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EDUCATOR
“在一年级学生迈入校门的那一天,小学教育已直面六年、九年乃至十二年后的人才培养需求……处在‘未来已来’的时空经纬中,我们应对教育有所‘预见’。”伴着操场上孩子们玩耍嬉闹的声音,广州市荔湾区汇龙小学(以下简称“汇龙小学”)校长梁丽珠将自己对于未来教育的“预见”与探索娓娓道来。在她温和而有力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最初的模样。这所广州“老西关”的小学校,如同操场上的孩子们,正奔向无限延伸的广阔天地。
校徽上的教育新理念
人人不一样,个个都发展
2015年9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梁丽珠向全校师生发布了新校徽。其设计元素很简单——4个圆和H、L两个字母,却可以演变为五个姿态不同的人物形象。“孩子们,校徽里有几个人?你们能演一演他们在做什么吗?”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慢慢进行动作模仿,梁丽珠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仅能说得上来,也能演得出来。一个是打太极的人,寓意体育;一个是舞蹈的人,寓意艺术;一个是伸出双手拥抱明天的人,寓意科技;还有一个像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寓意健康快乐;最后一个是即将冲刺通过终点
线的人,代表超越自我。“那你们想一想,会不会总有一个人物代表着你?”
梁丽珠抛出的这一问题直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把人放到教育的最中央。“体育、艺术、科技、健康快乐、超越自我,每个孩子总能到自己所对应的那个形象。这不仅是五个人,也是所有人。让每个孩子都发自内心地觉得‘校徽里面有我’,这就是我们想要追求的教育公平。”
提及校徽的创意来源,梁丽珠向记者讲述了一名随班就读学生静静(化名)的故事。2013年2月,初到汇龙小学,梁
丽珠常常利用课间巡视校园。期间,她总会偶遇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向她问好的声音特别响亮,看人的眼神也格外认真。后来,梁丽珠了解到,静静是名轻度智障儿童,她的妈妈每天花很多时间辅导她功课,教育她讲文明懂礼貌。“家长的心愿,就是想让她和普通孩子一样,但这确实有难度。因为学校很多活动,她都参加不了,比赛就更不用说了。”静静的班主任对梁丽珠说。
静静的“不一样”触动了梁丽珠,也引发了她对于教育公平的思考:我们心里真的装着“人人不一样”的理念吗?在教育中,我们对“人人不一样”这一原点怀有足够的敬畏与诚意吗?在“教育公平”的命题下,如何让每一个孩子
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闪耀自己的光芒呢?于是,她牵头筹建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带头筹办“学科文化主题周”,明确 “至少有一项活动全校学生都能参与展示”。刚开始推行时确实有阻力,面对老师们的不理解,梁丽珠循循善诱。慢慢地,“人人不一样”的理念让老师们面对“不一样”的孩子时,能给予更多的宽
容和等待,也孕育出“个个都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有一个画面,始终烙在梁丽珠心里,每次回想起,内心深处便翻涌出一股股暖流。那是刊登在《信息时报》上的一张照片——静静戴着一顶DIY帽子的特写。那一天,是汇龙小学第一次“全民总动员舞台秀”,每个孩子都戴着充满奇思妙想的亲子DIY帽子上台走秀。一名记者独独觉得静静最出彩,便用一个特写镜头,将她纯净、自信、幸福的笑容定格下来。事后,静静的妈妈激动地对梁丽珠说:“校长,我从没想过我的静静也可以上报纸,而且是以这样一种快乐、阳光的状态上报纸。”
这张照片不仅温暖了静静的父母,也温暖了明白孩子“不一样”的每一个人。对于这些“不一样”的孩子,梁丽珠始终认为学校不是做到接纳就可以了,“我觉得应该给他们追求精彩的机会,让他们‘出彩’,而不是‘出丑’,
当未来照进现实,教育回归最初的模样
——访广州市荔湾区汇龙小学校长梁丽珠
文 | 王梦茜  线索 | 王赛
先行者
29
EDUCATOR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基于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在课改大背景下,梁丽珠提出了学校的“合创文化”特及由此衍生出的“合创课程”,而“人人不一样,个个都发展”正是合创课程理念具有认知意义的起点。 “我们要去追求真正的特,即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关注,能够享有教育的幸福,而不被边缘化。”这一理念给予学校教师明确的指引和要求,也为学校的育人路径明晰了方向。
河涌里的教育新样态
濡染浸润,融合融通
梁丽珠自小在农村长大,在自然中悄然生长起来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伴随着泥土的芬芳,早已融入她的血脉。“农村成长的经历,至今仍影响着我对课程价值的认识和对教育的追求,也是我选择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着力点,在绿水青山主题下构建学校课程的动因所在。”在梁丽珠看来,相比常规的课堂学习,一个人若处于贴近自然的环境中,他的学习是更加自发和有深度的,也更富有探究的动力与空间。她希望带着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尽可能地回归自然,回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唤醒他们对于一草一木的情感。
梁丽珠所说的课程是“学校门前的驷马涌”这一新样态课程。汇龙小学的门口静静流淌的驷马涌,是广州西关一条古老的河道。2013年,驷马涌还是市内“有名”的黑臭河涌,近两三年来,经过各方“治水”的努力,河涌逐渐恢复清澈。其中,民间河长梁丽珠与她的小河长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上岗前,小河长们会去水务局接受专业的“岗前培训”,学校还邀请了专
业志愿者前来讲课,购置专业的测水设备供学生使用。在认识身边河涌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明白周边环境与自身的紧密联系。有次假期间,驷马涌出现了水异常的情况,许多孩子发现后拍了照片发给班主任,并通过老师问政于政府。看到孩子们展现出的公民意识与生态文明价值观,梁丽珠很欣慰,并对这一课程进行了提炼——舟行碧波上,课授幽林中,学达民生事,习通风雨声。“风声雨声读书声是可以声声入耳的。所有
课程要尽可能和社区、生活关联起来,给学生一种更自然的环境,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追问与探究并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此,学生才会主动地把所有的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乃至家国联系起来,达成一种内化的生长。”
梁丽珠所描述的这种濡染浸润下的教育样态正是学校“合创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合创课程之“合”,指向四个维度,即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
先行者梁丽珠(左二)与师生一起进行水质监测
30
EDUCATOR
合、人与自然的融合。合创课程之“创”,也指向四个维度,即创作(积极做好共同的事)、创举(坚持做实有意义的事)、创客(追求做有意思的事)与创新(尝试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小河长的课程,其实将‘合创’的内涵与理念全部表达在其中了。”治水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解决问题时,除了在学科知识里寻解决办法,学生还要走向社会,去跟市民、政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小河长中有创意搭建社的孩子,为解决河道落叶问题,自己提出方案并搭建模型。在水质监测中,有的学生坚持每个星期观察同一个水域的水质变化,测pH值,做好记录,一年下来积累了上百份记录。“坚持做好一件平常却有意义的事,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创举。”
此外,梁丽珠强调,合创课程并不是开发与实施单个校本特课程,而要实现更系统、深入的课程整合。为此,学校正努力构建起一个涵盖基础性课程、特课程、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的多层级体系,在课程理念、课程模式、课程方案的架构上,都与 “合创文化”相契合。
校园中的教育新空间
打破、重组与延伸
汇龙小学位于老城区,是一个空间极为困窘的“微型学校”。随着二胎孩子入学,学生数量激增,学校面临空间
不足、资源有限、人员过载等问题。如
何在现有条件下,实现高效、合理的功
能安排和空间组织,既能满足学校素质
教育的要求,也能适应学生生理、心理
健康的需要?
“在未来的视角下建设学校和课堂
的新样态,是当下的应然。从应然到实
然,需立足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审美
等视角,对未来学校有所‘预见’。”在
这种“预见”之下,汇龙小学围绕“灵
活、智慧、可重组”三个关键词,走出
了未来学习空间再造的校本化路径。
“在整个学校空间的调整中,我们
始终秉持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
向。”在空间捉襟见肘的背景下,有些
学校尝试将功能教室改造成课室,但梁
丽珠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舍弃现有
的功能教室,还新增了阳光学习空间与
社团总部。
汇龙小学的校舍是一栋L型的建筑,
一边坐北朝南,环境较好,一边向西,
在夏天会非常热。梁丽珠首先将坐北朝
南的场室全部调整为普通课室,把此前
分散在每一层楼的功能教室都移至向西
的一边或一楼架空层。她还在教室靠走
廊的窗户上,做了一些可灵活组合的磁
吸展板,学生可以将自己想展示的作品
自主贴上去。这种展板,打破了班与班、
年级与年级间交流沟通的区域。当有孩
子跟家长提出想做个人作品展的时候,
梁丽珠便把整个楼层的组合型展区都规
划给他。“虽然空间有限,但不是没有
文章可做。随时重组和自由开放的空间,
能让孩子更愿意对别人展示自己。”
梁丽珠十分注重非正式学习在学校
教育中的作用,强调给学生提供更多活
动、交往与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社
会性发展。对功能场室,她利用立体重
塑思维,进行了统整式、破壁式、互联
式设计。例如,学校图书馆的楼高接近
4米,书架上许多书学生够不到。为此,
梁丽珠做了跃式设计,将原来的空间分
为两层,确保每本书孩子都能拿得到。
此外,图书馆里还设置了多功能空间,
学生不仅可以读书,也可以进行作品展
李靓蕾以前照片示、经典诵读等。梁丽珠希望打破单一
图书馆的概念,满足孩子的多元需求,
释放他们的天性。
校园中,独一无二的设计语言给人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到,校徽上
的四种颜与图案化为了设计的基本元
素,从校门走到教室,从图书馆转到科
学实验室,从学校的外墙面到室内的布
局,不断重复的纹样构成了学校独特的
设计语言系统,把难以触摸的“文化”
演化成可以看见的“空间”。
目前,学校已基本完成办学场地的
整体改造。在学习空间的建筑格局上初
步实现“灵活与可重组”,接下来,梁丽
珠将聚焦智慧教育,开展学习空间智慧
化重组规划,探索学习空间延伸的“无
限可能”。她将带领全体教师,引领全校
孩子,走在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上。
汇龙小学智慧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