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爆吧现象的粉丝歧视心理成因
作者:宁白瑞普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8
        【摘 要】近年来,我国屡次出现过因韩国明星粉丝体狂热行为引发的反韩星爆吧事件,规模与影响力都蔚为可观。这种网络体冲突表面上似乎是由于反韩民族主义情绪所致,但实际上背后隐含着相当一部分网民对我国韩明粉丝体的歧视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形成与粉丝体的女性化特征,对偶像近乎宗教化的崇拜情感及网民标榜道德优越感的需要紧密相关,目前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反韩星 粉丝 爆吧 歧视
        一、爆吧现象
        “爆吧是百度各贴吧中一种常见的体冲突形式,发起者通过对百度贴吧的某个目标贴吧进行干扰性或破坏性的洗版行为,通过连续不间断地发表无意义的帖子、回复过久的帖子或精品帖子影响论坛用户进行正常浏览。
        目前已知最早的大规模爆吧事件是2007年的“6·21事件,当时李毅吧网民于621日对李宇春吧实施爆吧行动,一度刷屏1900多页,迫使百度方面插手控制。此后,爆吧现象开始变得常见。
        2014年为止,大规模爆吧事件共有13次之多。在历年重要爆吧事件里,反韩星爆吧行动出现比例较高,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东方神起吧爆吧事件“69圣战事件权志龙吧爆吧事件杜海涛吧事件(事件名称以所示为准,以下同),它们指向目标基本是韩星粉丝聚集的贴吧,前三次行动还被命名为圣战,起因都与部分韩星中国大陆粉丝的狂热行为有关。
        反韩星爆吧现象的社会影响颇为可观,它不仅根源于我国网络反韩星及民族主义情绪,其背后实际上也隐伏着网民与韩国明星粉丝体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体现了我国网民对韩星粉丝体的歧视心理。为揭示反韩星爆吧现象中蕴含的对粉丝体的歧视心理成因,笔者结合粉丝文化及其他相关理论展开分析。
        二、粉丝歧视心理成因
        文化研究领域对粉丝Fans)的研究始于约翰·费斯克,他认为粉丝是过度的受众,但如麦奎尔所言:受众是一个抽象的、众说纷纭的概念,它所指称的现实事物,通常也是多种多样和不断变化的因而粉丝概念本身也显得相对复杂多变。为便于论述,本文在费斯克、德赛都、詹金斯等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粉丝界定为狂热迷恋或崇拜体育类、影视类、音乐类等流行文化商品及明星且积极主动性更强的受众。
        自上世纪80年代异国流行文化传入我国以来,各种不同类型的粉丝体也相继诞生。但中国网民对韩星粉丝体的歧视态度却极为明显,这种心理的成因较为复杂,不能完全归结于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它与粉丝体的性别特点,对偶像的宗教化崇拜及网民以粉丝体为攻击对象标榜道德优越感这三重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爆吧现象中的性别之争
        在大部分网络文本与媒体报道中,韩星粉丝呈现出了鲜明的女性化特征。反韩星爆吧事件的起因几乎都与她们的狂热行为有关。在爆吧事件中遭到网民攻击谩骂的韩国组合东方神起的粉丝们一般自称仙后红家女人“Super Junior”(以下简称“SJ”)组合的粉丝自称妖精蓝家女人,权志龙所在的“BIGBANG”组合粉丝名为“vip”黄家女人。网民一般
也习惯用上述名字称呼粉丝个人或体,我们据此大体上可认为韩星粉丝体以女性为主。这些粉丝乐于在网上发表对偶像表达热爱之情的言论,不喜欢他人非议其偶像。在现实生活中,她们有时会因不能满足追星愿望产生极端行为,比其他粉丝体显得更高调与狂热,也就更容易引起网络冲突。
        2008东方神起吧爆吧事件即源于两个中国大陆女粉丝与东方神起成员发生的肢体冲突。尽管事件真相因各方说法不一显得扑朔迷离,但东方神起中国粉丝在事件发生后却大多站在维护偶像的立场上谴责二人,引起了其他网民不满进而使网络反韩星情绪抬头,导致东方神起吧被爆,引起所谓第一次圣战
        两年后的“69圣战事件起因也与韩星女粉丝相关。当时网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韩国馆发生了因SJ赴华演出导致粉丝聚集抢票引发的踩踏事故。根据网络传言与照片,一些女粉丝与负责安保的武警发生冲突,并有主动攻击对方与吐口水等举动。此事再次激起网络反韩星情绪,成为69日反韩星爆吧行动。2013年的权志龙吧爆吧事件据说也是源自一个冒充权志龙女粉丝的网民的侮辱足球运动及球星言论。
        综上,具有女性化特征的韩星粉丝体的强势言行引起了父权制遗风尚存的中国网络环
境下网民的警惕,对韩星粉丝体的性别歧视心理由此产生,成为促使双方产生冲突的温床。换言之,反韩星爆吧行动其实是流行文化领域中持有父权制文化观的网民与韩星女性粉丝之间的两性之争。
        由于历史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社会父权制与其他社会文化生活交织组成的社会机制还未完全消除,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其中仍隐含着对女性的压迫。网络文化环境也难免被其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女性原本应以温柔,顺从,低调,内敛等面貌示人,以女性为主的韩星粉丝却往往让网民产生易激动,言行带有攻击性等印象,颠覆了固有的女性行为方式与气质。而女粉丝崇拜的韩星在气质,外貌,装束与表演歌唱风格上很难被广大中国男性网民接受,因而韩星女性粉丝在数量上的增长便激化了两性在流行文化认识上的矛盾。这些韩星被认为会对我国文化中传统男性气质有破坏性影响,不少网民担心他们会扭曲女性的固有审美观。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韩星女粉丝的狂热行为会被许多网民视为一种在网络话语空间对父权制的挑衅。纵然可能并非所有韩星粉丝都存在这样的狂热言行,可尚有父权制观念残余的网民却以此为据对全体韩星粉丝统统加以排斥。他们极力抹黑女粉丝喜爱的韩星,试图以污
名化方式影响韩星女性粉丝的观念,典型者当为网络评论员许四多在“69圣战后痛骂世博会韩星粉丝的视频短片。
        久而久之,网民们就会因为对韩星女性粉丝的反感逐渐形成对她们的歧视心理。父权制文化影响下的网民们会将流行文化贴上俗的非理性的狭隘的没有品位的标签,又把这些特质归结为女性化的,以此污名女性化特质。”④这种歧视心理广泛传播,成为网络反韩星爆吧现象的思想根源。
        2、韩星粉丝宗教化情感
        有论者指出:粉丝情感投射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宗教的影子和仪式”⑤文化工业制造的明星使不少粉丝坚持不懈地投入感情并通过参与相关文化实践活动表达对偶像的热爱,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强烈的感情依赖。
        当网络论坛普及以后,明星粉丝体有了更便捷的交流空间。在线信息传播活动使每个粉丝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增强,论坛成为了明星粉丝组织集体活动与寻精神慰藉的载体,对偶像的崇拜情感随之升级与强化,在粉丝生活中发挥着与宗教相近的功能,当下我国韩星粉
丝体亦然。贴吧是广大韩星粉丝用于分享偶像信息,组织集体行动,进行文本再生产等活动的重要平台。粉丝们对韩星偶像的崇拜之情使他们形成了紧密的共同体,拥有共同标志物,极具宗教组织彩。
        以东方神起,SJBIGBANG三对组合为例,他们的粉丝体各有特殊称谓,在演出现场会通过应援物,如气球,荧光棒等向偶像表示支持。不同韩星粉丝使用的应援物彩是被区分开的,此即应援”⑦。东方神起的应援是珍珠红,SJ是宝蓝,BIGBANG是黄,组合中不同成员的应援还会被区别开来。粉丝们集体出现在演出现场时会佩戴,挥舞带有应援的物品与偶像互动,表达内心情感,一派万众欢腾场面,与宗教信徒的集体仪式不无相似之处。
        此外,粉丝们还会整理出一些经典语录在韩星贴吧及其他一些论坛与网站传播,这些语录既有明星平时的话语,也有粉丝对明星的寄语。其中一些粉丝话语体现出了他们狂热的偶像崇拜心理,感情表达大胆直接,与信徒对宗教领袖的敬仰之情无二。
        SJ粉丝妖精的语录里称如果全世界都抛弃SJ,那妖精们就会背叛全世界。还有粉丝说,SJ若此生不离,妖精们此生也不会放弃对他们的崇拜。东方神起粉丝经典语录里也有与
此相近的表达,如我这辈子就是为了东方神起才存在在这个世界有你们在的地方,何需仰望天堂韩国明星照片。一份流传于网络的仙后男友要求单里甚至出现了这样的说法:神起对于仙后们可以说是一切仙后们对神起的爱不是一个男朋友就可以替代,还要求男友省吃俭用也要为女方购买其演唱会门票。以此观之,东方神起已被仙后们人为地加以神化。
        宗教化狂热感情难免会引发体冲突,韩星粉丝同样如此。在历次爆吧行动中,这种情感都成了诱发及激化冲突的关键因素。在东方神起吧爆吧事件中,粉丝们多半在不了解东方神起与女粉丝冲突实情的情况下痛骂那两个女性,煽动仇恨情绪。究其根本,无非是缘于对偶像的热爱。“69圣战事件前的世博会踩踏事故则是由于大量SJ粉丝聚集所致,一些粉丝还因没得到入场门票与武警发生冲突。
        因此,韩星粉丝对偶像宗教化的崇拜情感是催生网民歧视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我国社会普遍存有这样一种刻板印象:对明星有宗教化崇拜心态的粉丝大多有幼稚,狂热,低龄化等特点。这种观念将韩星粉丝标签化为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使粉丝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歪曲。他们对明星的情感被丑化,于是饱受存有偏见的网民嘲讽辱骂。“69圣战联盟副会长就指责狂热的韩星粉丝:只是盲目去迷恋、去追,做一些事让大家觉得幼稚、反感。
时至今日,一些贴吧,论坛和网站上还不时能看到咒骂韩星粉丝的言论。实际上,在爆吧事件中,网络体意见极化现象往往颇为严重,很多不了解内情的网民是在跟风参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明星粉丝负面舆论影响。
        3、爆吧体现的网民道德优越感
        历次大规模反韩星爆吧行动的参与者都打着爱国主义旗号,这也成了爆吧行动的重要理据。参与者却都采用网络话语暴力的方式实现自己目的,这也使得其行为沦为网络暴行,网民居高临下地对韩星粉丝表示歧视轻蔑之态的背后隐藏的是他们标榜道德优越感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