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8
· 2 ·
阎连科和刘震云书写苦难中人性的异同
——以《丁庄梦》和《温故一九四二》为例
熊 杰
【摘 要】苦难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苦难中各人物表现出的关于生死的态度值得思考“苦难是中国这块大地上共同的东西,应该是由中国作家来共同承担。”[1]以阎连科和刘震云的作品《丁庄梦》、《温故一九四二》为例,从苦难主题的选择、呈现方式、深沉思考等方面比较二人的作品在书写苦难中人性的异同,对于了解二人作品,乃至一些河南籍作家的类似题材的创作都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苦难 人性 善良 反思
两篇作品在苦难主题的选择上相近,阎连科的小说《丁
庄梦》叙述的是由于引起热病蔓延,贫困中丁庄的人们在一幕幕充满血与泪的闹剧中离开人性中的美
与善越来越远:丁辉为庄里人带来了灾难,面对庄人的苦难想着怎样一步步榨干他们的钱财;庄人们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又在忙着什么:宣泄心中的欲望苟合、夺权。在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中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加上国民政府的剥削,灾民典妻卖女,易子而食,中原大地成了人间炼狱。
“任何一种文明都该容许反讽的存在,这是一种解毒剂,可以防止人把事情干到没滋没味的程度。”[2]阎连科和刘震云的反讽正做到了这一点。
“阎连科创作时采取的基本立场是批判性的”在阎连科的小说《丁庄梦》中在开始动员丁庄人鲜血时,教育局长在庄会上一番慷慨陈词“别的县早就卖疯啦,村庄里盖的楼房一座接一座,可你们丁庄解放几十年,共产党领导你们几十年,社会主义干了几十年,你们庄还是草房一片连一片。”在他看来想过上富裕的生活就应该,而丁庄的贫困缘由就在于没有参与,自己就是在为定丁庄人指一条致富的明路,实际上他也不过是为了完成自己被分配的指标。对于教育局长的这种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的行为作者的蔑视与嘲讽溢于言表。文中这类描写很多,丁辉给自己的儿子配阴婚,为自己的弟弟下葬的奢靡,人人羡慕,而当透过这些去思考时,不禁会对丁辉扭曲的嘴脸和异变沉沦的人性而感到恶心。
而在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的中写道“委员长在富丽堂皇的庐山别墅的态度,一颦一笑,都将直接决定他们的生死和命运,委员长思索: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他们思索:我们向哪里去逃荒?”则写
出在苦难的一九四二年中广大的灾民的受灾情况根本不会引起蒋介石的在意,在他们看来自己思考的每一件事情都要比救灾重要的多。“在反讽的余波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此现象充满了愤怒的情绪,同时又备感无力”文中写到一九四二年,蒋与他的史迪威发生矛盾,即要不欢而散,宋美龄美丽地笑着说:“将军,都是老朋友了,犯不着这样怄气。要是将军能赏光到我的松厅别墅去坐一坐,将会喝到可口的咖啡!”用反讽的手法写出了与当时国民党生活的的优越,也表达了宋美龄的咖啡说辞的戏谑。
在对苦难中人性的书写上两部作品各有侧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非侧重方面的不关注。《丁庄梦》中较少提及政府,可是透过事件的参与者同样可以看到,那个一心为私的教育局长为什么在官场上游刃有余步步高升?对于丁辉等人的行为为什么没有约束?通过一句“上边领导都住这”我们都明白了,嘲讽批判的言语不用说出,就已经跃然纸上。《温故一九四二》所书写蒋介石所代表的政府在面对灾区众时所表现出的态度:他们所要处理的每一件事都要比三百万灾民重要,政府无视灾民继续盘剥,处在灾难中的人们,苦难又怎能不深重。
苦难中人性一步步扭曲变异,让人愤恨但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些闪光的地方,虽然这闪光处不是那么耀眼:《丁庄梦》中丁水阳劝丁辉去给全村人磕头道歉,还承担起照看学校和照顾热病丁庄人的工作,他愚昧可是心中还有善良;赵德全临死亡的时候还在想着当年给老伴的承诺;玲玲以自己的方式拯救丁亮,都能让我们看到真情还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张高峰等报业人士去积极了解灾情将灾区的实际情况传达出来;教会的传教士们暂时摒弃分歧为中国的灾民行动起来;汤恩博,李培基等人在救灾中
做出的努力等让我们看到灾难中至少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苦难中还有善良的存在。
阎连科的小说《丁庄梦》在丁水阳的一场梦中结束,梦中的平原失去了生命,一个女人用女娲造人般的方式又赋予其生机。文章结尾写道“新的蹦蹦跳跳的世界了”一切的丑与恶在这场灾难中淋漓尽致的显现了出来,同时这些丑恶的表现者也随着灾难的爆发而消亡,归于沉寂。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在结尾处写到“是宁肯饿死当中国鬼呢,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呢?我们选择了后者。”对待人民的苦难,政府更应该拿出他们的行动给人民以生的希望而不是步步紧逼,让苦难中的人们无路可走。
综上通过比较两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阎连科和刘震云在书写苦难中的人性有很大的相似性:《丁庄梦》以人祸为苦难的主要形式,熟练运用反讽的手法表现苦难中人的劣根性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嘲讽,书写了一种蒙尘的善;《温故一九四二》中既有天灾也有人祸,作品中穿插许多反讽的片段,既表达了对灾民的同情也表达了对国民政府的控诉表现了一种苍白无力的善良。苦难中的人性一步步远离真善,而救赎的光芒太过黯淡,因此我们也更希望苦难中有更多勇于担当的身影去拯救绝望中迷路的人性。
参考文献:
[1]阎连科,梁鸿.巫婆的红筷子[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124.
amber刘逸云[2]王小波.王小波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365.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者简介:熊杰(1995-),男,河南信阳人,本科,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