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2.4.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巩 玲
2012年3月4日
一、教案背景 2.学科:高二数学 3.课时:2课时 4.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二次函数,知道其图象是一条抛物线,而且研究过它的顶点坐标、对称轴等问题。本节对拋物线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探究,与初中阶段二次函数的图象相呼应,体现了中学数学学习的阶段性、衔接性。实际上教材的这种安排,也正是为了分散难点,符合认知的渐进性原则。初中阶段对于二次函数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对抛物线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之前缺乏对抛物线深入的探究,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可能会对本课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干扰。 5.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抛物线的相关内容,重新审视初中学过的二次函数; (2)课前思考:教材P64-“信息技术应用”中提出的问题:“观察满足条件的动点M的轨迹,并出动点M满足的几何条件?” 6.教师课前准备: 教学之前先用百度网页搜索“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相关教学资料,其中包括: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作为参考。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与思考,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研究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再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利用百度搜索生活中抛物线实例的相关图片,抛球运动的动画flash及相关习题。通过整合,恰当调整教学策略、优化充实教学素材,同时结合学情,最终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 | |||||||||||||||||||||||||||||||||||||||||||||||||||
二、教学课题: §2.4.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对抛物线及其相关性质有更深刻地理解。从内容上看,这一节与前面的椭圆、双曲线的知识结构相同,研究方法为学生所熟悉,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从数学思想上讲,它始终贯穿着数形结合、化归、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 |||||||||||||||||||||||||||||||||||||||||||||||||||
三、教材分析 抛物线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中,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深。抛物线最早出现在初中数学课本中,作为二次函数的图象。高中阶段,它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最大(小)值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但对于这种曲线的本质学生并不清楚,二次函数不能代替对整个抛物线体系的研究。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逐渐完备,尤其是学习了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以后,已具备了探讨这个问题的一定能力。从本章来讲,这一节放在椭圆和双曲线之后,一方面是三种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需要(抛物线的离心率e=1)。另一方面也是解析几何“用方程研究曲线”这一基本思想的再次强化。本节对抛物线定义的研究,与初中阶段二次函数的图象相呼应,体现了中学数学学习的阶段性、衔接性。教材的这种安排,是为了分散难点,符合认知的渐进性原则。 |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 (2)使用抛物线的定义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3)明确抛物线标准方程中P的几何意义,能解决简单的求抛物线标准方程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能初步根据抛物线的特征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抛物线模型的过程。 (3)体会抛物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方法去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抛物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通过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养成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2.难点: 抛物线定义的形成过程及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关键是坐标系方案的选择。 | |||||||||||||||||||||||||||||||||||||||||||||||||||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节将采用“引导探究” 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由于抛物线的画法较之椭圆、双曲线,相对有些难度,因此我将采用《几何画板》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它向学生们展示标准的抛物线图象。本节课在实验画法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反思、对比并形成抛物线的概念,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基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脉络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 |||||||||||||||||||||||||||||||||||||||||||||||||||
五、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师:在初中我们就接触过抛物线,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同时在学习椭圆、双曲线时,同学们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椭圆、双曲线。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当中,有没有抛物线的的影子呢?请大家举例。 (待学生回答后,展示课前制作好的ppt中的相关图片) 生活中的抛物线(PPT中相关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百度图片】 1.大桥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5%D7%CE%EF%CF%DF&in=273&cl=2&lm=-1&st=&pn=11&rn=1&di=91807684875&ln=1996&fr=&fm=&fmq=1329716715012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1&-1&di91807684875&objURLhttp%3A%2F%2Fwww.tjlnrdx%2Flife%2Fbbs%2Fattachments%2Fmonth_1005%2F1005100325a4e876b080d6ecdc.jpg&fromURLhttp%3A%2F%2Fwww.tjlnrdx%2Flife%2Fbbs%2Fviewthread.php%3Ftid%3D33629&W860&H645&T10457&S186&TPjpg 2.彩虹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2%CA%BA%E7&in=8315&cl=2&lm=-1&st=-1&pn=14&rn=1&di=53655907815&ln=1999&fr=&fm=result&fmq=1329716956023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4&-1&di53655907815&objURLhttp%3A%2F%2Fpic3.nipic%2F20090706%2F2394436_091116074_2.jpg&fromURLhttp%3A%2F%2Fwww.nipic%2Fshow%2F1%2F47%2Fe2d41f6093ee9eb3.html&W1024&H677&T6730&S98&TPjpg 3.投球 图片1:篮球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D%B6%C0%BA&in=2341&cl=2&lm=-1&st=&pn=8&rn=1&di=754555080&ln=2000&fr=&fm=&fmq=132986912164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8&-1&di754555080&objURLhttp%3A%2F%2Ftp.wysj114%2Fphoto_big%2Fyundong%2Fqiuleiyundong%2F258009.jpg&fromURLhttp%3A%2F%2Ftp.wysj114%2Fphoto%2F258009.html&W600&H845&T8691&S58&TPjpg 图片2:投篮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D%B6%C0%BA&in=31440&cl=2&lm=-1&st=&pn=15&rn=1&di=105151676715&ln=2000&fr=&fm=&fmq=132986912164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5&-1&di105151676715&objURLhttp%3A%2F%2Fi1.hoopchina%2Fuser%2F599%2F294599%2F127726132460e69.jpg&fromURLhttp%3A%2F%2Fmy.hoopchina%2F294599%2Fphoto%2Fp1530891.html&W750&H1128&T7576&S98&TPjpg 【百度文库】 2.4.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第四张幻灯片中的Flash动画:抛球运动) wenku.baidu/view/cdf61c896529647d26285204.html?from=rec&pos=4&weight=18&lastweight=18&count=5 师:课前让大家思考了教材64页“信息技术应用”中提出的问题, (用ppt展示问题) 已知:点F是定点,是不经过点F的定直线,H是上任意一点,过点H作,线段FH的垂直平分线交MH于点M。拖动点H,观察点M的轨迹,你能发现点M满足的几何条件吗? 现在大家有结论了吗?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判断一下满足条件的动点M的轨迹是什么?动点M在运动过程中又满足什么几何条件呢? (课堂中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画图过程) 生:学生观察画图过程,并讨论 归纳总结:通过观察发现,点M随着H运动的过程中,始终有|MH|=|MF|,即点M与定点F和定直线的距离相等。 【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动点M满足到定点F和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并且其轨迹为抛物线。联想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的产生过程,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给抛物线下个定义。 (让学生自行归纳,使他们对抛物线的定义有更准确的把握,印象更为深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我们把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师:(教师补充,完善定义,并强调易忽视的问题) 我们把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不经过点F)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其中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强调: (1) 轨迹是由点M在平面内运动形成的,不强调平面,形成的轨迹就不是抛物线; (2) 定点F不能在定直线上; (3) 抛物线上任意点M均满足到焦点F的距离与到准线的距离相等。 思考:为什么要强调定点F不能在定直线上呢?若定点F恰好在定直线上,那么到定点F的距离等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点的轨迹会是什么图形呢? 生: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当定点F在定直线上时,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是过点F且垂直于直线的一条直线。 师:了解了抛物线的定义,接下来我们最想知道的就应该是抛物线的方程了,因为通过方程我们可以探究抛物线的一些性质。那么如何求抛物线的方程呢?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之前我们曾讲过的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断巩固已有知识,在此处强化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可以为后续求动点轨迹的综合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生:(1)建系;(2)设点;(3)列式;(4)化简;(5)证明 师:想得到抛物线的方程,我们首先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系呢? (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方案) 生:(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方案如下)
师:(进一步引导)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上述三种建系方法中,哪一种建系方法下求得的抛物线方程最简单呢? 由教师引导学生,先以方案(三)为例,计算其建系方式下的抛物线标准方程。 由于点F与直线固定,因此我们已知焦点F到准线的距离,不妨设为p(p>0),接下来请大家按照求曲线方程的步骤得出方案(三)中抛物线的方程。 生:学生自己推到,得出结论: 方案(三)中抛物线的方程为: 师:(在ppt中展示按照方案三的建系方式推导抛物线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对照自己求得的结果,检验自己结果正确与否。) 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按照同样的步骤,求出方案(一)、(二)中相应抛物线的方程?(这一环节也可放在课后,让学生自行完成。) 生: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推导得出结论:
【深入探索,完善体系】 师:从三个抛物线方程,我们不难看出方案三的建系方法求得的抛物线方程比较简洁,我们就把它叫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强调: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特点 (1) p的几何意义:即焦点F到准线的距离; (2) 焦点F的坐标:;准线的方程:; (3) 抛物线开口方向:向右 (ppt展示,学生根据图象填空) 师:由于平面内的定点F及定直线l的位置关系可以不同,因而画出的抛物线,其开口方向也就可能不同,相应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也不同。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有哪些形式? 生:(学生经过思考,可能会得出如下结果)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仿照刚才的学习过程完成这样一个表格(ppt展示表格) 表格来源: 【百度文库】 2.4.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第14张幻灯片) wenku.baidu/view/cdf61c896529647d26285204.html?from=rec&pos=4&weight=18&lastweight=18&count=5
(接下来在教学中通过对上述表格中相应项的比较、归纳,能够让学生完善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再认识,加深他们对抛物线形式及相应标准方程的理解) 师:根据上表中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不同形式与图象、焦点坐标、准线方程的对应关系,如何判断抛物线的焦点位置,开口方向呢? (ppt展示如下表格,学生填空,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1)对于y2 = 2px与 y2 = – 2px; 左边是 y的平方项 ,右边是 x的一次项 ; 一次项系数大于0时,焦点在 x轴的正半轴 ,开口 向右 ; 一次项系数小于0时,焦点在 x轴的负半轴 ,开口 向左 . (2)对于x2 = 2py与 x2 = – 2py. 左边是 x的平方项 ,右边是 y的一次项 ; 一次项系数大于0时,焦点在 Y轴的正半轴 ,开口向上; 一次项系数小于0时,焦点在 Y轴的负半轴 ,开口向下, 规律:(1)一次项是谁,焦点就在相应的轴上, (2)一次项系数为正时,焦点在正半轴, 一次项系数为负时,焦点在负半轴, (3)一次项的正负决定了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指导应用,巩固练习】 应用一、相关量的计算 例1.已知抛物线的方程,求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学生课堂练习,通过例1熟记焦点坐标、准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的关系) 归纳:求抛物线准线方程和焦点坐标步骤 (1)先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 (2)定位(确定焦点及准线位置) (3)定量(求出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否说明一下二次函数的图象为什么是抛物线吗?并指出它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应用二、求抛物线标准方程 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 焦点是F(3,0); (2) 准线方程是; (3)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2; (4) 点M与点F(2,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x=-4的距离小2,求M的轨迹方程 辨析:(1)(2)(3)利用了“待定系数法”;(4)利用了“定义法”。 归纳:求抛物线方程时,先确定开口方向,再计算p值。即先定型,再定量。 例3.求过点A(-3,2)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解:当焦点在y轴的正半轴上时,把A(-3,2)代入x2 =2py, 得; 当焦点在x轴的负半轴上时,把A(-3,2)代入y2 =-2px, 得,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或. 辨析:在这一题目中,学生往往会丢解。出错的原因是在设标准方程时,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常常只考虑将抛物线标准方程设为y2=2px的形式,而忽视了其它可能性。这一错误在学生做题时较为常见,应给予指正,引起学生重视. 应用三、能力提升 例4.在抛物线y2=8x上求一点P,使P到焦点F的距离与到Q(4,1)的距离的和最小,并求出最小值. 【小结概括,深化认识】 让学生回忆并小结、提炼本节课学习内容: 1、抛物线的定义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3、求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方法 (1)定义法; (2)待定系数法 【布置作业】教材P67-练习1.3;P73-A组-4 课堂教学中应用的ppt是通过在百度文库及百度图片中搜索大量的相关材料,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整理、加工、编辑而成的。主要参考资料来源于: 【百度文库】 2.4.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wenku.baidu/view/cdf61c896529647d26285204.html?from=rec&pos=4&weight=18&lastweight=18&count=5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wenku.baidu/view/8f7be12158fb770bf78a553f.html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wenku.baidu/view/0b1a994233687e21af45a95e.html 【百度图片】 (ppt背景图) 图1: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ppt%B1%B3%BE%B0%CD%BC%C6%AC&in=30999&cl=2&lm=-1&st=-1&pn=1&rn=1&di=40528899318&ln=1999&fr=&fm=result&fmq=1329715109285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1&di40528899318&objURLhttp%3A%2F%2Fhiphotos.baidu%2Fdavsway%2Fpic%2Fitem%2F77334f03eef3d45a3812bb34.jpg&fromURLhttp%3A%2F%2Fhi.baidu%2Fdavsway%2Falbum%2Fitem%2F77334f03eef3d45a3812bb34.html&W841&H673&T9917&S34&TPjpg 图2: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ppt%B1%B3%BE%B0%CD%BC%C6%AC&in=30999&cl=2&lm=-1&st=-1&pn=1&rn=1&di=40528899318&ln=1999&fr=&fm=result&fmq=1329715109285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7&-1&di13221513690&objURLhttp%3A%2F%2Fa1.att.hudong%2F85%2F19%2F300001041563130037199002342_950.gif&fromURLhttp%3A%2F%2Ftupian.hudong%2F74479%2F3.html%3Fprd%3Dzutu_thumbs&W500&H480&T8310&S36&TPgif 图3: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ppt%B1%B3%BE%B0%CD%BC%C6%AC&in=30999&cl=2&lm=-1&st=-1&pn=1&rn=1&di=40528899318&ln=1999&fr=&fm=result&fmq=1329715109285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8&-1&di105623813613&objURLhttp%3A%2F%2Fhiphotos.baidu%2Fsmithred%2Fpic%2Fitem%2F42bad940f3e27e7286947312.jpg&fromURLhttp%3A%2F%2Fhi.baidu%2Fsmithred%2Falbum%2Fitem%2F42bad940f3e27e7286947312.html&W800&H600&T9915&S34&TPjpg 【板书设计】
| |||||||||||||||||||||||||||||||||||||||||||||||||||
六、教学反思 抛物线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三种圆锥曲线,它相对于椭圆和双曲线而言要简单一些,但由于其开口有四个方向,所以使得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个数较多,形式又很接近,学生及易记混。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放手让学生去推导后三种开口情况下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让他们自己来到记忆的规律。不过这样势必会占用很多时间,习题就练得不充分;另一种想法是让学生按照求曲线方程的步骤,推导出开口向右时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其余三种情况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课后自行完成。这样便可有充分的时间处理习题,通过做题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考虑到所教的两个班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在程度较好的班级采用了第二种方案,能力稍薄弱的班级采用了第一种方案,最后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同时,本堂课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几何画板、Flash、PPT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使学习内容直观、生动。此外,本堂课抛物线定义的产生及标准方程的导出等多个地方,都让学生主动参与、小组交流、自主探索得出相关结论,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也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数学辩证思维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的设计围绕“画法”(即:抛物线的产生)展开,从条件的熟悉,曲线的出现,参数的引入均与此相关,强调学生动手、动脑。同时,以画法为载体,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本节课的始终。 | |||||||||||||||||||||||||||||||||||||||||||||||||||
七、教师个人介绍
巩玲,女,硕士, 2010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系。2010年9月参加工作,现为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中部数学教师。从教2年期间,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努力探索实践。曾在2011年黑龙江省第四届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展示与评比活动中,以《解三角形习题课》荣获现场赛课类二等奖;在2011年东北地区高中数学“十佳优秀课”评比学术研讨活动中,凭课件《椭圆的有关知识》荣获优秀研讨成果一等奖;2011年大庆市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参赛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荣获优秀课一等奖。并在2011年与本校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了市级“十二五”课题《新课改下构建高中阶段数学高效课堂的研究》,目前正在研究阶段。 “百度”是我的良师益友。在课堂教学前,我经常使用“百度视频”、“百度文库”、“百度图片”等搜索引擎来搜索自己教学所需的资源,以此作为教学参考;在课堂教学中,一旦遇到什么难题,也大都会在“百度”上到解决的方案。日常生活中“百度”也是一本“活字典”,它一直陪伴着我成长,让我在工作中体验着快乐。在从“百度”获益的同时,我也不忘将自己编制的教学资源与“百度”的其它用户分享,共享资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相信有了“百度”的陪伴,我的生活必将“出”! | |||||||||||||||||||||||||||||||||||||||||||||||||||
著作权与使用申明: 获奖作品的作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并同意授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与百度公司校园合作项目相关推广活动中以非商业目的对该获奖作品进行复制、使用、编辑、改编等。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