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8期文学研究
22
浅析《追忆》中的文化回溯
李浩玮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25在《追忆》一书中,宇文所安借助从古典文献中拣选的
十数篇诗文,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将它们勾连在一起,为读者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主题:文化回溯。
该书分别探讨了八个意象所代表的八个不同问题,宇文所安在《导论》中提到:“这些章节不按年代排列,也不求分类阐述;它们不是写给非专业读者看的、四平八稳的引论。我所以要写它们,惟一希望的是,当我们回味某些值得留恋的诗文时,就像我们自己在同旧事重逢一样,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从中得到快感。”【1】显而易见,作者并不打算把此书打造成论文集结,而是用散文式的叙述来表达其个人的感受。故该书的章节间缺少一定的联系,但却并未影响作者中心思想的表露。
1、黍稷与石碑
黍稷如果任其生长于野地,那不会有人去关注,可出现在遗迹旁,就会引发无数遐思。书中援引了《黍离》一诗为证,黍子长势越好,似乎废墟就越显衰败。自然状态下的循环往复映射着时代的兴衰。遗迹上的荒草所引发的回忆是不清晰的,而石碑勾起的则是对某些人的回想。堕泪碑触发了有关羊祜的记忆,后人们往往借助文学作品去表达追思。后人为前人喟叹的同时, 也隐含了被后世所怀念的希望。【2】文学作品将追忆保存了下来,成为大众文化回溯的一种途径。
2、骨骸
该章自庄周与骷髅的对话起笔,至明代王守仁写给陌生吏目的《瘗旅文》【3】,以张衡的《骷髅赋》为例证。死者是无法开口的,但在文学作品中,死者不仅有了自己的思想,还能语出惊人。作者在书中所言:“死去的人对活着的人不再感兴趣;他们毫不关心我们,也毫不关心我们替他们举行的祭礼和葬仪。”【4】既然天人两隔,又为何会有大量的“多此一举”的追忆作品?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后人并非刻意去追忆骨骸或鬼魂,只是希望借骨骸之口,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想方设法同死者建立联系, 从而把自己的思想加在死者身上。这类文学作品,追忆只是工具,透过追忆本身,回溯到的则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3、繁盛和衰落:必然性的机械运转
宇文所安把杜牧的《赤壁》作为了章节开头,并在书中赋予了全新的解读,通过对该诗富有自我意识的
回溯来猜测另一种可能的历史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王朝的更替似乎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体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受外力(道德必然性)所约束。毁灭是衰败的一部分,鲍照站在往昔繁华、今朝破败的废墟之中,充满义愤地观望不可到达的过去。【5】这座城市的过去勾起人们的怀念,而悲剧性的遭遇也唤起阵阵叹息。《芜城赋》是哀伤的,空间上的描写隐射着时间上的跨越。两者逐渐走向对立,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结束。文人追忆繁盛仅仅只是抛砖引玉,更重要的是回溯历史及探索规律。
4、断片
过去是不完全可知的,也不能完全复盘,通常会有某些断片存在于其间,它们是过去同现在之间的媒介。【6】《论语》也有断片,孔子是否还说过其他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所记载的话语是否完整?恐怕无人知晓。断片产生了些许遗憾,它让回忆缺少了完整。这样的断片是无意的,而李商隐的《花下醉》则是故意为之。在部分文学作品中,追忆断片似乎是
更好的选择。这样的回溯会带来不一样的美感。
5、回忆的引诱
《金石录后序》,是李清照对其丈夫的回忆。李在写后序时,赵已不在人世。因此,这篇后序中的大量笔墨被用来追忆赵及李自己过去的生活。当然,回忆并不总是美好的。夫妻分别以及时局动荡让李的回
忆多了几分焦虑。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无论转向哪里,面前都会涌现大量的过去的事。【7】在这里,追忆带来了伤害,不断的回溯让回忆者愈发恐慌。
6、复现:闲情记趣
复现似乎是旧瓶换新酒,文学作品通过技巧的变化讲述了一个个相似的故事。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回忆了自己的过去,并将这些按类归纳。这份回忆录并不完全真实,更像是故意为之。他试图通过复现不完满的真实过去以给回忆的一个结局,其在回忆下隐藏了自己的小世界。生活无法尽善尽美,但回忆可以。回溯过去,是对自身最好的致敬。
7、绣户:回忆与艺术
安俐娜
绣户是雕饰华美的门,回忆则充当了那块神奇的织物。当我们读到根据回忆写成的作品时,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所读的不是回忆的正身,而是它的由写作而呈现的转型。【8】吴文英的《莺啼序》是一篇有关回忆的词,回忆在作品中变得更加艺术化。“回忆的转型越是需要运用匠心,作家就越是不得不去研究艺术的要求”。【9】作者通过回忆将自身与诗词主题相关联,把回忆变为了美的体验。
8、为了被回忆
该章与首章形成呼应。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追忆了清之前他在南方的生活。与怀古的绝大部分文学作
品不同,这篇文章似乎是专门为了被回忆而生,它承载了作者的希望,这种希望就是希望他自己能够通过这些具体化为他的作品的回忆而被后人回忆起来。【9】在这里,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纯粹是为了回忆而被书写。回忆变成一种任务,回溯变成一种使命。他们成为了历史的书记官,为了回忆过去而写作。
由此可见,文化回溯这一主题始终贯穿中国文学的发展。不论是忆物还是忆人,抒情还是记事,其核心观念都是不变的,只是追忆途径的差异罢了。宇文所安的审美视角与传统观念不同,他利用艺术化的语言,展现了个人对追忆的主观感受。书中的观点十分独到,为古典文学的解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让研究者可以在“他者”的视阈下反观自我。总而言之,追忆的相关话题,仅仅是文化回溯中的冰山一角,虽只是管中窥豹,但仍可想象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细看之下,给人以启迪和无限遐想。
参考文献:
【1】【4】【5】【6】【7】【8】[美]宇文所安:《追忆》.郑学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4. 第9页,第47页,第70页,第76页,第94页,第129页【2】刘文婷:《他者视角:<;追忆>中回忆与艺术技巧之分析》,载《今日南国》 2008 年6月(总第94期)【3】【9】黄燕平:《抽丝剥茧的匠心----评宇文所安<;追忆>》,载《名作欣赏》
作者简介:
李浩玮(1998年—)男,籍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汉族,本科大三在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 要:《追忆》是美国学者宇文所安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的结果。本文通过对该论著的细读,着重分析了“追忆”与文本自身的关联,并对该文本如何反映文化回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追忆》;文化回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