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身躯擎起的自强人生——记通化县广播电视台《故事》栏目组主任张娟
作者:刘亿
来源:《新长征》 2014年第5期
刘亿
她阳光善良,乐观向上,28 年新闻生涯,铺出闪光的自强之路;她的身体不被命运眷顾,可她却从心底唱出强者之歌; 她从不怨天尤人,她从不向命运示弱,她用一个中国传统女性最朴素的坚持,向社会传播闪光的正能量。她就是通化县广播电视台《故事》栏目组主任张娟。
用敬业铸就事业的辉煌
张娟出生于1967 年5 月,由于自小身患佝偻病,她的脊梁不能挺直,身高不足140 厘米,体重也只有40 公斤。可是张娟从不因为身有残疾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的兢兢业业,让很多健全人都钦佩不已。
1984 年,张娟中专毕业了。当时县广电局招工,张娟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当上了一名普通的值机员。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以严谨的态度面对领导交给的任何工作,一定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名堂来。1987 年,她被调到电台新闻部,具体负责给编辑抄写稿件,从那时起,张娟开始和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张娟
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她每天早来晚走,兢兢业业。发现有的稿件语句不通顺,就和编辑商量能否把不当的语句改过来。她还经常向资深老编辑请教,认真钻研编辑业务,写作水平进步得很快。一段时间后,电台领导发现经张娟改过的稿件层次清晰、文通字顺,省、市投稿命中率高,破例起用张娟做了正式编辑。为了做好编辑工作,张娟把别人娱乐的时间全部用在熟悉业务上,常常在灯下为一句话、一个词苦思冥想。除编辑工作外,她还主动请缨外出采访和搞通联工作,每天除了要对稿件进行修改、润、撰写编后语外,还要监听播音,参与制作,一天忙下来,张娟腰酸背痛,全身乏力,但她从不抱怨。晚上不能按时回家对她来讲是家常便饭,为了赶稿子,她几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在编辑岗位20 多年,她编写的稿子摞起来是她身高的几倍,令人叫绝的是过手文字上千万,从未出过一点差错。2009 年,通化市广电系统举行首届“十佳编辑记者”评选,张娟以高票入选。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张娟不管多大困难,都要深入现场。2005 年,通化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张娟和同事们到重灾区四棚乡采访。洪水把原来的水泥路冲毁了,很多地方车辆不能通行,张娟不顾别人劝阻,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了重灾区,搜集到最真实的现场资料。从灾区回来她熬了一个通宵,赶写出电视专题片《搏击洪魔谱壮歌》解说词。为采访到真实的场面,张娟钻过牛栏猪圈,踩过牛粪猪屎,爬过高峰陡坡,摔过无数跟头,每当别人劝她不要这么拼命时,她总是说:“不到现场,掌握的东西总是不够真实。只要稿子生动,我付出多少都值!”
无论家里外头,人们都说张娟的心态好,事实也是如此。再多的工作,张娟的态度也永远是平和的,
她常对同事们说的一句话是:“咱们不着急,慢慢来。”常常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听到她这句话就像吃了定心丸,按照她的安排有条不紊地工作了。2012 年县“两会”召开前,局领导让《故事》栏目组做一期反映“两会”召开前的故事。时间太紧,能完成任务吗?同事们有些担心。张娟却说:“不仅要完成,而且还要好好完成!”于是,她合理安排,记者兵分两路,一路拍摄人大、一路拍摄政协,她则坐在电脑前搜集素材,撰写脚本。经过一天半的时间,在单位加了两个夜班,《传递温暖与希望》的故事顺利按时播出了。
20 多年来,张娟采写、编辑的稿件有近百篇在国家和省、市获奖,她编辑的《乡村季风》节目在在全国首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上脱颖而出,荣获最佳栏目奖。近几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张娟先后完成了《鱼水谣》、《让家园更美好》、《精彩飞跃》等20 多部重点电视专题片的脚本撰写任务。人们常常为这个残弱身躯之下隐藏的能量所折服,人们也常常为她所付出的超过他人百倍的努力而赞叹。
用自强树立精神的脊梁
第一次见到张娟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同情之心,然而,当你和她接触后,就会很快地被她温馨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所感染,会被她的自信自强所深深打动。
有一次,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张娟自己联系到市电台参加专题片的写作培训班,下课已是晚上
8 点多钟,当时天上下起了大雪,返回县城的公交车已经没有了,大街上连出租车的影子都没有,张娟只好到亲戚家去借住。路上的雪差不多齐膝深,北风夹杂着雪花打在脸上生疼,眼睛都睁不开,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张娟每走出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当她终于走到亲戚家的时候,已经成了雪人,一下子瘫倒在亲戚的怀里。2011 年,张娟到东来乡的白鸡峰采访,海拔1318 米的山峰对别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张娟来说如同千仞高峰。她极度弯曲的脊柱压迫着神经,使她严重贫血,血压偏低。栏目组和乡里领导都不让她上去,怕她有休克的危险,可她坚持要去。张娟拄着一根棍子,手脚并用,终于爬上了山顶,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
为了把工作干好,张娟几乎抛家舍业。丈夫患小儿麻痹,走路不方便,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任务就落到了她这个残疾妈妈身上,忘了接孩子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每次她连跑带颠地来到了幼儿园,看到女儿满是泪痕的小脸时心里像刀扎一样难受。有一次,女儿感冒了,鼻涕眼泪的,正巧当时“两会”召开,张娟负责专题报道的编辑工作,她给孩子吃完感冒药就匆匆地走出家门。当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 点多钟了。孩子烧得小脸通红,小嘴都起了水泡,见到她“哇哇”大哭,一下子扑到她怀里:“妈妈,我热,我难受!”那一刻,张娟心如刀绞。“孩子,妈妈有工作,妈妈没办法呀!”
20 多年来,张娟头疼脑热感冒发烧从不请假,总是默默地坚持着。有一次,她下楼不小心把脚扭伤了,疼痛难忍,可一想到有那么多的工作等着自己去做,就只在家休息了一天,然后一瘸一拐地上班了。
面对同事的不解,张娟说:“我和你们不一样,我一个残疾人能做新闻工作,对我来说多不容易啊,我没有理由不珍惜。”
用感恩播洒爱的阳光
张娟非常喜欢这样一段话:“世上有三样东西无声——飘落的雪花、寂静的黎明,还有爱。”像大海一样的爱让张娟感受生命,感恩社会。感恩几乎是张娟生命的全部,她就是靠着这巨大的支撑力度过了生活和工作中的沟沟坎坎。
小的时候,张娟曾一度为自己残疾的身体而怨天尤人,自卑自弃。可现在,她的想法变了,她总是尝试着做一些能够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快乐的事儿,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回报大家。张娟从别人的大度中学会了大度,从大家的爱中学会了去爱别人,从别人的快乐中到了自己的快乐。有一次,局领导安排张娟加班制作电视专题片,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 点,回家只休息了4 个小时就又按时上班了。不巧的是,这天有下乡采访任务的同事病了,张娟二话没说便顶替同事下乡采访了一天。
张娟是通化市肢残协会的副主席,面对组织给予的荣誉,她把时时处处关心那些与自己有同样命运的弱势体,当作一项神圣的使命来对待。节假日她常去看望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他们送衣服、送水果、送信心、送祝福,这成了张娟心中最大的快乐。通化市一中学生小森没有左臂,被父母遗弃,是一对拾废品的老人抚养了她,张娟知道后经常去看她。有一次,张娟领小森去饭店吃饭,点了孩子爱吃的锅包
肉和红烧排骨,小森低垂着头吃了两口眼泪就流了下来,声音哽咽着对张娟说:“张姨,你真像我的妈妈,我从没来饭店吃过饭……”每当给女儿买换季衣服时,张娟总要给小森也买上一件。看到孩子穿上新衣服时的欢欣,张娟的心里就像吃了冰糖葫芦——又酸又甜。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张娟努力播撒爱的种子。1988 年,为了资助一名大学生,张娟瞒着家人把心爱的金项链卖了。在供这个大学生读书的4 年时间里,张娟省吃俭用,甚至在自己重度贫血、生命堪忧时,还牵挂着这名学生的学业,将仅剩的500 元钱寄给他。快大茂镇黎明小学学生小鹏患脑水肿,恰好县医院把南京脑外科专家陈国志请来对患者实施微创手术,这对于小鹏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治愈机会,可由于家里生活困难,手术费用无着落。张娟得知后亲自来到医院采访,一方面及时播发消息,另一方面又与教育局和学校取得联系,呼吁大家献出一份爱心,使小鹏同学及时得到了大家的爱心救助。
快乐男声左立 “身残志坚,半世笔耕不辍,播撒人间纯情真爱;自强不息,20 年默默坚守,宣扬社会和谐新风。文字耕耘写春秋,辛酸苦泪伴荧屏。倾斜的是半部身躯,擎起的是人生天地。”这是张娟当选通化县“感恩人物”时组委会的颁奖词。短短的70 多个字,既是对张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张娟最好的褒奖。2008 年张娟被评为吉林省“三八红旗手”;2009 年被评为通化市广电系统“十佳编辑记者”;2011 年当选通化县第二届感恩人物;2012 年被评为通化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责任编辑/柳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