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之家》2018年第14期 总第278期
67
音乐研究
歌曲《梁祝新歌》的艺术特与演唱分析
刘玉洁
(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歌曲《梁祝新歌》以历史上梁祝故事作为基础,既遵循梁祝基本原型,又结合新时代元素,对封建婚姻制度予以批判,提出新追求理念。《梁祝新歌》作为一部艺术性颇高作品,其艺术特主要体现在中西音乐艺术融合,民族唱法创新,以及时代特征彰显。同时《梁祝新歌》对演唱具有较高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把握其中技术要领,还要具备丰富想象力,并重视自身文化底蕴充实。
【关键词】梁祝新歌;艺术;特;演唱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067-02
《梁祝新歌》创作取自家喻户晓的古代爱情传说,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为基础,经过时代跨越,成为新时期一部精湛之作。《梁祝新歌》不仅创作曲式上富有特,更重要是赋予“梁祝”新内涵,将传统文化中精华与时代元素有机结合,营造出全新艺术境界。
一、歌曲《梁祝新歌》创作简析
梁祝爱情故事广为流传,也正是因为故事经久不衰,由此改编形成音乐艺术作品颇具感染力,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经典歌曲《梁祝》,另外戏剧作品中也不乏大量有关梁祝题材。近年来创作的《梁祝新歌》更是以全新视角描写梁祝爱情故事,并融入民族唱法,着实带给听众不同感受。歌曲首唱于“CCTV青年歌手大赛”,我国青年歌唱艺术家王庆爽对《梁祝新歌》进行了精彩演绎。歌曲自问世以来深受好评,其中“新”字既遵循了梁祝故事基本原型,又对封建婚姻制度予以批判,提出了新追求理念,即“只要尘世大爱如歌”。
二、歌曲《梁祝新歌》音乐特征
《梁祝新歌》是一首三段式作品,包括呈示段、展开段、再现段三个主要部分,经引子开始,呈示段集中对场景描写,展开段揭示人物情感与戏剧冲突,再现段展现人物的无声抗争和爱情期盼。
呈示段旋律采用级进和跳进相结合方式,节奏则较多地采用切分方式,句子结构为“同头变尾”形式,“同
头”强调叹息式音调,“变尾”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涨。整个呈示段点出蝴蝶由来,以主音结束方式完成,歌曲归属感更为突出。展开段采用了较多纯五度音程进行,增加了传统民歌曲调气息,句子结构也从原先短句变为长句,以利于抒发音乐情绪。另外长句和短句结合增强了节奏感。展开段戏剧性特征突出,人物情感得到了深刻表达,戏剧冲突激烈,对情感实现了强烈宣泄。再现段深情体现出祝英台对爱情执着追求,表达了不愿化蝶而要追逐真实情感心声。属音向主音的不稳定倾向,刻画出祝英台对情感追寻梦想和蝴蝶互相追逐的情景。
三、歌曲《梁祝新歌》艺术特
歌曲《梁祝新歌》是一部艺术性颇高作品,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传递中心思想,都实现了跨越,并彰显出时代精神。因此,深入分析歌曲艺术特,才能为精彩演绎奠定基础。
第一,中西音乐艺术融合。《梁祝新歌》是新时期艺术歌曲典范,尽管其歌曲基本内容来源于我国古代爱情故事,但同时又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将中西方音乐艺术融合起来,打造新艺术境界。首先从歌曲传统文化展现来看,《梁祝新歌》沿用了戏曲音乐中套曲一般板式结构,有引子、正曲和尾声等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套曲具有各自节奏变化,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与戏剧情节发展相关联,更利于展现梁祝故事中的矛盾冲突,突出歌曲戏剧表现力。其次从作品写作手法来看,“花开花落”“日出日落”等借鉴了西方歌剧手法,快慢节奏自由,根据语言语调变化而随之调整,叙述性特征明显。特别是情感上表达,富有强烈抒情气息。因此,将中西音乐元素相融合,既符合听众审美,也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第二,民族唱法创新。《梁祝新歌》是采用民族唱法歌唱的作品,尽管其中含有部分流行元素,但从表达形式上仍是遵循民族唱法。以往有关梁祝题材的音乐作品无论是采用乐器,还是演唱方法,都体现出明显民族声乐特征,如戏曲中梁祝。而在《梁祝新歌》中,配器方面与以往相比,增加了电声等元素,可以说是对民歌创作推陈出新。而且歌曲词曲作者作为舞台一线表演艺术家,在歌曲问世时较为年轻,所以歌曲旋律带有青春气息,简单清晰,歌唱朗朗上口,犹如为民歌演唱注入了新活力。
第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作为二度创作,《梁祝新歌》时代特征尤为突出,流行元素融入是以往时代所不具备的。例如《大江东去》《叫我如何不想他》等更加突出民族气质和情感,并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其中。随着时代发展,艺术歌曲中增加流行元素不仅能够贴近听众审美,而且歌唱过程中由抒情向爵士风格伴奏发展,还可以为听众带来情绪上张弛感,将花开花落的伤感诠释得淋漓尽致。更重要是歌曲中对封建婚姻制度批判彰显出时代意义。与历史上梁祝故事不同,《梁祝新歌》明确提出“不要来生,不愿化蝶,只要尘世大爱如歌”的情感追求,体现出坚贞爱情信念,歌曲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梁祝的歌词四、歌曲《梁祝新歌》演唱分析
《梁祝新歌》对演唱具有较高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把握其中技术要领,还要具备丰富想象力,并重视自身文化底蕴的充实。
第一,掌握歌唱的技术要领。声音美的标准是以意大
68刘玉洁:歌曲《梁祝新歌》的艺术特与演唱分析
利美声发声技巧和中国传统唱腔、咬字等相结合产物。《梁祝新歌》歌唱具有一定技术难点,尤其体现在歌唱持久度、稳定性以及换气等方面。歌曲中纯演唱部分占据绝对比重,演唱者只有很短休息时间,必须保持歌唱持久度,同时高音发音技术稳定性也要保证。歌曲的呈示部旋律优美,演唱难度相对较低,但进入22小节开始,歌词交替频率加快,演唱者情绪和语气也要与之配合,表现出激动和亢奋,所以随着歌唱情绪高涨,演唱者换气时间更短,只能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充足吸气,才能不影响到接下来歌唱。可见想要完成对《梁祝新歌》演绎,演唱者就要不断加强技术练习,使声音连贯,换气充分,达到声音美的标准。
第二,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歌唱不仅要与曲谱要求保持一致,实现技术上吻合,同时还是一种情感传递。同样作为听众,在聆听歌曲过程中也有着情感诉求。所以演唱者必须充分重视情感体验要求,遵循歌词所要传达信息和作者真实意图,善于发挥想象力,融入歌曲所描绘意境当中,体会其中真情实感。《梁祝新歌》既有古代故事中哀婉之意,又与之存在区别,演唱者犹如故事中主人公,回忆过去难以忘怀,此时音、气息都要相对温婉。而随后所表达愤怒与反抗,则要传达出激昂情感,甚至夹杂着呐喊成分。歌曲中情感变化波澜起伏,演唱者必须深入理解每一处情感变化诉求,用情感去支撑歌唱。所以只有在不断想象和体验中摸索,演唱者才能寻到情感释放力量。
第三,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艺术歌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梁祝新歌》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产物,不仅可以追溯到历史故事渊源,也有歌唱技艺上传承,更有新时代艺术元素加入。因此,演唱者对于《梁祝新歌》诠释,不能只停留于技术层面,如果只是片面进行歌唱上模仿,则难以释放应有感染力。这就需要演唱者能够具备持久学习习惯,不断充实自身文化底蕴,通过广泛接触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知识,增加自身实践阅历,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揣摩和反思,增强想象力,进而在二度创作过程中迸发激情,真正表达出作品风格特。
五、总结
《梁祝新歌》虽然是以梁祝爱情故事为基础,但又体现出全新的时代特征,在音乐创作上将戏剧矛盾冲突和西洋歌剧手法有机结合,并注入流行音乐元素,带给听众耳目一新感受。特别是在歌曲的主题上,《梁祝新歌》表达出大爱无私、积极向上思想深度,从而使梁祝题材获得新的立意。演唱者应当深入理解歌曲的创作特点,把握演绎的情感诉求,从而实现声情并茂歌唱。
参考文献:
[1]丁晴晴.浅论艺术歌曲的演绎——以《梁祝新歌》为例[J].北方音乐,2015(19).
[2]刘若楠.从《玫瑰三愿》和《梁祝新歌》看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特征的演变[J].音乐时空,2015(12).
[3]郑宜.艺术歌曲《梁祝新歌》之赏析[J].艺术科技,2014(1).
(上接第66页)
的尊重,这是一项每个人都需要,但又不被人们足够尊重的工作,小林的心绪转换,通过轻快的乐曲表现出来,告诉我们,他坦然地接受了这份工作。在乐声中,影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影片到了2小时25秒,小林成为了父亲的入殓师。在掰开父亲紧握着的手的时候,一块小石头从他的手里掉了出来,随着主题音乐的响起,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小林明白了父亲一直都爱着自己,将石头交给妻子,转身认真地准备为父亲入殓。这里的旋律以钢琴和大提琴的合奏方式呈现,这首爸爸最喜欢的曲子,此刻响起,寓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音不同的两种乐器,在这里好像是父亲与儿子的跨时空对话,死去的父亲没能说出的悔意,全都通过音乐展现出来。小林亲自为父亲做最后的敛容,每一个步骤都小心谨慎,带着对父亲多年的思念以及深沉的爱意,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只剩下这对亲人。之后大提琴的声音越来越低沉,在乐声退去的时候父亲的脸好像变成了记忆中的样子,小林对父亲的怨恨也随着乐音的退去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对往事的释怀。
主题音乐在这里出现的时间最长,这也是影片最为精彩和让人深思的部分。这种带着遗憾的亲情,被婉转的琴声演绎到完美,缠绵的乐音里,承载着生者错过最后一面的遗憾,也寄托着死者没能说出口的深情。小林把父亲手里拿着的那块石头放在怀孕的妻子的肚子上,也说明他做好了成为一名父亲的准备,
这是他的父亲最后教给他的一件事,他最终明白了父亲的心,也明白了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看过了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也经历了生死离别,小林的内心更加从容和开阔。这种心情在最后一段欢快的乐曲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欢乐的乐曲风格让人的心情变得愉悦,也从内心深处为小林感到高兴与祝福。
简单的故事,质朴的情节,自然的演绎,没有什么大悲大喜,却引人深思。就像如诗的配乐一样,简单的故事不经意间流入人心,入殓师,一个崇高值得人尊敬的职业,加上低沉悠扬的大提琴,他们是那么相配,一股内在的力量完成了不同事物之间同一种崇高的延续,造就了一部优秀的影片,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升华。
生之时,千般怨恨不得解;死之时,万般恨意随风逝。
生与死,两个字的距离,便能化解人世间各种纠结,而小林,也会永远记得,父亲是爱着自己的。一场长达十几年的怨恨,因为一场生死离别变得不值一提,而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的启示呢?总是一瞬间,便阴阳两隔。
参考文献:
[1]周灵.电影《入殓师》的音乐分析[J].电影文学,2012(11).
[2]刘立新.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的配乐[J].作家杂志,2010(10).
[3]陈晓光.论影视配乐类型对电影主题的深化作用[J].电影文学,2012(2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