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卷 第 4 期2018 年 4 月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Vol.31 No.4
Apr.2018现代哥特的新篇章
——论史蒂芬·金《尸骨袋》的哥特手法
石军辉
(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摘 要:《尸骨袋》是由史蒂芬·金所著的具有浓重“哥特风格”的一部恐怖小说,该部作品的写作手法与他的诸多作品主题截然不同,他通过线索引导的手法描绘了人们当下的生活状况,揭示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与心理困境。通过研究《尸骨袋》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以期能够给其他的哥特手法作品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展开恐怖小说写作方式上的火花碰撞,迸发思想的火花。
关键词:哥特式风格;哥特手法;《尸骨袋》;史蒂芬·金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8)04-0155-02
0 引言
很多读者对“哥特”这一词语并不熟悉,但也不陌生。现代通信技术发达的网络文章中时常出现以“哥特”作为前缀的词语,类似哥特建筑、哥特画风、哥特青年等。在不同体的认知当中,对“哥特”的理解也许具有丰富的建构,也许会以先入为主的观念,通过网络搜索或者以别人对“哥特”的理解为基础,盲目认为其概念的本质属性。诚然,词语的定义必定需要进行相关的界定,对概念进行解释,包括了这个词语的本质特征,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必须具备种差,这是学术界对于概念产生的要求,经过各个领域的专家及学者一致认可的概念词。本文将通过学术界对“哥特”的观点进行本词语的阐释。
1 哥特风格——现代创作手法之一
1.1 “哥特”相关概念的基本阐释
“哥特”是什么?“哥特风格”又是什么?“哥特”具有一段相当长远的历史,背景相对较为复杂,在公元第四世纪伊始,哥特民族内部发生矛盾,分裂为东、西哥特,直至公元六世纪后,意大利被新住民蛮族伦底人侵占,东哥特人成了猎物,自然城市沦陷,仅有一部分东哥特人聚集成小体,成为首批敢于劫掠蛮
族人的民族,这在后世成为人们谈论罗马历史的极佳素材。
因此,“哥特”一词是具有长远历史并承载了一批为国家荣誉、主权、财产等而调动一切力量扩大国家的一种行动称谓,它包括了人们对罗马哥特历史的审视以及人们不懈追求的强大精神[1]。“哥特风格”即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们对中世纪文化的不同见解与坚持,一种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风格。而后“哥特风格”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等领域,主要特征为高耸、阴森、诡异、神秘、恐怖等,是与阳光、温暖、生命、绿、希望等相对的一种展现形式。
1.2 “哥特风格”的“黑”效应
“哥特风格”容易给别人压抑、异端、神秘、恐怖、死
亡等黑感受,早期的哥特建筑大都具有门窗、拱顶及其他建筑细节向上、尖锐的特点[2]。在思潮涌动的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哥特风格”建筑的野蛮、暴力、惊悚,学者们认为这种哥特风格的建筑不属于罗马艺术领域。而在艺术领域里面,“哥特风格”主要出现在文学小说的故事情节当中,作者通过文字的形式描绘出各种场景,导入黑暗、恐怖的文字画面,特别是在夜黑风高之际,诡异的天气与氛围让小说的主人公经常性听到、闻到、看到、预见到、感受到离奇的物体,这就是“哥特风格”。在小说创作中大家称之为——哥特手法。“哥特手法”就是作者在文学小说中惯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在字里行间透露的
是阴森的感受,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产生“带入效应”,身临其境。“哥特风格”强烈的“黑效应”,是当今恐怖小说畅销的原因之一。
1.3 “哥特风格”的代表作品云集
欧洲国家很多小说的创作使用了“哥特手法”,且代表作品在颇受欢迎。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1765年被西方公认为第一部哥特式小说,其故事人物贴近现实生活却与超自然事件联系起来,结构严谨、情景真实而被人们所喜爱。1798年查尔斯·布朗的《威兰》面世,以美国社会作为该部小说的社会背景,强调道德及心理问题。1804年伊萨克·米契尔的《庇护所;或,阿朗所和梅丽莎》是其第一部哥特小说,场景设置出人意料,哥特风格突显。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是《时光停止的夏天》,其勾勒出了中国鲜明的社会结构,人物性格生动形象,结尾通过死亡表达出对爱的诉求。充满悬疑彩的作品能够吸引读者,让读者感受到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作者可以借助黑“哥特风格”向读者传达其自身的思想与情感。“哥特风格”小说的故事情节可能部分真实存在,也可能完全是由作者虚构出来,但是作者能够创造性地将平淡的生活与人物固定在同一个时区,将场景设置在诡异的氛围当中,读者透过文字主观感受到害怕、惊吓,这就是“哥特手法”的作用之一。
收稿日期:2018-03-11
作者简介:石军辉(1977- ),女,湖南湘潭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英美哥特小说的研究》(项目编号:06XSYK226).
156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31 卷
2 《尸骨袋》——史蒂芬·金打开现代哥特篇章的大门2.1 史蒂芬·金——多重身份的现代哥特作家
行尸走肉什么时候更新史蒂芬·金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这位作家拥有比一般人而言更加丰富的经历,这些令人产生仰望之情的阅历使其之后陆续担任演员、制片人、电影导演,并最终成了美国的著名作家。这位1947年出生在波特兰的现代哥特作家从小家境贫苦,经济拮据,家庭环境十分糟糕,导致其童年生活缺少与同龄人相同的快乐与幸福。史蒂芬·金对“黑”小说产生兴趣应该归因于其父亲的恐怖小说收藏爱好。他在十四岁之际发现了父亲在阁楼上小箱子里的诸多怪诞作品,这些小说在史蒂芬·金的闲暇时光作为他的营养补充剂,使其精神上得到了充实与丰富。此时的史蒂芬·金吸取着恐怖小说的养料,也在尝试着写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的作品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生活仍旧困苦不堪,但他依然选择继续创作。1970年《花花公子》的问世,给了他阴霾生活中一缕希望的阳光,而1974年《嘉莉》给了他最大的一个自我突破,从头到尾改变了史蒂芬·金的穷困生活。这篇小说是他的第三部作品,却在他母亲去世之际及自身婚姻、政治等问题重重期间得到人们的青睐,成了当时最畅销的恐怖小说。他的小说人物相对平凡,诸多故事情节也很枯燥乏味,但在并不特殊的场景里面却发生了超自然的事情,比如能够通过一种心理感受---强大的意念展开向对方的报复或者进攻,对方每一次结局都很悲惨,过程可怕也激烈,就是这样一种以小说为工具,以黑暗来诠释人性本质的写作手法吸引着读者,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2.2 《尸骨袋》的哥特风格略谈
《尸骨袋》是史蒂芬·金的作品之一,在该部作品中作者用悬疑、线索、梦境、追忆、幻象和灵异编织了一个人和鬼魂共处的世界,强调了当代生活深层次的重大问题。《尸骨袋》里的迈克是一个并不理性的中年男性,无法忍受丧偶之痛,在爱妻去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生性敏感的他还不能接受这个已经发生但是无力回天的残酷现实,他喜欢猜字谜,冰箱上的字母磁贴常常自动组成怪异的词组,引导他去探究妻子在临去世前的奇怪行为——她在地下室里收藏了许多上世纪的剪报和照片,都是有关当地曾红极一时后来又神秘消失的黑人女歌手莎拉的。之后,迈克在妻子乔的笔记本里发现女歌手莎
拉的惨死与当地发生的几宗命案有着蹊跷的牵连,当时还有一个叫凯的孩子无辜溺死,而乔原打算给未出生的孩子也以凯命名……。这样一种写作手法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指导读者探索的兴趣,拓展读者的想象力,刺激着人们的各种器官,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史蒂芬·金用故事的线索将读者一步一步地带入情景,用悬疑的生活琐事、梦境的描述,使人物血肉丰满,创造了不一样的人物空间,同时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主人公生前所发生的事情,进一步告诉读者人与鬼魂相处的事件,事情发生很简单,情节并不复杂,易于理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认为《尸骨袋》是由强大到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迸发出来的让人着迷的特殊声音。这样高的赞美不仅仅是对史蒂芬·金及其作品的评价,更是因为史蒂芬·金的“哥特手法”运用的灵活性与跳跃性十分睿智。
2.3 《尸骨袋》——现代“哥特风格”的新篇章
史蒂芬·金是欧美国家首屈一指的现代恐怖大师,痛苦的回忆、充满窘境的童年生活、喜爱收藏恐怖小说的父亲为他的成名做出了重要的铺垫。但灵感的出现需要另外一种物体的刺激,史蒂芬·金也是在阅读了杜穆里埃的名著《蝴蝶梦》后创作了恐怖程度极高的《尸骨袋》,其中部分有调侃,部分也有幽默,但是更多的是在诙谐的氛围当中莫名生出的黑、阴暗,特别是在“迈克”通过别人的回忆中感受到的诡异与可怕,不同于其他“哥特风格”的作品,史蒂芬·金的写作技巧很灵动,全文都在吸引读者,读者感受到惊悚却不会因为恐怖而停止阅读,这就是《尸骨袋》的创造性所在。这成了恐怖小说界其他作家应该加以借鉴与参考之处,《尸骨袋》的人物刻画极其真实,恐怖程度极其高深,给读者的印象深刻,这是“现代哥特”的新的手法之门,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而言,不仅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超越其他恐怖小说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新,陈文静.从动画电影《僵尸新娘》谈哥特风格中的隐喻[J].电影文学,2011(2):27~28.
[2]程霞.哥特风格在时尚界流行的背景解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3):35~37.
[责任编辑韩翠丽]
(上接第154页)
[3]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4]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李文言.女性休闲方式转换的社会学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06.
[6]彭小静.长沙市35~55岁职业女性的休闲体育行为和影响因素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7]赵瑞芹.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
册).2002,19(1):10.
[8]刘秀珍.Biospace人体成分分析仪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装备,2008,5(1).
[9]潘玉珊.档案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的调适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5).
[责任编辑袁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