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7期 2021年04月
Vol.34 No.7
April 2021艺术科技
父亲这一角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地位与子辈之间关系的变化,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中国儒家文化比较重视家庭伦理关系,因此国产儿童电影对父子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杜宇编剧的《顽童》拉开了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序幕。中国儿童电影的成长过程大体分为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作品有张石川的《孤儿救祖记》、蔡楚生的《迷途的羔羊》、赵明的《三毛流浪记》等,由于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战争的漩涡中,儿童电影创作更倾向于对现实生活进行刻画,儿童因战乱或家庭问题,成为孤儿、流浪儿。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有杨小仲的《兰兰和冬冬》、朱文顺的《两个小八路》、钱江的《报童》、谢晋的《啊,摇篮》等,这一时期的儿童电影以战争革命为题材,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父亲的形象是中国苦难的象征,他们为了保护子辈而奔赴战场,甚至牺牲,影片表现的是子辈寻在战争中失去的父辈。80年代以后,儿童电影对父子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刻画,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影片,如《城南旧事》《包氏父子》《成长》《看上去很美》《父子》等。这一时期儿童电影中的“严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父亲形象,一方面他在家庭中是权力的象征,另一方面他是社会权力的一种规训。
从早期的影片中可以看出,国产儿童电影中对父子关系的塑造逐渐成形。近年来仍然有大量的儿童电影表现父子关系,但是当下国产儿童电影对父子关系的刻画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有“父慈子孝”“代父”“弑父”三种模式,而传统的“严父”形象逐渐缺席。
1…“父慈子孝”模式
“父慈子孝”是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一种经典父子关系,是中国传统时代父子关系的理想状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它对当下的子辈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父慈子孝一方面基于人类生命的延续的定律,要求父母呵护年幼的子女,子女照顾年老的父母。另一方面,“基于生命从稚嫩到衰老无法违背的自然历程与客观规律,父慈子孝正视亲子辈际间对等的物质生存需要,要求子女年幼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时,父母悉心哺育子女长大成人;父母年老体衰时,子女反哺——赡养父母所形成的双向反馈模式”[1]。这种模式肯定了子辈之间物质上的双向权利与义务。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重要的内容和特征,也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特征。孝不仅仅体现为子辈对父辈给予物质上的回报,更表现为在精神上尊敬和爱戴父辈,孝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顺”,所谓顺者为孝,子辈不仅要在父辈生前按其意愿行事,父辈死后也不能改变父辈立下的规矩,要继承他的意愿和理想,即“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2]。国产儿童电影中
的父慈子孝,强调的是子辈对父辈的爱和服从,而父辈则以一种和蔼、慈祥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2008年周星驰执导的《长江七号》是一部反映父子情的影片,以儿童视角进行叙事,着力表现父子俩之间的情感变化。小狄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即使处在社会底层,父子俩也能乐观地面对生活,将融洽的父子关系发展到了一个高度,从另一种角度表现了父慈子孝。2014年李奥执导的《硬汉奶爸》对当今社会的父子关系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影片刚开始,父亲对如何照顾孩子一窍不通,父子之间出现了种种问题,但他们在寻孩子母亲的路上学会了互相理解,父子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的排斥变为最后的互相依赖。2017年张大磊的影片《八月》,以小雷的视角观察90年代中国国企改制背景下的一系列家庭变故,而小雷的父亲正是改革时代的见证者和承担者,也是影片真正的主角,这一主角是小雷和观众观看时的叙事中心和视觉中心。影片在叙事层面以“小雷一家为中心”,父亲面临失业,因经济地位下滑产生集体焦虑,他最终选择面对现实,甚至在最后的全家福中缺席,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集体缩影。《八月》中的父子关系其实是对传统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的继承和发展,父亲对儿子的爱往往是无法诉说的,小雷的父亲在去外地的前一夜给儿子留下了一条皮带,这种父爱含蓄而深沉。
父子关系作为血缘关系的体现,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它是维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正常运作的基础。先秦儒家崇尚用“父慈子孝”协调父子之间的关系,以此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当今社会中存在家暴、溺爱、包办一切、重养轻教等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容易放纵,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逃避现实,不懂得孝敬父母和尊重他人。“父慈子孝”的伦理严重
异化,出现了“月光族”“啃老族”,虐待老人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子女处理家庭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成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影响。
2…“代父”——一种缺席的血缘关系
“代父”模式是一种现实文化社会中强势的文化象征,其中“父亲”作为一个符号代表家庭秩序的维护者,是一个家庭和谐稳定的基础。后辈只有在心理和生理方面保持平衡才能健康成长,父亲的缺席会打破平衡。事实上,能够尽到父亲这一角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的,并不
现实主义语境下国产儿童电影中的父子关系探析
樊生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父子关系是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发展到现在已成为电影人反映家庭伦理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题材。近年来,中国儿童电影开始关注父子关系,且成功塑造了不少父子形象。显然,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能简单地从生物学层面进行理解,它蕴含着社会传统文化和家庭伦理的意义,与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有极大的关系。因此,本文对近些年国产儿童电影的创作进行审视,从父子关系的角度出发,以《八月》《西小河的夏天》《我的影子在奔跑》等电影为主要探讨对象,通过分析当代
儿童电影中父与子之间的表现关系,研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
birth是什么意思关键词:现实主义;儿童电影;父子关系;家庭伦理;文化现象
高铁儿童票标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87-02
洪小玲87
88
人文科技
仅仅只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精神分析学和社会文化学意义上的“代父”形象,也能在精神或道德上给予子辈灵魂的启迪。父亲这一形象在影片中有时会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这种缺席一方面指身体上的缺席,另一方面指精神上的缺席。针对精神上的缺席,影片中会寻“精神之父”作代替,这类人可能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走进过子辈的生活,却对子辈的成长起到了引领作用。如电影《八月》中的
小雷是一个崇尚英雄主义的人,在他的世界里,李小龙和三哥是英雄的化身,所以他一直随身带着双节棍。李小龙是他的精神偶像,也是他的“精神之父”,后来尽管三哥被抓,双节棍被母亲摔在地上,小雷也没有让“精神之父”的影子离开过自己。
而针对肉体上的缺席,影片往往会让母亲来承担这一责任。“因为在世界上的多种传统文化中,‘天’的意象为一位传统的男性,是父亲的象征,而‘地’则是一位
传统的女性,是母亲的象征。”[3]
单从生理层面来看,女性成为父亲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从社会职能和家庭职责方面来讲,女性不但能充当母亲的角,还能代替父亲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在形式上也就具备了作为父亲的可能。于是在国产儿童电影中,由于父亲的缺席,出现了母代父职的情况。母亲既要养育和照顾子辈,又要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建立一种父式的秩序和权威对子辈进行管教。在2018年方刚亮执导的《我的影子在奔跑》中,父亲选择离家出走,放弃了作为“父亲”的权力和责任,修直在个体成长初期没有一个强大权威的“父亲”存在,母亲田桂芳在这段时间里,一个人撑起了残缺的家庭,代行父亲的职责。
3…“弑父情结”——一种经典的父子关系
中国儿童电影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儿童形象。第一,主要是社会苦儿形象,以孤儿、流浪儿为主,他
们大多一出生就遭遇不幸,如《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迷途的羔羊》中的小三子等。对于孩子们来说,成长是他们人生的必经之路,他们必须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困难。第二,英雄塑造是战争题材儿童片的核心内涵之一,所以这一时期主要塑造“小英雄”,如《鸡毛信》中的海娃、《牧童投军》中的李小虎、《小兵张嘎》中的嘎子等,他们在战火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感染了许多人。第三,新时期的儿童电影创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儿童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塑造的儿童形象淘气调皮、贪玩可爱,如《草房子》中的桑桑、《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中的小龙。儿童的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其成长离不开父亲这一形象。父亲是给予子女生命的人,这种血缘关系奠定了父亲对子女的所有权,其制约着子女的行为,两者之间必然存在许多冲突,这种关系是“弑父情绪”出现的最潜在、最深层的原因。“‘弑父情结’认为父子情深背后隐藏着激烈的父子冲突,子辈对父权的排斥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无意识的,
因此,弑父情结’正好体现了这种强烈的反叛精神。”[4]
今年流行服装款式在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子”常常代表社会进步思想,而“父”则代表传统封建思想,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矛盾冲突。因为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中,“父亲”这一形象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父为子纲”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亲,不能有所违背。由于“父亲”的地位不可侵犯,“弑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意味着消灭父亲的肉体,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弑父”在中国现代家庭伦
理中,意味着冲突、顶撞、反叛父亲的情绪。例如,周全的
《西小河的夏天》以儿童的视角叙事,晓阳一家三口原本生活得和谐融洽,但学校新来的英语老师打破了这种和谐。父亲出轨后,顾晓阳开始憎恨和顶撞自己的父亲。随着剧情的发展,晓阳完成了从对父亲的顺从到叛逆再到缓和的转变,父子最终和解。“‘弑父’因受到父亲的惩罚威胁而被压抑到无意识当中,这种对父亲恐惧的心理冲突最终以男孩认同父亲并企图成为父亲的方式得
到缓解。”[5]
在李振的《疯狂熊孩子》中,杨豆豆因父母生二胎与父母产生了一系列冲突,最后父亲出手扇了豆豆一巴掌,杨豆豆选择离家出走,经过种种矛盾,父子最终重归于好。无论是《西小河的夏天》还是《疯狂熊孩子》,对父子关系的思考都包含着导演对时代主题的回应。父子之间本应该是平等互爱的,为何这种平等总被所谓的“权威”所阻隔?“弑父”的意义在于打破这层阻隔,消除旧式的父子关系,建立一种平等互爱的父子关系。
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种要求子辈绝对服从父辈的观念,已逐渐被人们摒弃。子辈开始追求个性、独立,“严父”这一形象逐渐被“慈父”取代,父亲从至高无上的神坛上走下,成为与子女人格平等的人。传统的“父为子纲”的标准被解构,新型的父子关系重新建构起来,每个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现代的父子关系走向平等。“严父”形象不再适应今天子辈的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子辈自己选择生活和理想,如在影片《西小河的夏天》中,父亲最终还是同意了儿子参加足球队,让儿子追求自己的理想。
4…结语
本文对近几年国产儿童电影中的父子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父子关系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窥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变迁。通过对父子关系的分析,总结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关系的变化,包括“严父”的缺席、父权地位的降低,以及“父慈子孝”“代父”“弑父”。与父权至上的传统社会相比,在当下这个多元化发展的年代,电影中父权的地位逐渐降低,重建父权的任务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合理的部分,结合现代社会的新型观念,诠释新的父子关系,进入主流成为秩序的维护者,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至结束三伏参考文献:[1]…杨红梅.“父慈子孝”——儒家亲子间对等伦理原
则与当代代际关系的梳理[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02):12-17.[2]…张圣洁.论语[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5-11.[3]…艾炜.“第五代”后中国大陆“无父”电影现象研究
[D].广州:暨南大学,2016.[4]…廖浩霖.张杨电影中的父亲形象研究[D].成都:西
魔法老师之世界南交通大学,2013.[5]…王艳文.莫言小说创作中的“弑父情结”[J].理论
月刊,2015(04):69-72.
作者简介:樊生富(1994—),男,甘肃武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早期电影史、华语电影批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