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无法超越的原因
86版《西游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经典之作,诸君看完了我这篇文章后就会发现这样的经典也必然是后无来者的。
86版《西游记》之所以成为经典,自有其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处。
86版《西游记》的成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出发点高。
最初是小日本把《西游记》原著改编成了电视剧,我没有看过,但据说拍得挺不是个玩艺儿,有点像恶搞。1981年央视播出了几集就停播了,于是央视就提出了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拍的四大名著。现在看来,当时拍摄《西游记》有点扬我民族气节的意思。想想也是,自己的名著让小日本儿去恶搞,心里真是憋屈。有了这个出发点,就注定86版《西游记》的制作决不可能粗制滥造,就算当时的经济或技术有所限制,至少对当时的电视人来说,那一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二、朴实的八十年代。
86版《西游记》拍摄于八十年代初,当时虽然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时期,但计划经济也自有它的好处,那
就是无论是当时的人还是当时的产品,那就是一个字——实在,不像现在这样,哪儿都得花钱。86版《西游记》25集,投资600万左右,即便在当时也不是很多,但剧组却搜罗到了最好的演员,用上了最好的场地——全国各地的名胜,黄果树、庐山、九寨沟、冷水江……这拿到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各地政府都很支持,吃住免费,甚至上火车用餐都不要钱。总之,剧组被认为是在为民族文化做事情,到哪儿都是一路绿灯。所以,86版《西游记》拍出来就像那个时代一样——实在。
三、制作精良。
86版《西游记》从82年开机拍摄到88年播出,整整拍了六年。也许有人会说,那不是拿着国家的钱磨洋工吗?《六小龄童·猴缘》里有句话说得好:我们日日夜夜时时刻刻都在摸索,每集基本上都是按电影那么拍的,等于拍了25部电影。6年拍了25部电影你就不觉得奇怪了吧?《六小龄童·猴缘》中是这样描述当时拍戏的情景的:“……我们拍摄时,如果这场戏是晴天,拍的时候下雨了,于是就决定,不拍了,回去研究角。现在拍戏,下雨了可能就把这场景改成下雨,或者改拍下雨的戏。这样搞就滥了。当时我们早上七八点开拍,晚上七八点完,休息一下看回放。……现在拍戏有几个看回放的?现在拍戏,天天没完没了地赶,早上五点起床拍,拍到夜里一二点。我们当时拍戏,事先还要对台词,走台步,感觉。现在的拍戏都是即兴的。现在为什么许多观众爱看我们老的《西游记》?因为不管有多少不足,它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我们看到的86版《西游记》从台词到音效、从布景到灯光、从人物造型到武打动作,甚至连细微的服饰,文书道具上的文字这些细节上,丝毫没有粗枝大叶的痕迹,无一不
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在功利心日盛的今日,我们还去哪里这样的作品呢?
四、强大的演职员阵容。
在演职员方面,杨洁导演更是广纳天下精英。在《西游记》的演员里,大腕云集,让我们数算一下《西游记》里的在今天也称得上大腕的角儿们:朱龙广(地道战的高传宝饰如来佛)、刘江(饰阎王)、高玉倩(红灯记中的李奶奶饰高老庄的高老太)、韩善续(饰打死唐僧父亲的船夫和独角鬼王)、马兰(著名黄梅戏艺术家饰唐僧之母)、赵丽蓉(饰车迟国王后)、何晴(三国中小乔扮演者饰怜怜)、李玲玉(饰玉兔)、雷鸣(饰乌鸡国国王)、铁牛(饰弥勒佛)……让我们为这些甘当绿叶的艺术家们致敬!职员方面,造型师王希钟、作词闫肃、作曲许镜清、演唱蒋大为、郁钧剑、演奏中央芭蕾舞团管弦乐队、舞蹈中国煤矿文工团舞蹈队……个个是响当当的人物,但杨洁导演有能力调度运筹,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才能。因此,这部戏点点滴滴都是精华。
四、电视人的敬业精神和忘我精神。
没有杨洁导演就没有今天的86版《西游记》。当年决定拍《西游记》以后,为了寻孙悟空的扮演者,杨导演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在北京愣是没有到令她满意的,可见杨导演对演员的要求之高,对《西游记》的期望之高!直到想起绍兴的“猴王世家”,最主要角才算敲定。杨洁导演挑选演员可谓煞费苦心,那些入选的演员到底怎样呢?事实证明,他们真的是不负众望。可是,这成功是付出了怎样的
努力和艰辛啊!当年剧组的一班人马走遍大江南北,历尽千辛万苦,人人都怀着一颗取经一样的虔诚的心,他们的敬业精神一直感动着我。当时剧组里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爱岗敬业,许多人甘当幕后英雄,
一部神化剧,却能让人看得潸然泪下,除了感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虽然86版《西游记》由于当时资金技术方面的限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恰如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有一种缺憾之美,让我们再次回忆八十年代那不太富裕的生活,那因停电而错过《西游记》时的忐忑焦急的心情。
如今世殊事异,情随事迁,即便是杨洁导演也不能再一次制作出这样的作品(从续集就可以看出来),就如同王羲之再不能写出《兰亭序》那样的作品一样,更不必说那些大言不惭自以为是的鼠辈了。
李玲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