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十七年的戏剧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概况、了解老舍在新时期的戏剧作品和它们的价值、简单了解田汉和郭沫若在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教学重点:老舍的戏剧创作。
教学难点:新时期戏剧创作的价值评判和社会动因。
学时数3
第一节 十七年戏剧创作概述
1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何云礼《甲午海战》等。
万茜个人资料简介一、关于十七年“戏剧”的文学史概念
十七年时期的戏剧文学创作从总体上可以说是被“话剧”这一独特的形式所占领。在文学史上讲述戏剧文学的内容基本上是话剧,而没有其他的剧种。所以,如果从剧种的角度来看,本章的题目应该是十七年话剧创作。
二、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期问题。
同其他的三种文学样式一样,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也因为受到特定的政治因素的制约而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高潮
时间:建国到1956年
背景: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治上的气氛相对宽松,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以及传统的革命热情为作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创作激情。在这样的环境下,话剧出现了第一个创作上的高潮时期。
体现:1.全国各地话剧团的纷纷成立。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话剧团。养老保险可以补交吗
      2.1956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
      3.创作数量庞大。这八年中,共发表的话剧剧本1000部左右。
(二)新历史剧时期
时间:56年以后到六十年代初
背景: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影响,无视文学创作规律,强调写重大题材。从而使当时的创作一度出现了粉饰生活、歪曲现实、公式化、概念化等问题。(五边三结合的概念:边采访、边构思、边写作、边排演、边修改;领导出思想、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甲午海战》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作家为了坚持自己传统的创作手法,躲避当时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就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历史,从而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剧。
作品: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曹禺《胆剑篇》等等
(三)第二个高潮
时间:六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中
背景:进入60年代,中共党中央对各项政策进行调整,对“左”的错误进行纠正。
1962年3月,周恩来、陈毅出席了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这次会议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话剧舞台再一次活跃起来。
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全国京剧现代剧观摩大会在北京举行,集中检阅了各地京剧改革的成果。在演出的36出现代京剧中就有《红灯记》等。(教材中有)
体现:1.全国各大行政区都先后举行戏剧汇演,一大批话剧作品获奖。
      2.再次出现了大量的作品
不足:这次高潮到了后期,当中已经开始有追求“高大全”任务的倾向,而且题材也越发单一,又走向了所谓的“重大题材”。这些成为以后的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前奏。
三、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类
同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戏剧文学的内容在新中国的十七年中也只有那几种特定的类型:
(一)反映生产和建设
这是十七年话剧的最主要内容和题材。新中国成立,生产建设是摆在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话剧作为文学样式之一,它也必然深入这个领域。
作品有:
老舍《龙须沟》《方珍珠》《春华秋实》曹禺《明朗的天》(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崔德英《刘莲英》夏衍《考验》胡丹沸《春暖花开》王炼《枯木逢春》(创作契机来自《送瘟神》)
(二)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
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在话剧中所占的容量相对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不是太多。其原因就在于话剧的“剧”本质,“剧”对于演的要求性等等。
这类作品有:陈其通《万水千山》宋之的《保卫和平》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贾六的《雷锋》
(三)第四种剧本
这里要提到当时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第四种剧本”
所谓“第四种剧本”是评论界对那些并非概念化地表现工农兵生活,以及除表现工农兵生活之外,还描写了工农干部、知识分子等家庭生活、感情生活等剧本的称谓。
当然,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这样的作品是鲜见的。
典型的两个作品: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
四、十七年话剧创作的成就
1.十七年话剧创作的发展,给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带来了大量的话剧作品。有的因其质量之高而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如《茶馆》。
2.十七年话剧创作的发展还有效的锻炼了话剧创作的作家队伍。它不仅焕发了老一代剧作家的创作热情,如:曹禺、老舍、田汉、宋之的等等,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新的剧作家,如:胡可、白桦、沈西蒙,张海默等等。
3.十七年话剧创作所产生的作品,凭借着话剧这一文学样式本身的魅力,对广大的人民众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达到的。(可以从文学接受者素质的层面来理解)
第二节  老舍的戏剧创作
一、部分生平(建国前的在现代部分)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师。1946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后留在美国继续文学创作。194910月,应周恩来的邀请回国。此后基本上放弃小说,从事话剧的创作。其原因在于:他认为“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剧本排演出来,就联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所以我要写剧本。”老舍这种创作风格的转变从本质上将是受到的文艺为政治服务、
为工农兵服务的观念。认为文艺要符合大众,让众人看懂。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老舍开始了话剧创作。1950年发表了建国后的第一部剧本《方珍珠》。1951深蓝配什么好看年发表了《龙须沟》。这是老舍一篇代表作品。老舍也因此而得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从此,老舍把主要精力放到话剧创作,到65年为止,先后创作了话剧《一家代表》《春华秋实》《生日》《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火车上的威风》等。从1950年到1965年,一共有剧作23部发表。加上他建国前创作的一些剧本,一共近七十部。后来在中遭受迫害,66年投湖自杀。
二、《龙须沟》简介:(问清楚学生中学是否学过在决定是详细还是简略介绍)
  老舍在解放后的戏剧创作,构成了新时代、新社会、新社会的一面镜子。论反映生活的深度,当推《龙须沟》和《茶馆》。这两部作品普遍认为最有价值。《龙须沟》写的是北京天桥附近下层百姓聚居区,"旧社会"统治当局对危机民众生命安全的污水沟,不仅不加整治,反以修沟的名目,摊派捐税,;"新中国"成立,政府便开始了整治工程,而表现了"新政府的真正人民的性质"的主题。作家在表达这一主题时,把清除历朝历代积下
的污泥浊水的过程和医治反动政府留给人们的精神创伤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和感人力量就在于此。
  这出三幕话剧,表现了作家一贯的对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关心。不过,它在当时的被推重,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老舍先生所擅长的写实手法和独具的幽默才能,与他对新社会的高度政治热情结合起来",这"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龙须沟》为他赢得在"当代"的最初声誉(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但是这种荣誉也可能使他未能及时对这一创作道路作出反省和调整。
两个不同时代的沟。(旧政府如何对待沟,新政府如何对待,结果怎么样,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旧不同时代的人。(旧时代把好人变成疯子,新时代把疯子变成有用的人)
选材的典型性上面,选取了一个最穷的贫民窟旁边的几户人家做对象。
三、《茶馆》分析
《茶馆》生动而精练的描绘了三个时代,它们分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混战时期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作者通过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将这三个时代联系了起来。
  1、写作动机与艺术处理方法
    写于1957年三幕话剧《茶馆》,无疑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
《茶馆》从1898年戊戌写到1945年抗战胜利,通篇是暴露旧社会的黑暗。老舍通过三幕剧,向人们展示了不同时代人的生活(清末、民国初、抗战胜利后)。
作家对于这样一个横跨中国历史半个世纪的题材的处理是有他自己的方法的。主要是从小人物的观察视角切入,将小人物放置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以他们的生活变迁来展示历史时代的变化。
    老舍赋予茶馆以明确的社会意义。他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他笔下的裕泰大茶馆和龙须沟一样,也是作为旧北京的缩影出现的。作者以匕首般的锋芒解剖了这个"茶馆社会",固然象作者所说:为了"葬送三个时代",但其用意却在于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来歌颂"解放后的光明"。老舍曾透露过创作《茶馆》的意图:年青人是喝甜水长大的,不了解人吃人的旧社会,我把它搬上舞台,对青年是个教育。舞台上"荒唐的时代、荒唐的人物"所激发的感情,既有对旧时代黑暗的强烈憎恨,又有对"解放后的光明"的无比热爱。如李健吾同志所说:"在短短三幕戏里,写出了牛鬼蛇神,也写出了正直善良;这里有惨剧,也有喜剧;有黑暗,也有光明;而最绝望时,也就是希望即将实现时。"
    在结构上,《茶馆》采用的是多人多事的横断面结构法。它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连贯奇特,但以富有时代特点的人物和画卷式的场面取胜。三幕剧在一个地点展开,情节横跨三个时代,刻画了七十二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七十二个"小人物"年会简短祝福语八个字,从茶馆的掌柜到形形的茶客和其他各种"光顾"茶馆的人。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命运,而这一切又无不与那个社会的政治发生着有形无形的联系。
2.人物的处理方式:
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
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小刘麻子、小唐铁嘴)等
其他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太监、打手、和事老等等)
3.变形记韩安冉主要人物的命运与道路选择
王利发:是个左右逢缘、八面玲珑的人物。经营了一个祖传的大茶馆,他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争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最后,作者为了主题的需要,给了他性格上一些变化,使他产生了一些不满,最终把后辈们送到西山参加革命,而自己却自尽了。他的性格说明了“改良道路的行不通”。 (王利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