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使用现代火柴的历史,往远了说不过一百五六十年,此之前国人均用火镰、火石取火。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仍有不少人称火柴为“洋火”,足见外国火柴产品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与影响之深。
这实在是民族与历史的悲剧。本来中国人早在6世纪就发明了火柴取火原理与方法,却要等到19世纪中叶开始由欧洲人向中国大量出口“洋火”。正如中国人早就发明了罗盘、六分仪,却在欧洲导致了远洋航行和探险;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和纸,却引起了欧洲人的文化大爆炸,让他们快速建起了西方文明;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和火器,却改变了欧洲人的奋斗精神,让他们用“坚船利炮”征服世界……
有人不信这个邪。他怀揣“实业报国”的理念,用一己之力兴办民族火柴实业,矢志要与“洋火”一争高下,此人就是民国年间在上海滩被称为“火柴大王”的刘鸿生。
“跑街”掘得第一桶金
与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很多大亨们不同,刘鸿生在成为工商业巨子之前,既没有雄厚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也没有丰富的政治革命阅历,在政界、商界也无高枝可攀。他的父亲直到病逝,也不过只是招商局的轮船上的一个小买办,没给家里留下多少财产。许多年后,刘鸿生还记得当时家中的银箱并没有银洋,只有一叠当票。
尽管家境贫寒,但刘鸿生的母亲为了不招致邻人的耻笑,还是绞尽脑汁、含辛茹苦地维持着儿子的学业,并最终把他送进了一般人很难考入的上海圣约翰大学。而刘鸿生由于才智出众、成绩
优异给校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不仅被免去了全部学费,还有每月10元的生活补助。正是在这里,他学得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
刘鸿生本可以由此继续留学深造,获得一个良好的人生起点,但由于他拒绝了校长要求他成为基督教牧师的建议,中途便被学校除名。还只有18岁的刘鸿生,被迫走上了谋生的道路。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到巡捕房当过教员,也给别人做过翻译,虽然能维持生活,但他总觉得这些职业不符合自己的志向。
1908年,刘鸿生经人介绍,进入英商所办的上海开平矿务局当推销员,当时叫“跑街”。除月薪100元以外,每推销出1吨煤,还有8钱4分银的佣金。
这份职业他很珍惜,“跑街”跑得格外勤奋,广交关系,硬是用自己的辛劳打开了开平煤在上海的销路,换来了良好的声誉。半年之后,开平煤便销遍了上海。1909年,刘鸿生被委以重任,在上海成立煤炭售品处,专门经销开平煤,享受售后一半的利润。他一下
在中国备受欺凌的
年代,他怀揣“实业报国”理念,用一己之力兴办民族火柴实业,矢志要与“洋火”一争高下
文 本刊记者
刘之昆
纪事·
「民族实业百年探源」系列之二
子成了开平矿务局在上海的主要买办。几年过去,刘鸿生在积累了100多万两银子资产的同时,也历练了开拓市场的丰富实际经验。
“买办”行当虽让他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但他丝毫不觉有志得意满之感,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他决心为国为民做点事——创办中国的民族工业!而他所有的资金和经验,正好成了他创办民族企业的坚实基础。
一番深思熟虑后,1919年,刘鸿生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公司
刘鸿生首先选择火柴工业,是经过认真考虑的。1879年,广东佛山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巧明火柴厂,此后几十年中,中国人虽然办了不少火柴厂,但由于原料贵、税收重、技术落后,竞争不过进口火柴,大半都垮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忙于战争,输入中国的商品,包括火柴数
量都大为减少;加上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抵制日本货,提倡国货,全国各地又兴起了办火柴厂的热潮,短短几年中,全国的火柴厂就增加到100多家。刘鸿生认为,投资办火柴厂,机器设备较为简单,大部分工序是手工劳动,所需资金少,风险也就比较小;同时,火柴又是生活必需品,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得要用,价格又低,因而销路不成问题,
在刘鸿生内心深处,办火柴厂还有一个难以言说的“隐情”:他妻子叶素贞是燮昌火柴厂老板叶世恭的女儿。他们相恋时,刘鸿生只是一个煤炭“跑街”,嫌贫爱富的岳父死活不同意,但由于叶小对爱情坚贞不屈,坚持非刘鸿生不嫁,婚事才没有告吹。此事让刘鸿生很受刺激,他曾对妻子说:“你等着瞧,总有一天,我也要办一家火柴厂,把老头的燮昌火柴厂打倒!”牛刀小试
经过紧张的筹备,1920年10
月,鸿生火柴公司正式开工生产。
从这一天开始,刘鸿生大步走上
实业报国之路,昔日那个“洋买
办”摇身变为民族企业家。
当时全厂拥有各式设备40余
台,职工1700多名,每天能生产火
柴40多箱。刘鸿生的主要设备包
括主要原料都从日本、德国引进,
为的是厂子一办起来,就在一个
高起点上,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同
时,他还高薪聘请日本技师来厂传
授技术、培训工人。但日本技师只
交出一般的化学配方,对火柴生
产上的一些关键技术则予以“封
锁”,绝口不谈。刘鸿生果断辞退
了日本技师。由于产品质量不过
关,刘鸿生生产的火柴被用户称为
“烂糊火柴”,结果连年亏损。
其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结束,洋货卷土重来,剧烈的
竞争再次使大批民族工业濒临破
产。刘鸿生岳父经营的老牌的燮
昌火柴厂也在1924年被迫停业。
尽管鸿生火柴公司的日子也不好
过,但他还是以一个企业家的魄
力,毅然将燮昌火柴厂接收下来。
这不但使他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而且还大大扩充了自己的生产能
力。
在这个残酷的商战回合中,
刘鸿生不仅大出了一口怨气,而且
净赚20万两银子。
工厂扩大了,可产品质量的提
高仍然是一个难题。刘鸿生深知,
要扩大销售,扭亏为盈,不解决火
柴生产上的关键——化学配方问
题是不行的。那些日子里,他常常
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查阅
有关火柴生产的各种资料,对于
火柴生产全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
题,基本上都能把握住了;可就是
个别关键性的化学配方问题,由
于外国人封锁资料,他始终不得
要领。
刘鸿生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攻
克这个难关。这时,有人介绍他
认识了沪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刚
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化学博士林天
骥。两人一见如故。刘鸿生对林天
骥诉说了自己办火柴厂缺乏人才
的难处,并当场决定聘用林教授
为总工程师,聘金每月1000银元!
林天骥一来为刘鸿生振兴民族实
业的精神所感动,二来如此之高
的聘金,在中国企业界中也是少
有的,所以欣然答应下来。
林天骥到厂后,在刘鸿生的
支持下,和技术人员一起,经过半
年多的试验研究,采用高强度的
胶粘剂,终于彻底解决了火柴头受
潮脱落的难题;并购置磨磷机,提
高了赤磷面的质量。改进后的鸿
生火柴,头大,发火快,火苗白,
磷面经久耐用。此后,他们又对生
产技术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改
进,火柴质量一再提高,受到用户
的一致好评。鸿生公司的火柴终
于成为国产名牌产品,不但在国
内成了抢手货,而且远销越南等
地,一度还打入了南洋市场。工厂
的利润也逐年上升。
坐上火柴大王宝座
以刘鸿生为代表的中国新兴
火柴工业的发展,打破了“洋火”
霸占中国火柴市场的美梦,外国资
险业务,成为集轻工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于一体的实业巨子。也就在1930年,刘鸿生在上海四川路建造了一幢8层的企业大楼,将公馆也迁到8层楼上。刘鸿生坐镇大楼,足不出户,就可以对所有企业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指挥,就像一个拥有千军万马的统帅。
春风得意的刘鸿生,达到了他一生中事业的顶峰时期。
四大家族对火柴大王的“蚕食”
在夹缝中生存的民族实业总是那样艰难。常言说盛极而衰,1930年代那场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很快波及中国,城乡经济一片萧条。而日本对中国实行商品倾销政策,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情况的恶化。那时的上海报纸上,几乎每天都有许多厂家关门倒闭、厂主自杀的新闻。“刘鸿生要倒”的流言也不断传出,银行、钱庄天天有人登门催还贷款。      走投无路的刘鸿生,来到了宋子文公馆,希望宋子文能不
忘当年老同学(指圣约翰大学)的旧情,替他将全部财产抵押给中国银行,换取资金渡过难关。宋子文躺在沙发上,看也不看他,冷冷地问:“你用什么作抵押呢?”刘鸿生忍痛回答:“我全部企业的股票!”哪知宋子文嗤地一声笑了,不屑地说:“你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纸了!”刘鸿生又气又急,掉头就走了。
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刘鸿生,有一股不甘失败的硬气,只要还有一丝缝隙、一点光明,他也不放弃求生存图发展的努力。终于,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徐新六向他伸出了援手,答应将他们银行贷给刘鸿生的一笔贷款延期一年偿还。这样,刘鸿生获得了难得的喘息的机会。
为了彻底摆脱危机,刘鸿生仍然选定自己的核心企业——火
全国扩展。他首先选择的是荧昌和中华两家。这两家火柴厂加上鸿生公司,在江苏呈三足鼎立之势,如能实现三厂合并,就足以控制整个江苏的火柴工业。
正为亏损严重而发愁的荧昌、中华二厂,积极响应了“鸿生”的号召,三家代表很快坐在一起商讨合作事宜。1930年7月,三家正式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刘鸿生被推选为总经理。由于增强了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和经验交流,公司各厂的生产面貌都大为改观,当年产量和销售量都达到了全国火柴产销量的22%,大中华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火柴公司。 刘鸿生登上了“火柴大王”的宝座,迎来了事业的辉煌。但他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他喜欢一句外国谚语:“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在发展火柴工业的同时,他还先后创办了水泥公司、码头公司、华东煤炭公司、章华毛纺织公司等,并投资银行、
本家是决不甘心的。当时垄断世界火柴市场的,是北欧的瑞典。1924年后,中国的进口火柴绝大部分是瑞典的凤凰牌火柴。瑞典火柴商依仗自己的产品成本低,从1927年开始,不惜降价倾销,企图挤垮中国的民族工业。而国民政府和各地军阀不但不维护民族工业,反而对中国各火柴厂进口的化学原料层层设卡,加重税收,使得不少火柴厂难以维持,相继倒闭。      鸿生火柴公司也面临着重大的危机。
刘鸿生决心与外国火柴斗到底。时间进入1930年代,瑞典火柴再次卷土重来,国内的许多中小火柴厂纷纷“举手投降”。经过反复思考,刘鸿生认识到,指望别人都是靠不住的,最好的办法是实行自救——也就是将同行业的各个公司合并起来,以减少中国人之间的相互竞争,共同抵御瑞典火柴的侵入。第一步可先把长江流域的所有火柴厂合并,然后再向
“买办”行当虽让他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但他丝毫不觉有志得意满之感,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他决心为国为民做点事——创办中国的民族工业!一番深思熟虑后,1919年,刘鸿生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公司。
刘鸿生塑像落成典礼
柴业作为突破口。经一番仔细谋划,刘鸿生决定采取“联华制夷、联美制日,发展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的策略,以求达到限制生产、制止倾销、稳定价格的目的。
1935年7月,刘鸿生邀集国产火柴制造同业成立联合办事处,继而以此名义与美商火柴公司达成协定,成立了华中地区火柴产销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应的火柴生产、销售限制办法。其后,刘鸿生又以中华火柴同业联合会首席代表名义,与日商在华火柴同业会进行艰苦谈判。日商迫于华商联合会与华中管理委员会的一致行动,最终不得不加入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
1936年3月,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正式成立,总经理为刘鸿生。联营社规定,总社有权对各社员分配生产指标,社员产品交由总社统一发卖,社员不得请求退社。这就有力地限制了日本火柴的走私和偷制,而且也减轻了国内厂家之间的矛盾,使得火柴销路渐趋稳定,售价也有所回升。这一年,大中华火柴公司终于改变了亏损局面,盈利额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接着,他又在水泥行业中采取了类似的“联华制夷”方针,稳定了国内的水泥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利润。刘鸿生主张国内同业联营,共同抵制外国资本人侵
的举措,对保护与抢救民族工业
黄鸿升是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大量
工商业资本被迫内迁,一向对政界
“退避三舍”的刘鸿生,被蒋介石
一封亲笔电报不幸给拖进了“四
大家族”的势力范围。
蒋介石在电文中力邀刘鸿生
赴渝(重庆)主持建立后方工业
基地,并许诺提供1000万元,以
补偿他的企业落入日军手中的损
失。刘鸿生一时备感鼓舞,欣然
受命。他在西南地区,直接或间接
投资的火柴厂和火柴原料厂达到
8家,从而保证了国统区的火柴供
应,为国民政府带来巨大财源;在
西北,他集资筹建了西北毛纺织
厂,为开发西部地区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
尽管刘鸿生为“党国”尽心竭
力,但在四大家族的眼里他仍是
个外人。蒋介石允诺的1000万元始
终没有兑现,孔祥熙更是利用他
资金和物质的匮乏,控制了刘氏
企业五分之四的股份和各部门人
员的安排。八年抗战对于整个中
国是一场“惨痛的胜利”,对于刘
鸿生本人则堪称“体面的失败”。
战后,刘鸿生的产业继续遭
到四大家族蚕食。1948年,通货膨
胀居高不下。蒋介石推行币制改
革,不顾民怨沸腾强制发行金圆
券以代替形同废纸的法币,并派
蒋经国到上海用新币换取民间金
银美钞。蒋经国的第一个目标就
是刘鸿生。在“军法制裁”的威胁
下,刘氏集团共交出黄金800条,
美钞230万元,银元几千枚,兑换
成了天天贬值的金圆券。
这无疑是一场浩劫。刘鸿生
的企业自此元气大伤,他本人的
冠心病也骤然加剧。创业的艰难,
与“洋火”的搏斗抗衡,乃至战争
的磨难都没能打倒他,可他毕生
为之奋斗的事业却最终毁在强权
之下。
1949年,刘鸿生到了香港,最
终还是选择回到上海,共产党对
于他虽然是陌生的,可他吃够了宋
子文、孔祥熙这些人的苦头,他不
相信共产党也会是这样。
1956年,他创办的所有企业
都已公私合营,无须他操心了,他
在世上已无念想。同年10月他心脏
病突发,临终前夜,他对家人说:
“我生平最担心的有两件事:一
件是怕企业倒闭,另一件是怕子
女堕落,在我死后抢家当。现在这
两件事都由共产党给我解决了,
企业不会倒闭了,子女不会堕落
了。”这是他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
番话。
责任编辑 华南
鸿生火柴厂旧址,今天已成为一处餐厅
鸿生火柴厂,解放后成为苏州火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