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鸳鸯莲瓣纹金碗,被誉为“大唐第一金碗”。这对璀璨夺目的金碗,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中西方文化技艺的交流融合跃然其上。今天,就让我们透过鸳鸯莲瓣纹金碗 , 去感受盛世大唐的传奇。
姓名:鸳鸯莲瓣纹金碗
职称:国宝级
户籍登记时间:1996年
出生时间:唐代
出土地: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一、一对盛放的大唐金莲
20世纪70年代,随着何家村窖藏被发现,鸳鸯莲瓣纹金碗得以重见天日。
顾名思义,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只。这两只碗的大小、造型、纹饰基本相同,高约5.6厘米,口径约13.5厘米,纹饰凹凸有致,犹如两朵盛开的金莲花。
这两只碗的碗身錾刻着精美的纹样,外壁碗腹上刻有上下两层莲花瓣纹饰,每层十瓣。每层花瓣中都有不同的装饰图案。上一层每片莲花瓣中分别以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动物作为纹饰,周围则以形态各异的花草为底。这些动物或抬腿狂奔,或回头相顾,或展翅飞翔,栩栩如生。下一层每片莲花瓣中都刻有统一的忍冬纹,空白处装饰着密密麻麻的鱼子纹。
“如此复杂精细的纹饰,完全靠手工在碗壁一点一点捶打出来。”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部主任贺达炘介绍。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好奇,到底谁才能使用如此华丽精美的金碗呢?据《唐律疏议》记载:“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因此,使用金银器也成为人们等级身份的象征,由此可推断金碗最主要的使用者应该是皇室贵族。同时,金银器也经常作为皇帝奖励有功大臣时的赏赐。
那么,这两只金碗的用途是什么呢?据中国古代文献《唐摭言》记载,唐文宗在赏赐大臣美酒时“命赐酒二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各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因此,有学者认为它们是作为酒具使用的。“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弦吟玉柱品,酒透金杯热”等唐诗充分反映了金银器皿在唐代流行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只碗的内壁还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这表明了碗的重量。墨书的存在说明这些贵重的金银器在封存之后再也没有被动扰过,直至重见天日。金银器称重入藏是为了防止以小换大、以轻换重,反映了唐代严格的金银器管理制度。”贺达炘介绍。
莲花是谁二、中西融合的结晶
中西文化、技艺的融合在这对金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盛的黄金时代。丝绸之路的畅通,外来文化对唐人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追捧西域的金银器成为唐代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唐代是中国古代金银工艺最发达的时期。这背后则是大唐经济的空前繁荣和社会的富足丰裕。
唐代贵族对金银器的崇尚,促进了它的制作工艺。从唐代明确规定一品以上的高官贵族才可以使用纯金的食器来看,当时对金银器皿的崇尚已经渗透到社会等级观念之中,更增添了金银器的诱惑力。贺达炘介绍,对金银器的崇尚,扩大了社会需求量,也促使金银器制造越来越精美。
作坊的兴盛为唐代金银器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力量。在官府作坊中,来自各地的有熟练技术的金银工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之原材料充足,生产条件优越,产品不计成本,故能全心全意地进行创作。
与此同时,唐代还制定了教授、培养后备人才的制度。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中央官府手工业作坊中的各种工匠,需经过培训后才能正式上岗。“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这说明“细镂之工”即金银细工是各种工匠中培训时间最长的工匠,金银器工艺则是当时难度最大的手工业技术。
外来文化则对金银器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外来物品给唐人带来了新奇和丰富的想象,启发、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唐代金银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贺达炘说。
随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规模展开,西亚、中亚等地的商人、工匠纷纷来到大唐,他们在带来大量国外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包括金银器制造在内的不少工艺技术。在外来工艺中,对中国金银器影响最大的是捶揲工艺。捶揲工艺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亚、中东地区,并大量用于金银器的成型制作。由于金银均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捶揲成型更能体现金银制品的特质和美感,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考古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绝大部分都是捶揲成型,足见其影响之大。鸳鸯莲瓣纹金碗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