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鑫,冯广圣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2020
年第十一期
特别推荐—文化传播
摘要:“惊雷”“淡黄长裙”接连占据热搜榜,铺天盖地
的相关信息席卷各大媒介,成为热议话题。其参与热度令人惊
叹,究竟是什么魔力促使大量用户不同程度地加入这一文化狂
欢中,这一现象与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茧房”有所相悖。通过对
文化狂欢的现象探讨,考察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在算法推荐
机制下横向减弱“信息茧房”,有限地拓宽信息获取范围,纵向
加深“信息茧房”的影响,扩大知识鸿沟的深层动因,可知“信
息茧房”并没有随着互联网连接的演进消逝。
关键词:趣缘信息茧房隐性连接信息偶
遇隐性社
一、研究问题与背景
“惊雷"是一首很火的喊麦歌曲,原创演唱者为鬼龙。
该歌曲深受各位MC和说唱爱好者的喜爱,也是当今时代文
艺复兴的一代名曲。"淡黄长裙”是"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
发”的简称,是选秀综艺《青春有你2》中走红的一句rap歌
词,表演者李熙凝和秦牛正威唱起rap就像念书一样,这让
吃瓜网友直呼魔性洗脑。近日,"惊雷”“淡黄长裙"风靡B
站、微博、抖音等数字平台。“惊雷”“淡黄长裙”走红并引发
热议,有人认为没有技术含量不堪入耳,也有人说只要能给
大众带来快乐就是有价值的,一时之间众说纷纭。但不可否
认的是,无论是褒是贬,每一次讨论都增加其热度,大众无
形之中沦为“数字劳工”,捧红了"惊雷"“淡黄长裙"这类文
化。无论用户是否欣赏此类文化,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参与了
文化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在信息时代,人人都被网络"连接”在互联网空间中,文
化借助互联网的"连接”性,迅速扩展“数字劳工”,形成了
全网狂欢的盛况。有趣的是,在算法日益成为媒介内容主要
分发手段的背景下,"信息茧房”逐渐出现并成为学者们探讨
的热门话题,而"惊雷""淡黄长裙”之类的文化在风格迥异
的Z世代之间广为传播,"信息茧房”是否已经失效,这其中
的文化热现象有待深入探究。
二、互联网“连接”的发展是文化狂欢的前提条件
文化狂欢的主要体是青少年,这符合他们容易接受新
生事物,尝试新风格的特点,但文化的风格有着难以持续的
特点。当下,"惊雷”"淡黄长裙”此类文化能够迅疾走红,与
互联网"连接性”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与隐性连接的发
展关系密切。
(一)连接的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英国牛津大学互
联网研究所教授卢恰诺•弗洛里迪认为:"我们将进入从未
见过的未来,而我们也才开始应对这样的转型。”其重要意
义不言而喻。彭兰教授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
网的演进也是"连接”的演进。巾互联网的演进,带来了新传
播格局与传播模式的生成,作为传媒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力
量,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冲击是革命性的。从最初的机器与机
器的连接到Webl.O时代内容与内容的连接,由网站主导生
成内容,到Web2.0时代人与人的连接,用户广泛参与,相比
于1.0时代2.0具有更强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现在正在
向Web3.0迈进,实现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匡文波教授认
为,Web3.0继承Web2.0的所有特性,尤其以用户为中心,
鼓励用户创造内容,帮助用户实现他们的劳动价值。某一网
站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的相关信息进行互通互动,能
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整合使用多家网站的信息,所有网
民不再受到现有资源积累的限制。回
(二)隐性连接
"连接”是公认的互联网的基本功能,其核心是人与人
的连接。在过去连接是显性的,基于一定的数字平台功能实
现,现在逐渐出现隐性连接。在大数据算法的背景下,平台
个性化推荐给用户打上了标签,成为隐性连接的线索。看似
用户来自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及教育背景等,
他们之间甚至没有共同好友,毫无联系的一人却被平台打
上同一标签,无形之中被连接。表面上看,标签只是人与内容
连接的依据,人与人之间没有直接互动,但在某种意义上,
标签也可以将具有共同兴趣、属性的人连接在一起,形成社
,尽管目前这方面的应用还没有完全开发。回例如,参与
"惊雷""淡黄长裙”传播的用户基本是Z世代(主要指95
后,即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受手机、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
很大的一代人),他们的最鲜明表征是个性化,爱好各种各
样的文化,他们是最多样化的一代,看似是许许多多个独立
的互不干扰的体,实则因具有共同的话语圈层、崇尚新鲜
感等属性处于数字平台隐性连接之下。这一隐性连接是Z世
代处于不同的体却共同参与传播同一话题的基本条件,处
于不同虚拟社的Z世代共同参与"惊雷""淡黄长裙”的传
播,弱连接在特殊境况下实现了变成强连接的转化。
三、基于趣缘的隐性社的文化狂欢
(一)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
在"惊雷”“淡黄长裙”走红现象中,基于爱好娱乐音
乐的趣缘形成隐性连接,从而产生了隐性社,这一隐性社
参与同一文化的传播,出现了我们所见到的文化狂欢的盛东南传播2020年第11期(总第195期
)
fboNGNAN CHUANBO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况。在大数据算法逻辑下,数字平台往往根据用户的爱好与兴趣打上标签,将原本陌生的用户聚于同一类标签之下,形成隐性连接。在算法推荐下用户之间的标签的相似度是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来区分的,这种相似度最明显的特征是以趣缘为基础的。141趣缘也因此成为网络社区聚集的一种隐性机制。蔡骐认为,所谓的趣缘体,就是由趣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社会体,这种趣缘关系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相较于家庭、邻里及职业体,趣缘体显得较为小众化、边缘化,原本其往往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自发组织而成,多以小规模松散化的俱乐部形式存在。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的更新换代,现实社会中零散小众的趣缘体如今正在网络虚拟社区中发展壮大,文艺"小清新"和视频制作恶搞族等纷纷入驻虚拟社区,寻具有共同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用户,聚合为社开启体认同的文化狂欢。“惊雷”“淡黄长裙”完全符合这种趣缘认同的具体属性。
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下,表面上看用户之间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或许会受制于"信息茧房”。所谓的信息茧房是指,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凯斯•桑斯坦,2006)。深入探究因趣缘而集结在网络社区的文化受众发现,由于身处不同文化的“信息茧房"中,具有各种各样标签的Z世代,同类标签在他们所处的“信息茧房"之间建成了隐性的连接。也许你喜欢二次元,我喜欢电竞游戏,我们处于不同的文化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都热衷参与“惊雷”“淡黄长裙”的传播和再创作。回针对这种隐性连接,喻国明教授认为,隐性连接本质上是一种趣缘的连接,是基于一种趣缘关系算法将不同的用户连接在一起,在这种隐性的连接下,用户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分享,算法推送技术下构建的隐性连接的本质是一种趣缘连接。
(二)信息偶遇突破横向“信息茧房”
以趣缘为基础的隐性连接构建了文化为特征的隐性社。趣缘最早可追溯到美国社会学家费舍尔,他认为居住在非邻近地区的居民,通过特定关系组成一个体,从而形成-个社会网络。在大数据算法推荐下,数字平台将具有相似兴趣爱好标签的用户聚集,居于隐性连接下的用户具有共同的属性,成为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趣缘体,这一体具有文化的特征,因算法推荐而被聚集在一起。基于"长尾理论”,数字平台会促成很多这样基于趣缘隐性连接下以文化为表征构建的隐性社。用户因趣缘进入体,在各自的文化隐性社中形成文化聚合与屏障,实现体认同,加强隐性社的连接,一定程度上具有“信
息茧房”的特征。
然而隐性社中用户所具有的标签不可能完全一样,他们所处隐性社提供使用户了解成员非共同标签的其他文化标签,形成信息偶遇的环境。信息偶遇是一种信息获取行为,既不是计划内的,也不是预料之中的。当用户不是有意查某信息时,却获取了它。冏在用户浏览信息时,信息偶遇概率较大,这时用户没有具体的目标,对所有用户都是开放的。在"惊雷”"淡黄长裙”爆红的B站、微博、抖音等平台,大部分用户使用这些数字平台时都是无目的的信息浏览,而非有意识地进行信息检索,客观上增加信息偶遇的概率,也就是说,在基于趣缘的隐性社中,只要有一位用户被打上"惊雷”"淡黄长裙”的文化标签,其他用户就有很大概率偶遇相关信息。根据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融合理论,m现代社会中,个人必须通过加入某个社会体来降低认知不协调,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性。为了融入自己想要加入的体,个人必须解除与体相关的媒体,使自己的议程与这一体的议程一致。"惊雷”"淡黄长裙”文化的主要受众是Z世代,大部分Z世代偏好使用的媒体平台为微博和B站。在希望与所在体保持一致的动机促使下,微博和B站成为Z世代频繁使用的媒体平台。平台将对音乐娱乐感兴趣的具有相似标签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形成虚拟社,向其推送“惊雷”"淡黄长裙”视频,用户观看视频后,基于隐性连接传播给具有其他标签的用户,实现用户之间点对点的传播,增加其他用户实现信息偶遇的概率。
信息偶遇后,用户产生认同即会被打上相关标签,通过隐性社带动更多的用户实现信息偶遇,逐渐形成马太效应,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趣缘隐性社,都会偶遇到"惊雷""淡黄长裙”此类文化。“信息茧房”在隐
疑似李诞出轨性连接下和信息偶遇的夹击下效果微弱,这也就是性格迥异的Z世代并没有被"信息茧房”封锁,几乎都了解“惊雷"“淡黄长裙”这类文化,相当一部分积极参与转发再创作,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尽管此前Z世代属于不同的隐性社,但这时他们因"惊雷""淡黄长裙”被平台以算法推荐聚合,形成了新的隐性社,隐性连接加强才得以爆红互联网实现文化的狂欢。
(三)隐性连接加固纵向“信息茧房”
塞奇•莫斯科维奇认为在社交媒体中,个体更容易受到体暗示和体感染的影响,产生体归属和体认同。⑻勒庞认为所有的体情感和行为均具有传染性。个体逐渐产生去个体化倾向,融入体的个体往往会渐渐丧失自省能力。具有体意识的个体为避免孤独从而加入基于趣缘连接聚合形成的虚拟社,聚合在B站和微博等平台的Z世代,处于被"惊雷”"淡黄长裙”文化所包围的体氛围中,在体感染和体暗示的作用下形成体规范,引发从众行为,即传播这类文化的用户并非都欣赏这类文化,但不约而同地加入文化狂欢的大型传播活动。在Z世代,凭借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也许可以突破"信息茧房",实现信息偶遇。“惊雷""淡黄长裙"这类文化在Z世代几乎人人皆知,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年龄阶层一无所知。隐性连接结合信息偶遇突破了横向的"信息茧房”,纵向的"信息茧房”依然存在,甚至更为坚固。
因趣缘的不同,以及大数据算法的过滤性,带来了信息圈层化,社会视野变窄,获得信息并非完全主动,而是出于一定条件限制下的被动,具有局限性。Z世代大部分在B站、微博等平台较为活跃,而像70
后、80后这样的年龄阶层普遍更偏爱、今日头条等平台,这实际上也是因趣缘而分层。两个年龄层生活特征及算法推荐机制,造成了他们的主要数字生活处于不同的数字平台且交融不多,获取信息也差异较大的现象。即Z世代更关注新奇有趣的事情,例如鬼畜洗脑风的"惊雷""淡黄长裙"这类文化,算法进行大数据计算后就不会给你推荐今日物价的变动;70后、80后更关注身边的变动,对于他们来说交规的调整远比总统选举更具有吸引力。在Z世代足够新奇就可能会引起文化狂欢,出现像"惊雷""淡黄长裙"这种风靡全网的文化传播现象,而引起70后、80后广泛关注的则更可能是某一鲜为人知的健康冷知识。隐性连接使得他们在各自的隐性社中狂欢,却看不到其他社的狂欢,隐性连接使得信息圈层化,加大了知识鸿沟。学者蒂奇诺提出的知沟假说,并认为社交范围、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等因素会加剧知沟的扩大。不同
2020年第11期(总第195期)
|东南传播
85J 2020年
第
十-
期
持别推荐丨文化传播年龄阶层的用户生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中,似乎并没有意
识到看似帮助他们突破"信息茧房"的隐性连接仅仅只是突
破了同一年龄阶层的横向“信息茧房”,隐性连接使得信息
圈层化,加深了信息"鸿沟”。
四、结语
互k网信息技术使得用户能够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聚
合,形成虚拟社,且打破了传受双方的界限,给予用户更多
自主选择性。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消解了严肃的话语空间,
传统的精英文化受到冲击,"惊雷”"淡黄长裙”这类轻松搞
笑的文化更受年轻用户的青睐,话语表达和再创造是推动亚
狂欢的主要动机,用户的主动参与使得B站、微博等社交媒
体平台成了狂欢"广场”。在“淡黄长裙”出圈后,综艺邀请
事件主角李熙凝参加节目,增加娱乐效果,资本对于“流量
为王"的追逐进一步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彻底实现覆盖新
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文化狂欢。总之,在隐性连接下,个体用
户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用户基于趣缘产生体认同而聚
合,但个体用户都是个性化的,有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思想和
多样的爱好。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下,隐性社中个体用户
的聚合行为便于他们之间实现点对点的信息交互传播。不同
的隐性社在大数据算法推荐下有大概率可以获得信息偶
遇,获取其他趣缘体的相关信息,其原来趣缘体的连接
一定程度上消解,社之间强连接弱连接不断摇摆转化,甚
至形成更多的隐性社,实现文化狂欢现象,在横向上扩大
了信息获取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在算法推荐机制的作用下,隐性连接无
形中控制用户获取信息内容的范围,其获取内容大部分为
同一阶层所关注的信息,不同的阶层之间使用不同的话语
体系,加剧阶级圈层化、信息圈层化。人的注意力有限,隐
性连接将用户的大部分注意力控制在横向隐性社相关信
息中,形成稳固的体认同和文化屏障,其他信息被屏蔽在
外,纵向"信息茧房”因而更加坚固。用户在隐性连接下点对
点的信息交互过程中实现信息偶遇,自以为借助算法的力量
跳出"信息茧房”,获得巨大虚拟满足感,以至沉溺于文化
的狂欢以消解现实中的压力,实则仍处于圈层化的信息中,
随着横向"信息茧房”距离的拉紧,纵向"信息茧房”渐行渐
远,鸿沟更难逾越。用户在网络趣缘体中的体认同和
体归属感,更为依赖虚拟网络而渐渐脱离现实社会的主流
文化,连接对于信息获取产生反向作用。长此以往用户的信
息素养不仅难以提高甚至可能会被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影响,
信息传播复杂化,无理性难以避免。因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
隐性连接的研究成果有限,本文理论支撑不够,存在诸多不
足。在超媒体数字空间中,互联网的连接还在不断演进,如
何打破被困于“信息茧房”的窘境,适应互联网的信息传播
机制实现信息获取自由,使人与技术共生,有待于进一步的
研究。
基金项目:论文系南京林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
"建设性传播:网络社区传播及治理转型研究”(编号:
163080040)。
⑴彭兰.“连接”的演进—
—互联网进化的基本逻辑[J].国际
新闻界,2013(12):6-19.
[2]匡文波.新媒体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5:25.
[3]彭兰.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J].国际新闻界,
2019(2):20-37.
[4]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
究,2014(9):5-23+126.
⑸喻国明,曾佩佩,张雅丽,周杨.趣缘:互联网连接的新兴
范式—
—试论算法逻辑下的隐性连接与隐性社M新闻爱
好者,2020(02):9-13.
[6]潘曙光.信息偶遇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7]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8:240.
[8]塞奇•莫斯科维奇.氓的时代[M].许列民,薛丹云,李继
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0.
1.庄众显,潘承亚.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思想及现代意
义[J]•汉字文化,2018(11):94-95.
2.吴成晨,黄慧敏.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节目热播的思
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5):132-133.
3.赵亚汎浅析美剧视角下的主流社会与文化[J].汉字文化,
2019(15):148-149.
4.张瑜,卫欣.网络微影像: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新形态[J].东
南传播,2018(10):105-107.
5.曹青云.环境抗争中网络视频动员的基层治理[J].新闻知
识,2019(04):36-39.
6.张晓蕊,马春艳.网络直播中网红主播销售类传播行为研
究[J].东南传播,2019(05):142-143.
7.陈亚威.底层表演与审丑狂欢:土味文化的青年亚文化透
视[J]冻南传播,2019(4):75-77.
&施雨洁,王钟迎.我国青年亚文化网络内容的历史生成探
讨[J].戏剧之家,2019(30):217-218+230.
9.杜雅洁,高文慧.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的发
展策略研究—
—以《拜托了冰箱》为例[J].大众文艺,2019
(11):143-144.
10.殷文,张杰.参与式文化遮蔽了什么?一一内冲突视角
下迷餉网络社会认同过程研究[J].新闻界,2019(10):
72-80.
11.闫雨濛.全民娱乐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困境与突围——以
《一本好书》为例卬.艺术评鉴,2019(7):167-168
12.赵呈晨.文化协商:代际沟通视角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
究L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90-97.
13.尤旖芸,何雨欣.冲突消解:新媒体语境下粉丝暴力行为
的变迁[J]冻南传播,2019(6):76-79.
14.张欢.“慢综艺”节目中的二次元式的包装[J].戏剧之家,
2019(02):99-100.
15.位云玲.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走红的原因探究——以
《上新了!故宫》为例[J].艺术评鉴,2019(07):169-170+76.
16.黄晶晶.电影艺术中的传统文化承创——《Three
Idiots)[J].戏剧之家,2019(22):102+104.
作者简介:
杨鑫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告学本科
在读;
冯广圣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肖玉平】东南传摇2020年第11期(总第195期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