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影视评论
”,
沈思琦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皮克斯工作室与迪士尼合作的动画电影《心灵奇旅》一经上映便吸引无数目光,占据同期电影票房榜首。这部心理性动画电影在与受众互动的层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接受美学的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契合性。本文以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解读电影《心灵奇旅》,从接受美学这一切入点探析影片是如何召唤观众积极参与到影片当中,如何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如何与“隐含的读者”对话从而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接受美学;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
中图分类号:J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8-0105-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8.050
没有别的爱什么时候上映一、引言
暖冬治愈电影《心灵奇旅》在2020年圣诞节在中国大陆上
映,以平均一天一亿票房的迅猛势头,占据该时段电影榜单第一
名。该电影围绕着绝不想“死”的主人公与完全不想“活”的22,
展开了一场生命体验的奇遇之旅。简单的故事传达出不简单的
人生哲理,让无数观者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追求。皮克斯电影
总是用它独有的魅力和创意吸引着全球观众的眼球,在继《玩具
郑裕玲电影全集总动员》《头脑特工》《寻梦环游记》等获奖无数的动画电影登场
后,《心灵奇旅》再一次将简单的动画电影赋予上生命的深意,为
皮克斯再度吸引大波粉丝体。
基于接受美学来看待该影片具有一定的契合性意义,本文
以观众为研究中心观察该影片,以期在动画电影的受众研究和
现实意义表达方面做出相关的探究。
二、《心灵奇旅》创作与传播中的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由汉斯·罗伯
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创建。“接受美学”突破了以往文学
理论中忽视读者作用的局限性,认为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
义只能通过艺术接受过程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强调受众的中心
地位。[1]
在“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是其主要理论
构成。学者姚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把海德
格尔的“前结构”理论发展成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姚斯曾说,
“期待视野就是一部作品出现时人们对它的反应、预先判断、语
每天都是情人节言和其行为的总和。”也就是说当读者在阅读某一作品时,会根
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受教育水平及其三观形成一个定向
预期。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期待视野,不同的期待视野便使读
者产生不同的作品需求,并且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同一个人
的期待视野也会不同,他所赋予作品的意义也随之改变。由于期
待视野的存在,读者的接受绝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发挥
能动作用。所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
并对其做出预测,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易于接受并得到认可。
期待视野中另一个重要理论“召唤结构”是由伊瑟尔提出
的,指出部分文学作品中包含了许多“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
白”,它们形成了作品本身的一种特有的结构。召唤结构是文学
作品的基本结构,接受美学相信,文学作品的意义必须在阅读活
动中才能产生,在阅读中,那些“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
被读者的想象和具体化能力予以确定和填充,召唤结构因而就
转化成了读者心目中的作品内容。可见,这种由“意义不确定性”
和“意义空白”构成的召唤结构乃是创作和接受的连结点正是召
唤结构使得作品对读者产生吸引力,召唤读者前来阅读。所以文
学作品的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这种开放的召唤结构通
过读者的阅读活动赋予了作品新的意义。[2]
此理论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对于今天的文艺作品研究具有很
大意义,特别是在影视领域,接受美学的观念更是贯穿艺术创作
的全部过程。在当前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下,影视作品的互动性越
来越凸显,所以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观众意识的介入。
(一)召唤观众积极参与
接受美学比较强调读者阅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一部
文学作品总会提供给读者再创造的可能性与限度,而这种可能
性和限度实际上就是对读者的一种召唤,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
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前文我们讲到,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
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这些形成了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
激发读者进行阅读、想象和再创造的动力[2]。
在影片《心灵奇旅》的审美过程中,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构成
了它的召唤结构,主人公Gardner的稳定工作和心中深藏的梦
想产生冲撞,调动着观众在生活中的相关经历。当一个偶然的机
会Gardner获得了演出可能时,却偏偏在回家路上,由于过度
“兴奋”,掉进了下水道“死”掉了,此时影片允许观众发挥能动性
和想象力,对主人公的归宿进行想象,而当看到影片中出现的异
次空间时,观众便被召唤进画内的世界,以主人公Gardner的视
角看待崭新的一切。
电影是心碎的艺术。当电影中第四空间里的灵魂荒漠出现
时,我想观众所获得的感动比乔伊在闪耀舞台上弹下流动的音
符带来的更多、更复杂。影片的呈现让观众知道原来世界上有那
么多人和自己一样在这片荒漠中执迷,没有谁可以向你伸出援
助之手,只能靠自己苦苦探索。原来每天有那么多灵魂经历个体
的锤炼,性格的塑造,奋力冲向地球。也会有无数灵魂被生活压
垮,迷失进漠漠荒野。假设并没有航行的船,没有那片飘落的叶
子,也没有什么化解你忧愁的灵魂舵手,在生死之间、忘我之境
徘徊时,终究只有自己去辨明到底哪一部分是执着,哪一部分是
偏执。其实22号灵魂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她是活着的幽
冥。在这份共情中,观众积极参与到影片所营造的异次元空间,
10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03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影视评论
并在中间寻自己的影子,这份感同身受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和好评之由。这样的召唤结构使得读者仿
佛切身参与主人公的生命,并对一次次的变故产生自己的认识和选择,也在观影的这个接受过程中对影片的各种空白和不确定性进行填充,赋予电影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使该部影片对于观众而言更具有吸引力。
(二)期待视野的满足
当《心灵奇旅》的宣传片在网路上爆出时,评论区便纷纷是一片期待和看好,光是迪士尼动画就足以让小朋友们和大朋友们心动,更何况还有皮克斯的加入,使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前便被点燃期待值。由于观众对于迪士尼动画这一品牌的认可,以及对于皮克斯工作室作品质量的肯定,使得观众在尚未观影之前便形成了对影片的定向期待视野,即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我们就已经认为这部电影应该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而当观众真正开始观看影片时,屏幕上新颖的动画人物形象、贴近生活的纽约街景、奇特的异次元空间构造,都满足了观众对于动画电影画面美感的期待,使观众的双眼在观影的过程中欣赏这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美。影片内容为形式美衬托风采,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梦想,虽然是俗套的类似“穿越”空间的剧情,却又设计了不同于以往的“灵魂导师”这一身份,加入了“22”这个看似叛逆的“向死人格”。使观众在影片中看到“向生”与“向死”灵魂之间的碰撞,在他们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不禁引发思考和联想。
虽然影片通过动画的形式向观众展示这样一段奇妙的旅程故事,但它却十分贴近现实的为我们展现着现当代人存在的疑惑和心理疾病。我们认为怎样的人生是平凡的怎样的人生是不凡的呢?我们要怎样追寻到属于自己生命中独特的火花呢?这些思考可能是作者留给每一个观者在观影后的自问。
21世纪没有任何一个年头比2020年更适合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从这点上来说,《心灵奇旅》的上映占尽天时,影片里有太多关于生活的思考与诠释,值得观者去用心品茗。影片在最适合的疫情之年上映,为我们带来这样一段故事,让我们在主人公Gardner的奇旅中想象自己的人生,也让我们在特殊的抗疫时期重新对生命做出新的理解和信守。所以在电影《心灵奇旅》中,创作者通过对观众心理的把握,满足了观众对于影片形式上、内容上、主题寓意上甚至是时间节点上的各方面期待,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奇幻旅程。
(三)与“隐含的读者”对话
伊瑟尔认为隐含的读者“既体现本文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读者阅读过程对潜在性的实现。”艺术接受发生的过程就是由“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转化的过程。一个文本被创作出来后,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价值。
在电影《心灵奇旅》中,观看者的类型一般分为三类:一是不明世事冲着动画电影来的儿童体,二是陪伴儿童体观看对电影不太了解的监护人体,三是对动画电影感兴趣或是了解动画电影制作的
青少年。
以往说动画片的受众面窄,但是近些年无论是国产动画还是别国优秀作品都用票房反驳了这一观点。随着动画电影的制作更加多样化,其中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观看,使其观者类型也更加全民化。
影片中演绎了父母所认为的稳定工作岗位和自己所追求的梦想相撞,“向生”的Gardner和“向死”的22号灵魂互换在现实中相撞,曾坐在航船里看着迷途的灵魂后面自己却变成迷途的灵魂的剧情相撞……其实映射着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真实问题。所以对于受众而言,该影片的叙事方式与各年龄层段的受众都具有现实贴近性,同时影片中以戏谑方式谈及到历史人物的作风也让影片从动画的世界里走进受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拉近了影片与受众的距离。
电影一经上映,我们便能从各大媒体平台了解到受众对该电影的真实看法,购票平台的评分、豆瓣影评的交流、社交平台的分享使读者与创作者的互动加强,能够在融媒体时代通过各种表达形式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观众的话题讨论方向。待到电影资源从影院下映走向各大视频网站,观众们的对话会通过满屏的弹幕更加直观的展现,我们会在弹幕中看到与自己感同身受的观点,也会看到截然相反的评价,而我们的表达,便是传者与受者的对话,这种对话使受众意识得以表达,也使创作者获得更多市场反馈。所以从与“隐含的读者”对话这一角度来看,电影的制作在前期就应该考虑到各阶层受众的话语表达取向,以期制作出更为观者喜闻乐见的作品。
三、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最早针对的是文学批评,理论肯定了观众的地位,同时也为创作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将之借入到电影中对创作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固态文本与动态影视之间的界限。《心灵奇旅》这部影片采用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以动画的形式探讨着人类社会的现实心理问题,不仅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还能够积极地将观众调动起来参与影片的剧情想象和主题共情,在一定层次上触及观众的内心世界,引发时代共振。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观望当下动画电影发展,使我们能够在受众研究方面得到更多的灵感和启示,这样的接受美学使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也使得读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所以用经典的接受美学理论来分析当代的各类影视作品点亮了其预言性和前瞻性,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瀚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现象级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J].声屏世界,2020,(18):41-42.
[2]谢雪琳,刘明录.接受美学视角下《寻梦环游记》分析[J].独秀论丛,2020,(01):184-193.
丝巾批发[3]张谨.接受美学的回归和前行:从接受美学到交流美学——
—由伽达默尔与姚斯的争论探讨接受美学的发展[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8,33(01):33-40.
[4]于港.走向观众——
坦克世界8.0—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马修·伯恩版《天鹅湖》[J].艺术教育,2020,(09):264-267.
[5]曲明鑫.电影《你好,之华》的反归化接受美学策略[J].四川戏剧, 2020,(08):135-137.
10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