景洪市橄榄坝镇一处得天独厚的风景。龙得湖有一个白鹿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龙得湖原是一个寨子,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以狩猎为生。
一个傍晚,一只闪闪发光的白鹿,从树林里跑进寨子里,惊动了寨子的人拿起猎,围击这只肥壮的白鹿。唯有一户寡妇的儿子没有出猎,母子俩显得格外的平静和胆怯。那只东躲西藏的白鹿,被无情地捕杀了,而且,按照见者一份的寨子狩猎古规,出猎者每人拿走了一份。寡妇和她的儿子没份。全寨人都饱餐了一顿美味白鹿肉。到了深夜时分,老人和孩子已经酣睡,年轻人正谈情说爱……突然,天崩地裂,整个寨子都在摇晃,呼声连天,一片混乱。正在与恋人约会的寡妇她儿子,拉着姑娘奔跑躲避灾难。但这姑娘吃了白鹿肉,无论跑到哪里,哪里都
出现地裂,这时,上天神仙大声告诫:小伙子快松开姑娘的手,谁都救不了有罪过的人。小伙子泪流满面,眼巴巴地望着心上人被大地吞没。原来,那只被捕杀的白鹿是一只神鹿,是给人们送来吉祥和神气的神鹿,可是这个寨子的人闯了大祸,凡吃了白鹿肉的人,都陷进了大地的肚子里。
也就在那个夜晚,这个下陷的寨子成了一片大湖泊,得名龙得湖。没有全部被水淹没的寨子形成了小岛,是大难中幸存的寡妇和她的儿子的住地,被称为母子岛。美丽而宁静的小岛,仿佛是仁爱和善良的象征。
源自湖北白鹿山的传说
白鹿寺,位于资江南岸白鹿山,距离资江一桥仅200余米,始建于唐代宪宗元和年间,曾是今湖北省益阳市最大的一座佛教寺庙。
据明《一统志》载:唐裴休讲道于此,有白鹿衔花出听。传说,唐代名相裴休,贬任荆南节度使时,曾来益阳,在古木葱郁的江边山上小住。裴休博学多能,喜欢佛学,夜深人静,他便在山上秉烛夜读,朗朗的诵经声,引得一只仙白鹿驻足聆听,每晚只要经声响起,仙白鹿
就飞来听经。一天晚上,白鹿听经的秘密被人发现,仙机泄露,再也不见白鹿复来。唐代佛教信徒认为白鹿驻足听经之地,必是块风水宝地,遂命名白鹿山,并在山下建了一座庙,取名为白鹿寺。
古白鹿寺香火鼎盛,名气很大,尤其叫人称奇的是寺内的那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铜钟,声极洪远,堪称古城钟王。夜晚,和尚上香的钟声,响彻古城十五里麻石街。悠扬的钟声,飘逸清盈,震撼心灵。“白鹿晚钟”便成为了古益阳的十景之一。
古白鹿寺几经沧桑,如今荡然无存。1987年重新在白鹿后山修建而成今白鹿寺。
源自江西庐山的传说
唐朝著名诗人李渤,青春年少时,住在五老峰东南麓的一个山洞里隐居读书,整整两年都未离开山洞一步。后来,有了一个李渤与白鹿的传说。
一天,五老峰巅的一神鹿脚踏祥云,敬仰地俯视李渤晨读。李渤日夜攻读的刻苦精神,感动神鹿中的一只白鹿,为了陪伴李渤读书,它飞下云际,来到李渤身边,成了李渤形影不离的伴侣。
鹿的寓意和象征黎明,白鹿引颈长鸣,唤醒李渤离开山洞,迎着朝霞读书;夜晚,山风飕飕,白鹿衔过一件长袍,轻轻给李渤披上御寒;深夜,李渤疲惫地俯案而睡,白鹿只身奔进深山,衔来山参送到书案之上,给李渤食用振作精神。有一次李渤躺在山岩上读书,渐渐掩着书睡熟了。这时,乌云四起,山雨欲来,白鹿当即一声鸣叫,唤来五老峰头的鹿,簇拥着李渤遮风挡雨。李渤醒来,感动地抚摸着满身淋湿的白鹿,流出了热泪。从此,主仆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为使李渤专心读书,白鹿还主动承担了购买纸墨笔砚的任务。只要主人将钱与所购物品的清单放在袋子里,挂在鹿角上,它就从洞里出发,抄松林小径,跑到落星湖畔的小镇里,将李渤要买的东西如数购回。李渤功名成就,当了江州刺史,再来洞中寻白鹿,白鹿早已腾云驾雾返回天庭了。为了纪念白鹿,李渤就将当年读书的山洞,改名为白鹿洞。
源自福建厦门的传说
福建省厦门市“小八景”之一的“白鹿含烟”源自白鹿洞寺。它位居玉屏山南隅,与虎溪岩同在一山的白鹿岩,有曲径相通。
相传唐朝初年有个名叫陈天钟的在玉屏山南隅兴建“大观楼”,隐逸楼中读书、修心养性。至南宋后,“大观楼”供祀朱熹,仿照朱熹在江西庐山重建白鹿洞的故事而取名“白鹿洞”。今日,白鹿洞寺的后山岩壁上乃可见“鹿洞书声”“亦庐”的题刻,即源于此。
明万历年间,厦门名士林懋时开拓岩洞后,在洞侧营建文昌殿,祀朱熹神像,并以朱熹在庐山建白鹿书院故事,也称“白鹿洞”。后人在洞内雕造一只白鹿。
白鹿洞寺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4年),开山祖师为苇老和尚。并加以美化传说:白鹿洞地处山腰崩崖间,四周林木环翠,流泉溅激,洞壑湿度较高,泉水冒发的烟气缭绕在山间凝聚不散,呈“白鹿含烟”美景。
相传,古时玉屏山南隅住着采药郎苏勇和苏母,因为苏勇在山林搭救危难中的白鹿,为报救命之恩,白鹿化为白露姑娘,寻苏勇至草寮。适逢苏母送饭上山,误以为姑娘偷药,白露含冤惊逃。苏勇遍山寻觅,皆无踪影,后见洞中一白鹿,化为石头,阳光下口中腾起白烟,似乎倾吐满腹冤气。于是,乡里盛传“白露含冤”。演变至今,白鹿洞“白鹿含烟”已成厦门“小八景”之一。
源自陕西万寿塬的传说
传说,唐武德五年十二月丙辰,高祖李渊率众在当时称为华池的三原县万寿塬上校猎。
忽见一只美丽的白鹿,口含灵草,飘云生风,忽攸而至,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欢欢蹦蹦,如云雾漂浮一般。此鹿通身雪白,鹿角更闪着祥瑞之光。高祖甚是欣喜,此乃天降瑞兽,万众之福祉也。遂令停止校猎,放生这只珍稀的白鹿。
白鹿所到之处万木茂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疠廓清,万家康乐,一片祥和太平之盛世。从此万寿塬改名为白鹿塬。
源自浙江温州的传说
浙江省温州市也叫鹿城,古今流传着白鹿城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温州有个白氏人家,白家有个女孩,就叫白露。这个白露长得容颜鲜丽、貌似天仙,身材窈窕、千娇百媚。皇帝便下旨接她进京,意欲立为妃。礼官钦差领命,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温州迎驾。海匪听说皇帝要来温州迎娶美人,不禁贼心顿起。率众直犯无城可守的温州。劫持了白美人,扯满风帆扬长而去了。白露伺机跳进大海,随风逐浪而去了。
皇帝大为震怒,命温州知府修建城垣,限期建成。但由于温州地处海域,地质松软难以支持,故屡建屡坍。
一夜忽觉得一阵清风异香扑鼻,一骑白鹿口衔鲜花腾云驾雾从天而降,环绕温州城“得得答答、得得答答”飞奔而过,一环一环飞奔不停。
第二天知府发现建城的基础地质变坚实了。原来是白露化成的白鹿来解难!人们为了记念白鹿,就称建成的温州城为白鹿城。在朔门边有条小巷就叫白鹿巷,那就是白鹿原来住的地方。白鹿巷有座白鹿庙,因年久失修早以成了废墟。因为白鹿巷在城北,又因为谐音的关系,现在也已叫作北鹿巷了。
源自扬州宝应湖的传说
在江苏省扬州的宝应湖中,有一个翡翠般的大岛,名叫“白鹿岛”。
当地传说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夺淮洪水南下,本地村民尚不知晓。忽然跑来一只白鹿沿村鸣叫,众人出来一看,北方大水滚滚而至,慌忙随着白鹿向高地奔跑。上了高地,宝应运西转眼一片汪洋,高地被水围困已成孤岛,众人无不感激白鹿救命之恩。
惊魂方定,忽然又传来一阵阵呼救之声,远远望去只见一棵树梢上有个妇女,抱着个小孩在波涛中摇来晃去,情势十分危急。白鹿长鸣一声跃入水中踏波而行,将这母女俩稳稳当当地背回岛上。三天过去,洪水仍然持续上涨,眼看岛屿将被淹没,村民个个惶惶不安。这白鹿向天鸣叫三声,又用足蹄跺地三下,水涨岛升,永不沉没。众人知是神鹿,纷纷下拜。
半月后洪水退去,忽然来了一位慈祥的老翁,他个子不高,脑门凸起,一手捧仙桃,一手拄拐杖,赞许地拍拍白鹿的颈项。白鹿向村民鸣叫作别,老翁骑上白鹿驾云南去。一位老先生忽然惊呼起来:“此乃南极仙翁老寿星啊!”村民们闻言,个个慌忙向空中礼拜。从此以后当地人便将此岛称为“白鹿岛”。
如今,这岛连同湖边森林绿地,已经开发为“白鹿岛国际生态旅游区”。林木遮天,百鸟翔鸣,风光十分秀丽,已成为宝应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源自蒙古族的传说
苍狼与白鹿是蒙古人的远古图腾。在《元朝秘史》和《史集》都对蒙古人祖先的传说有着详细的记载。
远古时期,蒙古祖部落与突厥部落发生了猛烈的战争。最终蒙古部落被灭,仅剩下两男两女幸存于世,他们逃到额尔古涅昆山中隐居。后来他们的子孙繁衍兴盛,分为许多支系,狭小的山谷不能容纳这么多人,于是他们迁至宽阔的草原居住。其中一对男女,男叫勃儿帖赤那(意为苍狼),他的妻子名叫豁埃马阑勒(意为白鹿),来到激游河边繁衍子孙,渔猎为生,死后便化作两个小岛(苍狼白鹿岛),交颈而卧,相依为伴定居下来。后来,成吉思汗功成名就,回室韦祭祖,游猎于此,夜作一梦,但见一只苍狼和一只白鹿,伤痕累累,奔跑哀鸣。醒后召集随从解梦,得悟莫忘先祖劫难,大业末就,且勿高枕无忧。于是派其弟拙赤哈撒尔率兵征讨内外兴安岭的“林中百姓”。凯旋后,便将额尔古纳流域包括这两个小岛分封给了哈撒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