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实验]5分钟简单的微电影剧本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冯小刚作品
  第六代导演。代表作《妈妈》  《过年回家》《看上去很美》  最近电影圈又出了一个新闻:那就是微电影现在也要被审查。而且是“应广大网民的要求”。这些“广大网民”到底是谁?我很好奇。  记得前几年参加一些互联网的活动的时候,偶尔还会有记者跑来问,对互联网没有审查政策这个问题怎么看。那时候大家还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漏洞,好像有机可趁。记者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内心是否也有一种期待:一定要有审查,没有审查我们过意不去。  近几年我也有意无意地在网上看了一些短片。我认为虽然没有广电总局的审查,创作短片的广大网友实际上已经臣服了。在严格的“自我审查”之下,出格的片子基本没有。这次上海电影节,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由上海大学和美国夏威夷洛杉矶大学联合举办的中美电影节,他们请我做评委会主席。我与另外两位评委一起,用一天的时间欣赏了中美十几个大学学生做的一批短片。我发现包括美国学生拍的片子,价值观都是特别正确的。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这个审查通知实际上并不具备可操作性,仅仅这一个电影节入选参赛的作品就有几十部,最近56网又拿出一百万现金,鼓励高校的学生们拍短片,再加上社会上各种公司机构拍摄的微电影,以及
网友自发拍摄的短片,这个量实在太大了,如果每一部都要审查,根本不可能。因此我认为制定这条通知体现出他们对于专业技术和网络的不了解,从效果上更多可能起一个威慑作用,警告大家不要胡来。  我在电影学院上学时拍过很多短片,毕业以后,当我碰到有拍摄短片机会的时候,我还愿意去拍,包括为崔健、艾敬、张雨生、周迅他们拍摄的一系列MV。因为我在电影里面不能实现的东西,或者一些好玩的、轻巧的东西,在这些短片里可以过过小瘾,做一些小小的实验。  我拍的第一条MV是崔健的《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我们当时完全是把它当成电影来拍,拉来两卡车塑料泡沫,又来一个飞机头负责吹风,飞机头的力量很大,老崔拍摄的时候都有些站不住脚,但这么一吹,他的英雄形象也就立马出来了。那时候国内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MV,拍摄之前,老崔来很多国外的MV给我们看,但我始终认为要真正拍出味道,还需要我们自己的内容。拍摄完毕之后,老崔一直很担心,觉得片子不好,心里没底。在剪辑的过程中,我们也时常发生争执。有一天争得着急了,老崔脱口而出一句“我要是不对,我能这么有名吗?”我一听乐了,老崔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  担心的老崔后来从好莱坞来《野战排》的摄影师帮忙,当时港台的杜可风和谭家明也要来给老崔拍MV,杜可风看完MV以后,当场就对我说:“你拍得太好了,我们干脆就别拍了。”也是通过这段经历,我跟杜可风成为了好朋友,促成了后来跟他还有崔健一起在《北京
》里的合作。而MV最终出来以后,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在美国MTV颁奖礼上拿到最佳录影带的MV,这尊小宇宙人到现在也一直摆放在老崔的家里。  归根结底,我们现在流行说的“微电影”概念,也是近四五年才慢慢兴起。它们最初的基础,还是电影史当中的这些短片。在美国和欧洲,如果一个人想要证明自己有做导演的能力,几乎都要从拍摄短片做起。每一年圣丹斯电影节,除了正式竞赛的独立电影以外,也大量汇集了许多精彩的短片。从整个影史来看,最著名的一部短片当属20世纪20年代,由布努埃尔与艺术家达利合作的《一条安达鲁狗》,这部短片真正融进了艺术家达利奇异的思想和创造精神,同时布努埃尔强烈的影像风格能够一下子扎入人的精神世界。通过20分钟的短片,表达出一种极端分裂、神经的状态。再向前回溯,最早的电影史就是以单镜头或几个镜头的短片写就,比如《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在电影发展了一百多年以后,大家又开始回归到短片,回归到“微电影”,细想之下,饶有一番趣味。  事实上,有了近几年网络的发展,全民有机会拍电影的时代已经来临。今天这个时代,大家拿着手机或照相机,就能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如果灯光和演员有保证,甚至能够玩出一部非常专业化的影片。一个有电影理想的人,可以非常方便的利用手中的这支笔—一台小摄像机、一部带摄像功能的相机甚至一部手机—通过影像的方式表达自己,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影像过于泛滥,由于它太过自由随意,真正的精品也特别少,需要一些网站进行筛选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