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世界2022/1
摘要:《乘风破浪的》和《披荆斩棘的哥哥》是芒果TV 推出的明星真人选秀节目,节目选取年龄在30+的已出道女艺人与男艺人作为参赛嘉宾。两个节目使用了三种叙事策略:视觉奇观叙事、成长叙事、消费叙事,但在性别叙事、场景叙事的呈现策略上两个节目具有差异,这影响了节目的话语表达。文章通过对两个节目叙事的对比分析与反思,旨在为影视节目的性别叙事策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真人秀性别叙事《乘风破浪的》《披荆斩棘的哥哥》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创新问题研究”(20FXWB012)。真人选秀节目的性别叙事研究
———以《乘风破浪的》和《披荆斩棘的哥哥》为例
阴曾诗雨
《乘风破浪的》(以下称《》)是2020年6月12日芒果TV 推出的女团成长综艺,该节目第二季于2021年1月22日播出,邀请了黄晓明作为成团见证人和主持人,邀请了那英、杨钰莹、宁静、张雨绮、容祖儿等人作为参赛嘉宾。节目以“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作为对女嘉宾的美好愿景。同样作为芒果TV 推出的男团成长综艺的《披荆斩棘的哥哥》(以下称《哥哥》)于2021年8月12日开播,节目邀请了林志炫、黄贯中、欧阳靖等年龄在30+的男艺人作为参赛嘉宾,节目通过展示男艺人之间的彼此磨合,建立深厚的友谊与团体精神,见证“滚烫人生永远发光”。两个节目播出后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吸引了大量女性观众,以女性视角展现的女性成长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引发了女性的共鸣,而《哥哥》在经过两季《》的积淀后播出,备受大众瞩目。对两个节目性别叙事的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男性与女性为主体节目的编导差异,为优良综艺节目的制作提供叙事参考。
节目的性别叙事呈现
视觉奇观叙事。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大大延伸了人的感官,加速了视觉文化的传播,呈现出视觉的奇观。奇观关注的是令人视觉印象深刻的、非同寻常的现象或事件,一切能够使得大众娱乐的,都是镜头进行视觉表达和关注的对象。《哥哥》和《》的影像致力于在舞美、服装、道具、布景、灯光等舞台要素打造视觉奇观,两个节目舞台呈现的视觉效果营造出沉浸式的视觉体验感。
两个节目倾力打造符合曲目的独具特的布景,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感,节目的彩和灯光给视觉感官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嘉宾的服装、道具、妆发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体验。例如《》中张雨绮、金莎、蓝盈盈等人带来的《彩虹节拍》舞
台,表演嘉宾定制了符合宅舞的服饰和道具,在妆发与神态上体现了青春与活力,舞蹈动作的编排与曲目表达的主题完美契合,现场的灯光跟随音乐节奏感变化,给人营造出青春之感。再如《哥哥》中Gai 、Ricky 、布瑞吉采用唱演的方式展示了曲目《站在高岗上》,整个演出使用了两个升降舞台,与歌名“高岗”契合,随着音乐节奏,八个聚光顶灯一盏盏直射在表演者身上,为嘉宾的黑红服装增添点睛彩,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拍摄的镜头跟随人物移动,以互动的方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性。
消费叙事。养成类真人选秀节目通过动感十足、绚丽多彩的舞台表演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引起话题关注,采用灵活多
变的营销方式为节目造势。[1]
以上两个节目着力刻画偶像的完
美视觉形象,展现影像的视觉感官冲击,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发布相关话题,引起热议。观众在视觉奇观和媒介景观的影响下,势必会扩张消费的欲望,形成了节目特殊的消费叙事。这种消费叙事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偶像,二是偶像参与消费叙事。
一方面,节目打造了消费型的偶像,即制造完美的偶像形象。消费偶像在将自己的生活公之于众时,他们自身也成为了被窥视的对象。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影视制作技术的提升,节目后期的滤镜、美颜、调等修饰呈现出偶像完美的外观和身体形象,后期的剪辑与包装过滤掉不具备美感的日常化场景。两个节目中,镜头呈现的是偶像完美形象,即使在宿舍场景展示中,镜头展现的也是女艺人和男艺人健身、护肤等行为,塑造偶像自律的形象。
另一方面,偶像直接参与节目的消费叙事。节目中采用偶像小剧场的方式演绎剧情来展示商品,例如在《》中,白冰在宿舍中询问金莎使用的是什么品牌的面膜,金莎借此介绍
文艺直通车
视听艺苑
2022/1下
赞助商的产品。另一种偶像展示商品的方式是在节目头尾直接切入偶像介绍产品的硬广告,相比较这种广告硬植入方式,节目中更常用软广告进行消费叙事,例如在《哥哥》中33名哥哥聚会共同庆祝时,举杯的是赞助商提供的牛奶,这三种方式共同构构筑了节目的消费叙事。
集体情感叙事。真人秀节目的角定位从《超级女生》《快乐男生》到《乘风破浪的》和《披荆斩棘的哥哥》,从修饰语的改变上可见,节目完成了从青春成长到为成熟坚韧的主体表达的突破,《》和《哥哥》两个节目完成了从青春个人成长叙事到团体情感叙事的转变。相比较在纵向维度上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在横向维度上实现对其他参赛选手超越的青春成长叙事,《》和《哥哥》更要挖掘的是团体的力量,两个节目不仅要求嘉宾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排练和公演,也要求嘉宾们最终以团体的形式出道,在这种赛制的要求下,嘉宾之间的竞争一方面要依靠个人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集体之间的配合与支持。
两个节目不仅在比赛形式上展现团体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节目在嘉宾组团的过程中挖掘成员之间的情感变化,与观众达成情感共鸣。例如在《》第一期中,们自发帮助舞蹈小白宁静和张雨绮快速学习舞蹈动作,互相学习和成长,激励荧幕前的观众走出舒适圈。在《哥哥》的第二期中,节目设置了互相分享一件自己的宝物的游戏环节,在第三期中设置了每人赠送一件礼物给对方的互动环节。这些环
节的设置营造出了成员之间轻松愉悦的氛围感与亲近感,直接拉近了嘉宾之间的距离,也让观众感受到集体之间情感逐渐紧密的变化。
节目的性别叙事对比
力量叙事:女性力量与男性想象力。两个节目嘉宾性别定位明晰,为年龄在30+的、已出道的或哥哥,两个不同性别体的力量相异,也呈现出了不同体的符号标签,形成了不同体力量表达的叙事逻辑。《》采用的是突破女性“柔美与感性”刻板形象的女性力量叙事策略,《哥哥》则采用了更加符合男性冒险气质的想象力叙事策略。
《》中女性力量的叙事体现为嘉宾打破年龄、身份、家庭的界限,走出舒适区。节目初舞台评级中设定了“X ”组,即非歌唱或舞蹈组,这个“X ”代表的是未知的可能性,节目中们跨越职业领域挑战尝试新的曲目和舞蹈,例如吴昕向观众证明了她不仅仅是主持人,她还能够表演高难度的舞蹈。黄龄向观众展示了她无畏惧练习过程中伤痛,大胆尝试高难度的钢管舞动作。再如李菲儿、蒋璐霞等在《Shero 》舞台中勇敢挑战威亚特技动作。这些突破都展现了们的女性力
量与自我突破。
《哥哥》中的男性想象力叙事体现在节目对想象力主题的挖掘。节目在团队选择歌曲的环节上采用“活力
值竞标”的方式,体现了节目的娱乐性、游戏趣味性和竞技性。在歌曲的编排上节目预留了“X ”段落,留给哥哥们自我发挥的空间,考验了哥哥们的创作力与想象力。在节目议程的设置上采用了“成员换组”“联合同盟”的方式,为嘉宾自由选择团队成员、创新曲目舞台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场景叙事:专业化与生活化。场景的核心是场所与景物等硬要素,以及空间与氛围等软要素,是人与周围景物的关系总
和。[2]
两个节目中都展现了三重空间场景:舞台空间、练习室空
间、休息空间,在场景叙事上两个节目各不相同,《》偏向于练习室训练场景的专业化叙事,而《哥哥》则更侧重休息空间的生活化叙事,不同的场景叙事方式影响着人物设定、现场氛围、节目效果的呈现。
专业化场景叙事的体现了女艺人的个人价值追求与自我表达的渴望。《》中将大部分的镜头置于练习室空间,展现了每个舞台背后团队成员、表演顺序的选择,们练习的详细过程,包括分词、编曲编舞创意、处理意外事故、团队成员意见的碰撞等。从第一期到最后一期们的训练越来越专业化,借助这种奋斗、不懈努力与进步的专业精神,们表达了自己对舞台的渴望,对机会的渴求和对成员之间友谊的珍惜。huangling
与专业化相比的生活化场景叙事更注重的是挖掘男艺人的不同侧面,形成人物形象的反差,增强节目的话题性和趣味性。《哥哥》将场景叙事重点放在休息空间,在休息空间中成团见证者刘涛宣布选择曲目和比赛规则,哥哥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商量同盟的策略,在休息空间中哥哥们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和友谊。与《》在训练室中的专业化排练比较,《哥哥》的场景叙述突出的不是自我突破和比赛输赢,而在于呈现竞技的趣味性和自己的展示。
话语表达:身体的展现与隐藏。身体是话语表达的主体和中心,女性的身体相比男性更具有张力,更加容易引起他人窥视,进行自我话语表达,两个节目在以身体进行话语表达的过程中呈现出反差。
容貌与身体是女明星最重要的话语资本之一,《》充分利用女性身体进行自我的表达。首先,节目提供了们展示身体的歌曲和舞蹈,进行身体的展示是节目竞技的规则。其次,们在服装的道具上倾向于选择能够展示身体线条的款式。需要深思的是,这种展示身体的话语表达方式与独立自信的话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但再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女性观者对身体和容貌的焦虑。节目
文艺直通车
视听艺苑
声屏世界2022/1
潜藏的流量消费以及女性身体消费逻辑,使其仍无法脱离消费社会的束缚。
相比之下,《哥哥》则通过更加多元的方式表达自己,弱化了身体在话语表达中的作用。例如节目充分挖掘趣味的游戏元素,在曲目选择使用“活力值竞标”,在舞台的呈现重在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这种表达话语方式的差异表明了,当下女性的困境即主体既排斥身体窥视又无法摆脱身体表达话语的困境。关于女性身体的争议性话题,其实质是女性身体焦虑的社会情绪外化,身体奇观背后的逻辑是女性自我诉求的彰显,要改变这种女性困境,离不开社会各界、媒体以及个体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
节目叙事反思
平衡娱乐与消费。上文分析了视觉奇观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带来的媒介镜像的拟态,节目依然无法摆脱对视觉和身体的消费。一方面真人秀节目用华丽精美外表的包装艺人,满足了观者对外形的需求;另一方面明星的身体被再度符号化,成为一种视觉叙事的符号。鲍德里亚提出在消费的特定模式
中“有的只是对符号秩序的内在的崇拜”,[3]
他认为这种对符号
的消费是消费社会内在的逻辑,即我们在观看影视综艺时或观看后的消费,都只是对视觉或者身体符号的消费,我们所消费的是被媒介安排好的符号。观众在享受节目带来的娱乐和趣味的同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握娱乐和消费之间的度。作为影视制作主体,媒体需要把节目的商业性与社会人文关怀结合,将节目主体的价值诉求与成长叙事结合,体现出影视节目的社会责任感。
挖掘情感与趣味。影视节目不仅要呈现节目本身的形式和内容,更要注重挖掘参与者的情感表达,进行情感叙事,并通过趣味性的形式引起体的共鸣。《》以情感表达为诉求来安排叙事的策略,体现了节目对女性体当下的困境和社会现实的关注,相比之下《哥哥》则采用了与之不同的趣味性叙事,增添节目的竞技性、趣味性,营造更好的氛围感。两种叙述方式各有优点,节目需根据表现体的不同特性,平衡情感与趣味两种话语方式,将情感与趣味进行双重挖掘,以更加轻松和趣味的方式表达感性和成长。
突破人物圈子化。从两个节目的曲目选择、团队成员选择的规则设定以及最终舞台的呈现中,不难发现节目的嘉宾内部有着紧密的圈层联结。例如《哥哥》中首次组团形成了以陈小春、张智霖等人组成的“大湾区哥哥”组、Gai 和布瑞吉以及Ricky 组成的Rap 组。这些团体成员的品质具备较高的相似性,且节目
在设定上并无意识打破成员之间的圈子,虽然设置了“调换成员”的规则,但主团体阵容并无较大改变。成员之间
的关系、文化背景和媒介技术共同构筑了这种圈子化形态,成员的利益诉求、态度立场、行为模式等,会受到他们所在的各
种圈子的影响。[4]
而这种人物圈子化的模式,更注重于展示,而
并非聚焦于“披荆斩棘”的突破,不利于挖掘人物的多元性和潜能,也难以呈现人物能力上的提升和态度的转变。如何通过节目的比赛机制和规则设定,使得参与嘉宾突破固有的圈子自发地走出舒适区,这是这类真人秀综艺节目所需要思考和改进的。
结语
总体而言,《》和《哥哥》利用了强大的舞台和媒介技术呈现了视觉的奇观,两个节目也在不断挖掘艺人的潜能,帮助艺人完成挑战和突破,节目不乏对现实的人文关照,与体的话语诉求形成共鸣。但节目仍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还需要影视制作者多给予现实人文关怀,平衡娱乐与消费,挖掘节目形式的趣味性和内容的情感性,打破节目嘉宾之间的圈子化壁垒。(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
院)
参考文献:
[1]谭亚丹.消费主义视野下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探析[J].出版广角,2019,(08):71-73.
[2]郜书锴.场景理论的内容框架与困境对策[J].当代传播,2015,(04):38-40.
[3]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富成,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
[4]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分[J].编辑之友,2019,(11):5-12.
文艺直通车
视听艺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