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楚文化中鹿形象的发展与地位
龚璇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
摘 要:楚地多为平原,地势开阔,植物繁茂,气候湿润,非常适合麋鹿生活,鹿这种温顺灵动的生物自古便和楚
人结下渊源,从楚地出土的各种文物来看,鹿的形象在楚人的心目具有一定的地位,是古人的精神寄托,智慧的体现。
关键词:鹿形象;楚文化;宗教;造型
一、鹿形象的发展
1.青铜器时代
为蒙古文化中与萨满之间的宗教关联,典型的刻画表现为,上部分的天体图案加之下部分的鹿图案,象征着远古人类对太阳的崇敬之情。 这个时期的鹿形象较为抽象,流线型的身体上鹿嘴尖细,鹿角清晰可辨,鹿头多为朝天空仰视的状态,承载了古代人类的宗教崇拜[1]。
2.战国至汉代时期
随着人类发展手工技术不断提高,器物上鹿的形象逐渐具体生动起来,战国时期出现的玉鹿多为浮雕。这时的玉鹿大多是单角造型,鹿眼圆润,身型修长,有小圆圈状纹饰。而到了战国晚期,奔鹿的出现成为了鹿纹的演变转折点,人们对鹿的形态开始有了刻意的美化。奔鹿姿态灵动优雅,改变了以往的呆板造型。这种动态造型一直保持到秦汉时期,汉代的玉鹿也多是呈现奔跑状态,身型上依旧苗条消瘦,颈部和腿部纤长,奔跑的动态夸张。汉代时期的玉鹿有了以梅花鹿为基础的造型,有的还将双翼结合到鹿身上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景。
3.唐宋时期的鹿纹
中国的手工艺技术在唐宋进入繁盛时期,受丰富的外来文化影响,人们的艺术水平和审美逐渐多元化[2]。这个时期的玉鹿造型刻画更加的丰富,奔鹿形象渐渐淡出视野,这个时期的玉鹿多是坐卧状,形态优美文静。唐代较为典型的鹿造型器物,如鹿纹鎏金银盘,盘口六瓣,每瓣上各錾有花卉图案,盘底中心坐卧一鹿,鹿顶中心长有肉芝,毛发细腻,卧鹿四周装饰着阴刻花叶与石榴花纹。可以看出,唐代的
鹿纹精致华丽,人们主观增加了更多的美化装饰。
鹿的寓意和象征4.明清时期的鹿纹
随着手工艺水平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器物在材质和形式上丰富了许多,以写实为主。这时出现的鹿大多与其他动物搭配出现,并且被人们取谐音赋予了吉祥的寓意,例如以鹿为主体,飞燕为配角描绘的瓷画,鹿和燕寓意为“鹿鸣燕”,“鹿鸣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宴席,只有乡试中举的人才能参加。这些瓷画中的鹿四肢修长,姿态各异,寥寥几笔就表现出了鹿的灵动,可见当时的人在艺术创作中的独到领悟。
二、楚地出土的鹿形象文物
楚地出土的鹿形象文物有鹿角镇墓兽、鹿角飞鸟、漆木鹿等,其中从已出土的楚式鹿角镇墓兽来看,最早发现的春秋中晚期的楚式镇墓兽并没有鹿角,到了春秋晚期,开始出现经过装饰刻画的鹿角伴随镇墓兽一同单独陪葬。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镇墓兽在头顶有用来插鹿角的方孔[3],从这时起的镇墓兽有了头插鹿角这一特征,鹿角开始与之融为一体,整体的造型也趋于丰富立体,材质大多数为木制结合真鹿角。战国中期随着楚国势力的强盛,楚式鹿角镇墓兽也进入繁盛时期,甚至出现了双头兽面的镇墓兽,雕刻技术也更加繁复。鹿角镇墓兽的数量在战国晚期逐渐减少,形制也趋于简单,鹿角仍然存在,但是镇墓兽的兽面已经发生变化,开始像拟人化靠近。
楚地发现的鹿角飞鸟文物中虎座飞鸟的形态最为常见,底座的老虎俯卧在地,尾巴向上勾起,虎背上立有展翅飞翔状的凤鸟,鸟背上插着一对鹿角,整体黑漆,同样绘有卷云纹、龙纹等纹样[4]。凤鸟被楚人视为图腾,将鹿角与凤鸟相结合,鹿在楚人心中的地位也可见一斑。另外漆木卧鹿也是楚地典型的鹿形文物,为木制雕刻而成,插有真鹿鹿角,通常以卧状呈现,通身以彩漆绘有纹样,整体生动活泼,能看出当时的艺术造型水平已经相当成熟。
三、鹿与楚巫文化
鹿的形象在楚文化中出了文化上赋予的吉祥寓意之外,与楚文化中的巫文化也息息相关,鹿和鹿角被普遍认为用于巫术活动中。楚人好巫,楚地所处之处多丛林山泽,相对于中原而言更加偏僻,由于这样的地理因素,楚国保留了一些以“巫”为代表原始社会的传统。
巫风的盛行使人们相信人死后将从地上世界转入地下世界继续生活,而镇墓兽实际上是巫师在沟通天地时使用的一种重要工具。巫师这一职业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商朝的巫觋活动十分繁盛,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理性精神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巫觋活动地位一落千丈,但是楚地仍然巫风盛行,巫觋甚至被授予官职。巫觋要与神灵沟通往往需要借助神兽,《楚辞·哀时命》记载:“浮云雾而入冥合,骑白鹿而容与”。由此可见带有鹿角的镇墓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神性。鹿角不仅蕴含着力量和权威的意义,在巫师的使用过程中还被赋予了神性,保护墓主人不遭受鬼怪的打扰[5]。
不同于楚人崇拜的龙凤这些虚拟神兽,鹿是真实存在的生物,楚地浓厚的崇巫习俗使鹿成为了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载体,将真实的鹿角安插在镇墓兽上,赋予鹿奇幻的能力,使其成为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角。
参考文献:
[1]黄莹.楚文化中鹿形象的文化考释[J].殷都学刊,2017,38(4):20-32.
[2]刘延春.楚地出土鹿角文物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7.
[3]宋亦箫.楚“镇墓兽”功能新解[J].民族艺术,2016,(1):70-75.
[4]肖岚.楚墓中漆器镇墓兽形制特征及演变[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12):32-33,82.
[5]彭博.楚文化的艺术形态研究——动物图形的艺术价值探讨
[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0.DOI:10.7666/d.y1679736.
作者简介:龚璇(1995-),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研究生在读,武汉纺织大学,研究方向:设计学。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5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