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宁波梁祝文化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早在中国家喻户晓。梁祝传说起源于东晋六朝,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相传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三载同窗,朝夕相处,山伯后得知英台女儿之身,前来祝府上门提亲,因英台另嫁他人,山伯病死,死后合冢,葬于鄞县西,梁山伯庙处。故事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但关于梁祝的传说起源的演变却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说法。国家发行梁祝邮票,把已久的发源地之争推向白热化,有十余个城市与梁祝传说沾亲带故的,卷入其中。宁波争得了梁祝发源地之争的首发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起源于宁波是有根据的。
梁祝爱情文化主题公园,地处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濒临姚江,两面环水,为晋代梁祝墓、庙古遗址所在地。梁祝传说的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唐宋年间。南宋张津编纂的方志《四明图经》有一段记载:义妇的墓,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合葬的地方。在鄞县西面十里地接待院的后面,有庙之处。根据《十道四蕃志》说法,也有指明这件事。义妇冢,是东晋丞相谢安奏表皇上时的说法。在高桥姚江九龙墟的位置上,标有“义冢梁山伯祝英台”字样,这表明,早在初唐之前或更早,梁祝的传说已经在宁波广为流传。
梁祝文化起源于东晋,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全国众多地方志及宁波史料记载,梁山伯,乃会稽人士,在鄞州区担任县令,积劳病逝,安葬于清道源九龙墟。梁山伯庙亦称梁圣君庙,始建于东晋安帝隆安元年,庙总面积达4134平方米,红黛粉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整个庙宇分为三进,依次是山门、正大
殿和后大殿。进入山门是一幅大型蝶恋陶瓷壁画,走廊两边梁祝文化碑林林立,庙内广场建有金碧辉煌的古戏台,正殿中塑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身像。千百年来,梁山伯庙已成为人们祈求自由美满婚姻的爱情圣殿。“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口碑。
故事流传着梁祝同窗三年,才得知英台是女子。他怅然若失之下,便向她父母求嫁。传说就流传着这一段十八相送的故事,山伯送英台下山,英台借机探问山伯家室,多次暗示山伯自己乃女儿之身,可惜山伯迟迟没能洞察英台之意。而后山伯因英台许配马文才,病死,葬于鄮城城西。英台嫁到马家,乘船经过梁山伯的墓地,风浪骤起,船无法前行,经打听才知梁山伯葬于此地。祝英台来到墓前,放声痛哭,悲痛欲绝,突然墓地裂陷,英台跳入期间,与山伯同葬此处。
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为了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对梁祝传说起源做过一番考证。他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早期记载梁祝传说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宁波或鄞县的地方志里。晚唐的张读的《宣室志》记录,英台,上虞祝氏的女儿,女扮男装,外出读书,与会稽(今绍兴)梁山伯同窗,修习课业。今绍兴上虞出现了英台故里祝家庄,位于丰惠镇西北3公里,据考古发掘和当地村民相传,花园中原有假山和小桥。现尚存祝氏祖堂和井空洞,村内所遗不少精雕细刻的石质构件,虽经风雨剥蚀,仍显露着当年精美的风采。但尚未有充足的史书文字得以认证。类似《宣室志》的记载还有宋代李义茂的《义忠王庙记》。尽管某些细节略存在差异,但是,梁山伯、祝英台是浙东一带的人,梁山伯曾在鄞县为县令,梁祝合葬地市在鄞县西等,都是比较确定的,因此梁祝传说起源于宁波的重要依
20世纪末,梁祝文化研究者周静书先生主编《梁祝文化大观》收录了近300篇关于梁
祝传说的作品。有故事、歌谣、小说、曲艺、戏剧、影视等,其中梁祝的戏剧35种52篇,曲艺18种25篇,就这些戏剧、曲艺的分布,就涵盖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梁祝故事作为奇特的文化景观,传播样式众多,内涵积淀丰富
梁祝故事广泛传播与演变,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万松书院同窗三年,并由此相识、相知、相慕演绎了流传千古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哀怨凄美的民间传说。梁祝读书处为故事传播留下来有力的足迹,据专家考证,梁祝读书地有六处。其中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北万松岭上,书院建于唐贞元年间,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现遗址尚存“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2001年7月,杭州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书院规划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仰圣门、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阁等。现辟有“梁祝书房”展现梁祝当年刻苦攻读。“粗细并肩两无猜”的场景。
梁祝传说旺盛的生命力让人匪夷所思,梁祝故事以口头流传的方式不断进入新的地区,假如当地恰好有梁姓,祝姓或马姓的家庭,它更容易在那儿扎下根来。
传说源起阶段,最初以口耳相传方式对故事进行流传,到了宋元明时期,故事摆脱了口头传播的发展模式,逐步进入人文人的笔记小说,后改编为民歌、鼓词、弹词等民间说唱形式,戏曲也在元明时期开始兴盛普及。如元杂剧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南戏文有《祝英台》、明代的《牡丹记》、《两蝶诗》、《同窗诗》、《英台记》等。这些形形的各类样式与体裁为梁祝传说得到极大的发展与丰富,同时也加快了故事传播。梁祝的歌词
草桥结拜和十八相送、化蝶双飞等是梁祝故事中凄美惊艳的场面。在千百年传播过程中,表现的样式丰富多样,此石雕手法古拙,意味深长。现今《梁祝化蝶》大型雕塑,无疑成了传说中最具人文意蕴的节点。生命不会止于死亡,人虽死,灵魂犹存,梁祝化蝶双飞。表达人们对爱情、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与不懈的追求。
让我们联想到英台抗婚殉情合葬的悲剧是与传统的婚恋模式息息相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成了无可抗拒的婚姻制约。江南民间流传夫妻死后并穴合葬的习俗,先死者的埋葬处预留穴,死者的墓碑写黑字,生者的墓碑写红字,待生者死后,红字涂为黑字。很显然,死去的双方应是夫妻,但梁山伯与祝英台生前不能结为夫妻,祝英台以死殉情,轰然入墓,使得至高至上的父命止于阴间,失去效力。英台誓死捍卫爱情,与山伯约定“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梁祝如愿以偿,终于终成眷属。对于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悲剧纳入爱情与婚姻相背离这一类母题,人们肯定与赞美,并寄予了美好的祝福。通过漫长进化过程,逐渐形成了自主婚姻模式。各式各样的相亲节目、梁祝婚俗节在这座梁祝爱情
主题公园展开。
尽管不同的时代总是不断赋予故事新层面的人文意蕴,但是梁祝的爱情故事深刻的人文内涵是它生命的活力与流传的翅膀,寄予着人们对爱情永不言弃,向人们展示了对爱情、对自由、对个体幸福向往与追求的生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