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论与魏晋思潮
黄雁鸿
提要本文以魏初刘劭所著5人物志6中品评人物的标准,与魏晋思潮中/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0的思想作一评比,以探讨5人物志6中审美标准对魏晋思潮的启发与影响。
关键词五行建安风骨才性论正始玄风
一才性论与魏晋思潮所属
中国哲学思想发展至魏晋,可说跨进了一个新的领域。首先是对于美的定义,已从传统的道德枷锁中解脱,面对客体;因此,产生文学上所谓文、笔之辨。同样,在人性及个人潜能创造力的来源上,发展出一套才性系统,把思想表现与个人特质结合,并配以阴阳五行之性,组成魏晋玄学中讲究体性、名理的基础。由于才性论在此时期中如此重要,很多人以之作为魏晋思想的一部分,亦有学者当作是源头及中心所在。
魏初刘劭的5人物志6,不但开品评人物之风,其评论标准,又以天赋之所禀受、阴阳五行之于人性的影响作依归。在这个时代,对人性的讨论跳出了以往单纯从道德、善恶判别人性的樊篱,重新以美学的观点,对人的才性或情性的种种姿态做品鉴论述。所品鉴的人性或情性是才质的,故称为才性,从而使/天才0这
一于先秦时期淹没于大量集体创作之中的独特个体得以彰显。对于5人物志6中鉴定人物品位的依据,后世哲学大家各有其不同看法,现列举几位名家的说法,并提出本文研讨之方向。
(1)劳思光的说法
劳思光先生在5中国哲学史#魏晋玄学6一节中,把魏晋思想分为/才性派0及/名理派0两部分:
魏晋清谈之士,早期较重于谈论/才性0,品评人物;稍后则又喜讨论形上学问题,其范围大抵依托易经或老庄之书,间亦涉及儒学其它典籍,于是遂有/名理0一派。¹
劳先生以刘劭5人物志6为/才性派0的中心,并把魏晋初期品评人物的风尚(如陈寿5三国志6诸传,许劭评人等)归类于/才性0时期;而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着重于老庄之学,或以5易经6等经典作清谈,并向另一方向发展之道家理论归为/名理0一派,是魏晋玄学后期的思想大势。那个时代的思想,已摆脱了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枷锁,不再以超越
人性、有着完美品行的/圣人0作楷模,对贤才的要求也不再是泯灭人性的高尚德行。德才之间,反以才高为重。由于董仲舒的气化宇宙论为这个时期留下了阴阳五行的理论基石,影响了当时的理论家,所以在品评人物时,以天才和禀赋作为品评标准。因此魏晋是个才气纵横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个性最能得到张扬和发挥的时代。
依上所言,劳先生认为/才性0之说是魏晋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名理0之说共同组成魏晋玄学。
(2)牟宗三的说法
牟宗三先生以为魏晋的思想由/玄学0与/佛学0组成¹,玄学又由/才性名理0及/玄学名理0相辅而成。所谓/才性名理0,不但以刘劭5人物志6为代表,而且竹林七贤之生活情趣,或是人格上审美判断标准的厘定,也是/才性名理0的范围,以刘劭的5人物志6作开端。由于5隋书#经籍志6将之列为名家类,故/才性名理0属名家或形名学。
/才性名理0对于人格上的美学原理与艺术境界,又培养出具清逸、风流、自在等性格特之名士,及名士清谈之/玄学名理0现象。可见/玄学名理0乃才性名理之发展及转型,亦即由名家转为名士的思想方式。牟先生说:
魏晋的玄学,通常亦称清谈、名理。但说到清谈,名理,则又不单指玄学一面而
言。像5人物志6那样的著作,像竹林七贤那样的生活情调,亦通包括在内,,。
º继才性名理而言,才性之同合离异,而与正始名士互相辉映,才性一支乃转为老
庄之玄学。
»牟先生进一步提出玄学及佛学终能发展,相承而展魏晋思想风貌,乃有一根本学术泉源之作用与支持,这一泉源,正为才性之说:
看从魏初才性名理,到正始王弼何晏之玄学名理,盛谈老庄,以及那个时代朝野士大夫之生活情调与夫所以能与佛教水融而吸收消化佛教之故,必有一个学术精神上的基本原理,或人之精神生活上某种精神原理,为其支持点。这个支持点,我们可以5人物志6作了解的开端线索,,¼
由此可言,牟先生以为/才性论0是魏晋思潮的开端,更是整个思想的中心及根源,魏晋玄学的发展与成型,莫不深受/才性论0之影响。
(3)唐君毅的说法
在5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6中,唐君毅先生以为/才性论0是中国哲学人性论之客观的分解,乃传统思想理论的转型:由孟子性善、荀子性恶或告子生之谓性这种以主观价值判断转变为以五行作标准的客观知性判断。
此/始于形体,终于德行0之观人之材性之历程,即一自外观人,以达于其底之一历程。刘劭之人物志,即缘之以论此人性之表现各方面,,亦代表此客观的论人性之观点,,½
¹
º»
¼牟宗三5才性与玄理6,第44页。
牟宗三5才性与玄理6,第67页。牟宗三5才性与玄理6,第43页。
牟宗三5才性与玄理6,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43页。
再者,/才性论0成一品鉴人物风气,人物性格超脱于礼俗规范,促成/名士0类型成立。其超拔行事的作风,俨然成文人追求之典型,成不羁放达之人物,所谓/高层次个性者0,而此个性之人又展现一套全然超脱于世俗的清谈之学(或玄学)。
名士的个性/乃天生可不作任何对外对内之反抗,而唯以一真正之栖神玄远之心,表现其在世俗与自己之一切格套之外之我性、个性。此即归于直接以体无致虚,为表现我之我性、个性、-我之为一绝对无二.或-我之独,之一思想形态。0¹浅白而言就是独一无二的天才。
(4)本文探讨之方向
综观劳、牟、唐三氏论点,虽然有所差别,但仍突显了/才性论0在魏晋思潮的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思想,在先秦为一形态,汉魏晋又一截然不同之形态。其转折点在于汉儒以阴阳五行之说融入其天命观中,
成为汉代哲学之独特现象:气化宇宙论。/才性论0之组成基础,亦是阴阳五行,故/才性论0是汉代哲学之顺承及转变。顺承者,以阴阳特质作禀性标准;转型者,乃人性论至此成一新格局。如唐先生所言,此时品评人物之风致使个性化开始,不同层次的个性造就不同形式的思想模式。故建安风骨、正始玄风,莫不因受才性论之影响而成。
本文欲先探求才性论的基本理论及特质(此以刘劭5人物志6立论),进而看此人性理论如何在魏晋思潮中大展雄风,成为思想根源及中心所在。因此,本文不但就才性论本身而言,更要研讨才性论对魏晋思潮产生之影响。
二 才性论探源
(1)汉代的气化思想
如前所述,才性论的产生,与汉代特殊的气化观念关系靡浅。尤其宇宙论,因汉代对/天0的观念已脱离先秦儒家道之天或道家自然之天的主体性,一变而成讲究阴阳、五行甚至四时的气化之天,此一气化宇宙论一直发展至魏初,形成/才性论0理论的基础。
汉代的天人关系渗入更多的阴阳之说,诸如:
凡生,非一气之化也,长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故众正之所积,其福无
不及也。众邪之所积,其祸无不逮也º。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天有阴阳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
¼上述引言,已看出人禀阴阳之气而生的刍型。且看5人物志6论人性之成: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½从而可见,5人物志6中对于人特质所禀,与5吕氏春秋6、5淮南子6及董仲舒所言的天人关系非常相近。不同的是,5人物志6更深一层地分析阴阳五行之性,配合各种不同特性的人
¹
º»
¼董仲舒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6。
董仲舒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6。5吕氏春秋#明理篇6。
唐君毅5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6,第99页。
性表现,把/才0这一概念厘定为人本质之优劣的代表词,建立在气化的阴阳之说中。此点,王充的性命之说更深远地影响了5才性论6的思想方向。
(2)王充的性命论
王充对于性及命,都是站在同一水平上论之。其性命论的特殊之处,乃所谓的/用气
为性,性感命定0;/人生受性则受命矣。性命俱禀,同时俱得。非先禀性,后乃受命也0。
¹王充以为/性之所禀,乃气而就0。若上溯其根源,可说是/元一之气0,此相当于阴阳以上之-太一.。-太一.是终极的存在,所秉之气,为混然一体。而人之/性0有所不同(如善恶、贪仁),命亦迥异(如聪慧与愚钝),就是人禀就之气有强弱、厚薄、清浊之不同:
人禀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
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
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故夫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
º王充论性命,皆以气为终极根源,不同于孟子性善、荀子性恶之以为人自主所生,故善、恶皆可以人力致之。但王充以气为性,气之所含固不可变,与儒家可以道德主体心来改变性命之主张截然不同。此一无善无恶、善恶两倾»的人性论,正说明了王充以气言性的特点。而刘劭的5人物志6,则在人性的分野上,不但以气作分类,更进一步以阴阳五行之气而言人性。依其立论所持,王充性命论无疑是才性论的早期模型。
(3)刘劭5人物志6所作结论
魏初刘劭作5人物志6,把传统的人性论从善恶、道德观念转变成为以美学观点客观分析人之才性,以情或情性来论人性。
蔡仁厚先生认为才性论特征有二:
1)用以说明人之差别性或特殊性。
2)此差别皆是生命之天定者,由此可以说明人格价值之不等于天才之实。
¼5人物志6作为/魏晋才性论0之开端及代表,当然具有深厚的学术与时代意义。时代意义,在于其承先启后,上承汉代气化思想及王充性命论,下开人物品鉴之风气。其学术意义,则在其造就了两种超然于世的文士形象:名士与天才。名士乃就其生活情调而言之,天才则以其精神思维特出者。其中云: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其中质、性、形就是构成才性的主要元素。而造就才性者,则是汉代的阴阳、五行之气化哲学。对于才性所禀,又以质量衡之:
凡人之品质,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资,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½其中不但有五材,亦有五德、五质、五常,皆以五行论之,故知5人物志6论才性,亦是客观的以/气0这一特殊概念所分析。
¹
º»
¼刘劭5人物志#九征篇6。黄鸿升是谁
蔡仁厚5中国哲学史大纲6,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99页。王充5论衡#命禄6。
王充5论衡#初禀6。
三 才性论之/才0
5人物志6既以品鉴人物为能,其评鉴标准如何?既建立才性系统,何许之人始可称之为有/才0?/才0如何而至?5九征篇6中由九征(神、精、筋、骨、气、、仪、容、吾)以得知人的各种性格(即本陂、明暗、勇怯、强弱、躁静、缓急),此乃泛论人性所共有者。但人不但有共才,还有偏才及兼才,才之所偏,即所禀气之不同,造就成思想上突出之天才。
那么,如何去判定/才0之所重?刘劭把人的才性标准判定于一点上:/凡人之品质,以中和为贵0。人质性谐和浑融,表现不偏不倚者,谓之中和。5人物志6最上等之人为圣人,圣人之表现,即谓/中和之质者0。
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精和,则中睿外门。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彰,自
非圣人,莫能两遂。
¹上述可作出两点结论:其一,/才0之所至,即所谓聪明者,乃禀赋/阴阳之精0而成,故人是否有才,全由天生之气决定。其二,圣人是所谓/兼才0,兼阴阳之长。
圣人之外,是所谓的/偏才0,偏才又如何产生?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
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
º这里的/偏才0,就是五行之气所给不均匀而成。五行本造就不同之性,一旦其中一性过强,则成/胜质不精0:
直而不柔)))木:木德之偏
劲而不精)))力:金德之偏
固而不端)))愚:土德之偏
气而不清)))越:火德之偏
畅而不平)))荡:水德之偏»
因此,/中庸之质,异于此类,,五质内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辉之光也。0¼故此5人物志6以中庸为/才性0标准最高者,彰于圣人。偏一质乃所谓/偏材0,偏材虽未及中庸,亦有上述之弊处,然就体性言之,/偏材0乃天生而就,本就根植于其气质中,不可力致而变者:
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虽教之以学,材成而随之以失;训之以恕,推情而各从其
心。信者逆信,诈者逆诈。
½把/才0锁定在一领域中,成为人天生的一部分,后天不能改之,也是5才性论6的特。
由此可见,才性论把论仁义道德的规范转而用于人物,并使偏材者益偏。肯定了偏材是特殊的人性,因为才情之所偏,在人文创造上亦有所不同,从而造就了唐君毅先生所言
¹
º»
¼牟宗三5才性与玄理6,第55$56页。
牟宗三5才性与玄理6,第54页。刘劭5人物志#九征篇6。
刘劭5人物志#九征篇6。
/有个性之人0¹。四 魏晋思想大局与才性论之运用
(1)建安风骨
如前所述,5才性论6影响魏晋思潮最大者,乃对于/个性化0的肯定。中国文学由先秦至汉,都可说是/集体化0的创作。故此很多论著,往往得其书而不知作者为谁。(如5大学6到底是否真为子思所作,至今未有明确的文献可证明)。此皆原于一个观念:思想上的统一。先秦至汉,不论各派各家,对于人性,都有一集体倾向,如孔子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0º;孟子的/四端之心,人皆有之0»;荀子的/人之性本恶0¼,至告子的/生之谓性0½,都就共通人性而立论。但才性论中之/偏材0或/兼才0,都是就个体而言之。此一特殊人性论建立,就带动了思想之自由化、独特化。在文学表现上,即建安风骨/个人风格0的开始:
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¾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
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慷慨
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À如此辉煌的文学盛况,不但是/个性化0之彰显,更是5人物志6言偏才之性不可学而转移的论调。士人纯以天生之气质评人,弃道德修业之不顾,形成曹氏父子以才取人,不以德言之,因而出现建安文学缤
纷吐艳的盛况。
(2)正始玄风
魏晋思想,发展至正始,依劳思光先生之讲法,已从才性走进玄理(劳先生认为才性派乃由刘劭5人物志6,及言才性/同、异、合、离0之傅嘏、李丰、钟会、王广组成)Á。但本文愿
以牟宗三先生之说法:才性论实乃玄学之学术思想根源
l u 去探讨才性论如何造就玄学。首先,才性论把人材之偏分类,又认为不同偏材表现为不同的思想特性,故被列入/名家0。后来,魏晋有学之士纷纷以品鉴人物为风尚,被公认为禀受阴阳之气最好者,也就是表现出道骨仙风者,就是所谓的/名士0。
/正始名士0对于人物品评亦非常在意。5晋书#阮籍传6曾记载: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¹
º
»¼½¾¿ÀÁ劳思光5中国哲学史6第2册,第149页。
刘勰5文心雕龙#明诗6。
钟嵘5诗品#序6。
沈约5宋书#谢灵运传论6。
5孟子#告子上6。
5荀子#性恶6。
5孟子#告子上6。
5论语#阳货6。唐君毅5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6第4、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