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冯氏喜剧电影的亲民性
——结合《甲方乙方》《大腕》《非诚勿扰》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末,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犹如一股春风,给当时相对沉寂的国内电影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虽然业内外人士至今对冯小刚及其作品的评价仍褒贬不一,但是他的一系列喜剧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在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大获成功,在观众中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已经形成了一种冯氏喜剧的“品牌效应”。本文从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的题材选择、语言运用、明星策略等方面分析其电影的亲民性,从而更好的了解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及其电影文学。
关键词: 冯小刚;喜剧电影;亲民性
一、 引言
什么是喜剧?喜剧作为一个以风格及效果来界定的与悲剧相对的美学概念,一般意义上多指描写生活中无价值或丑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表现与内里不协调的冲突,在对落后势力和丑的事物的夸张性反讽,鞭笞中实现幽默谐虐的喜剧效果。电影史大众艺术和特殊的文化商品,从
这个意义上讲,冯小刚的喜剧影片无疑是成功也应予以肯定的。在国产电影亟待振兴之际,冯氏喜剧却以风靡电影市场之势,独领风骚,这一奇特现象已超出有限的自身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发表的文献中论述了“冯小刚电影及其市民文化”,并从“显”和“隐”两个层次分析了冯小刚电影的“品牌”。很多专家、学者在对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分析中注意到其娱乐性、平民性所具有的价值内涵。
二、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概述
(一) 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非常直接地给观众带来了快乐。冯小刚“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冯小刚电影和别人电影的区别。如果要说冯小刚电影的风格特征,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在文学领域,王朔的小说以它生动的语言和巧妙安排的故事完成了对中国话语习惯的一次巧妙的颠覆;冯小刚的电影其实是王朔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延续。他的喜剧效果主要来自于语言的表层语义与深层语义的不协调。他将倒反、失重、移接、婉曲、双关、夸张、对照等巧妙的糅合起来,千方百计运用到各种人物的对话之中,引发了中国电影里的话语革命。通过主人公的对话对习惯和传统势力进行了无
情的嘲弄。在这场与所谓的文艺片的战争中,冯小刚虽没有进行正面的攻击,但他的迂回包抄同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正是因为语言的自身目的是用来表达和阐述意义的,它不可避免地要与某些重要的价值判断相联系,因此当使用者将高尚与渺小、美丽与丑陋、严肃与诙谐、幽雅与粗俗、正经与胡扯等混在一起拉到同一个平面上的时候,也注定消解它的价值与意义。
(二) 冯氏喜剧电影的亲民性
冯小刚的电影体现了他一贯的亲民性,这也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冯小刚影片本土化的商业策略。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冯小刚明白自己在电影中必须到观众的兴奋点,不像艺术电影要千方百计体现艺术家的个性,根本不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艺术电影是艺术家和自己叫劲,而拍娱乐片,不管导演愿不愿意,他必须和观众妥协,否则影片和导演都无法生存。在这一点上冯小刚的商业影片自然失去了国际化、外向化的荣誉,却意外获得了国人的赞许。
三、 冯氏喜剧电影在题材选择上的亲民性
(一) 以都市为背景的喜剧电影创作
从帮助人们实现“梦想”的《甲方乙方》,到富有异国情调的跨洋爱情《不见不散》,从都市金钱诱惑下的反向爱情产生的《没完没了》,到中年危机的《一声叹息》,从现代都市社会里面带有“传播秀”彩反讽意味的《大腕》,到猫捉老鼠般的心理游戏《手机》,都市景观无一例外地成为他电影创作恒久不变的题材和内容。
在电影创作中,冯小刚主要表现了都市生活的两个方面:一是都市的繁华与魅力。有《甲方乙方》通过虚拟的方式寻一次助人为乐的旅行。二是都市喧嚣背后的危机和风险。《大腕》中突出表现了把喜丧变成一些小人捞钱的竞技场的全过程;《手机》则对新时代人们的诚信提出来严重的质疑。繁华与危机同在,魅力和风险如影随形,这是都市的真实写照,也是冯小刚电影敢于直面陈述的影响内涵。“正是二者之间构成的内在张力,使冯小刚电影里的都市风气具有富于变化的风流不息的动感,构成人物活动的天然舞台”。
(二) 以平民生活为喜剧元素的题材选择
在致力于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的过程中,冯小刚并不试图容纳过多的社会、人生命题或揭示某种尖锐的现实状况,而更关注故事本身的魅力和给人带来的愉快。因此,冯小刚的电影故事摆脱了过于沉重的人文关怀,也摆脱了中国电影惯用的说教面孔,。而为观众提供了一种
轻松畅快的观影方式。
《不见不散》中描述了异国他乡一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大众文化所体现的两个普通中国市民对生活、爱情的态度。《没完没了》中揭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欠债还钱、对于这一现象,冯小刚并没有对双方作出刻意的褒贬,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让双方基于各自的立场来共同演绎一个既合于情理又充满惊奇的故事,使其成为一种智慧的较量,从而超越了道德善恶的判断,带给观众更多的情感、心理上的愉悦和快感,而不是出自某一立场的批判或反思。
冯小刚拒绝宏大叙事,选择市民题材,注重反映小人物的生活,远离象征的民族寓言折射,贴近普通人的烦恼,便能“从故事、情节的离谱中大大方方地掏扣凡夫俗子普通老百姓内心隐藏的念想”。
四、 冯氏喜剧电影在语言运用上的亲民性
冯小刚作品(一) 妙语连珠
轻松喜剧片常将语言(画外音旁白或独白,人物对白)作为具有喜剧表现力的元素尽情加以
展示,片中多有妙语连珠的语言段落。冯氏贺岁影片同样充分发挥语言的丰富性及其诙谐、幽默的表现力。姚远在影片开场机趣诙谐的旁白,片中其与河边妇女的对白(《甲方乙方》),刘元推销保险或墓地时华丽俏皮的说辞,其教美国警察和华人子弟时幽默夸张的言语(《不见不散》),阮大伟的多段极富趣味性的快板演说,韩冬对刘小芸胡扯式的夸奖(《没完没了》),尤尤导游泰勒时的诙谐介绍,精神病院多位病人的连篇吹牛(《大腕》)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妙言趣语段落。另外,葛优在这些影片中所演的角不仅真诚、善良,说话也极有趣,颇富幽默感,不时便有妙语出口。妙语连珠的语言段落与滑稽怪诞的动作场景相配合,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故事情境与接受氛围。
(二) 叙述语境的东方意味
经典轻松喜剧片基垫的是西方的文化语境,而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则必须用东方文化语境来建构基石。这是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双重约定。赛义德对“东方主义”二元对立的界定中,“妖魔化”的东方的对立面就是温情脉脉的“天使化”的东方(和谐、温馨、恬静、祥和)。诚然,作为西方人的一种心理或文化策略,“妖魔化”和“天使化”的东方都无具体实在的能指。而在冯氏喜剧影片中,我们仿佛可以隐约看见真实东方的存在。长工被地主役使的场景氛围有着过去
的东方封建专制的意味;“甲方乙方”的题名也可让人联想到东方传统文化(人世浮沉,世事万变)的教诲(《甲方乙方》)。李清随刘元的回归似有东方乐天文化(老婆孩子热炕头,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影子;“不见不散”的片名也暗示出传统东方诚实守诺(一言九鼎)的信义精神(《不见不散》)。韩冬要账被观众情理支持潜藏着“欠账还钱,害人偿命”的古老东方文化理念;最终的“情重于钱”的描述,则完全是温情脉脉的东方式的了(《没完没了》)。广告发布会式的丧礼无法收场是东方文化“物极必反”的极好注脚;而王小柱的疯魔,尤尤赢得佳人的结局也演绎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东方式道德观念(《大腕》)。诚然,冯氏喜剧影片中东方语境是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自觉不自觉的折射,但它也实实在在地打动了属于东方的中国广大观众。
五、 冯氏喜剧电影在人物塑造上的亲民性
(一) 小人物的幸福生活:男主人公
黑格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完满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在冯小刚的最初三部喜剧电影中,葛优饰演的男性主人公姚远、刘元、韩冬正是不同性格特征有机融合的完满整体,都是性格丰富多样的圆形人物。
1. 无拘无束的流浪
三个角无一例外地成为都市一族最底层的小人物,城市流浪者的身份在这三个形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在《甲方乙方》中,姚远是个没戏演的小演员,姚远的窘迫一开始就表现为他对北雁的追求方式:为了父亲留下的那套房子而恳求北雁考虑他的爱情追求。
《不见不散》中,刘元是个彻头彻尾的都市流浪者,物产物业。外出旅游也拖着房车满世界跑,显露出一副风尘仆仆、一路流浪之歌的都市流浪者姿态。
2. 主流意识中的平面智慧
三个男主人公机智、圆滑、真诚、善良、淘气,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反英雄、反文化、反道德、反传统”的“顽主”式的性格。
在姚远身上,这种性格体现在,最初为了一套房子而追求北雁,假戏当真不停地吃醋,不让梁子接近北雁,在了解他的梦想与渴望后,又义无反顾地做出了让出新房的义举。
刘元,一个很真诚的人,劝遭受入屋打劫的李清回到北京,说美国不适合像她这样单纯的女孩;他很聪明,今天可以推销一份保险,明天又可以卖掉一块墓地,他很善良,可以去参加陌生人的葬礼。真可谓亦真亦假,亦庄亦谐。
韩冬正更给人一种机智、圆滑、真诚、恶作剧的感觉。、
在这三个男性主角上,都透露出一种“顽主”意味,放任生活,追求自由,对周围任何事的调贫嘴等。冯小刚更聪明的融进了当下大众文化元素,不完全造就“顽主”的形象,而是不同程度地迎合观众需求,回归主流价值取向,让人物的性格特征更自然地表现出来。
(二) 游戏的对象:电影中的女主人公
电影的女性主人公都十分美丽而单纯,实际而有上进心。对于男主人公他们都是单一的、被动的欲望对象,在男主人公的游戏方式下一步步由认同到爱慕,最终都爱上了片中男主人公。
这里所说的小人物不仅仅是就他们的身份、社会地位而言,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为人处事、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言。
冯小刚塑造人物采用的策略师平民化,具体表现为对于小人物的亲切认同和对于大人物的消解神性还原人性,他的影片对于小人物的思想、情感、心态的把握是极为准确的,符合最广泛的特点。
六、 结束语
冯小刚喜剧电影赚取了中国观众太多的笑声和关注,冯小刚喜剧电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抓住了广大观众的心灵,使大家喜欢看,并乐得其所。面对商业电影带来的巨大利益,冯小刚任然没有放弃当初的艺术追求,他对有内涵的艺术片始终不能忘情,因此他在努力营造票房神话的同时,也对影片的思想性有所注重,正如他本人所说,“在具有娱乐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出了让大家感到有非常可笑的地方外,还有就是让你笑过以后,有些可以让你思考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冯小刚在制作喜剧片上也不乏现实关注与讽喻的维度和取向,使她的喜剧电影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呈现出一种介于“观众”和“艺术”之间的独特的美学风貌。
参考文献:
[1]李道新 中国电影文学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金丹元 影视美学导论[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3]姜敏 影视艺术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陈默 影视文化学[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5]杨君,笑容 与媒体英雄面对面[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6]贾磊磊 电影语言学导论 [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