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达人马啸堃:只因一个梦想走上了创业之路
作者:周围围 马昌
来源:《现代青年·精英版》2020年第10期
        说起马啸堃,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可在北京昆虫圈里,马啸堃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2012年,他成立了首家以昆虫为主题的工作室——玛阿特昆虫工作室。主营国外昆虫饲养繁殖及周边产品销售,并推出了最早的互动型昆虫科普课程。作为中科院科学教育联盟成员专家,他有着多年的科普讲座及带队野外考察的经验。同时,他还是国内首家昆虫科普博物馆——自然年轮昆虫博物馆的创始人。
        “自然,就是崇尚自然的态度,年轮代表博物学的历史积淀,是比较成熟稳重的一个发展方向。”谈及博物馆名字的由来,马啸堃告诉记者。
        “国内的昆虫博物馆也有,但是他们的科普性还有互动性做的不是很好,只是一些简单的标本陈列,知识的堆砌,学术性比较强,对于孩子们来说,接受度不是很高。”马啸堃介绍说,“但孩子們到我们这里就可以玩得非常开心,首先这里的东西他们没有见过,非常漂亮,其次还有很多东西孩子们可以亲身参与进去。”
        每当聊起昆虫,马啸堃总有说不完的话。“大概是2014年,当时我接触到一个非常新兴的东西,就是国外的宠物,非常大型的甲虫,包括很美丽的螳螂,在国外非常流行。当时我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接触到这些昆虫之后,我自己特别喜欢,就快递买了各种昆虫,家里
当时养了有几千只昆虫,客厅过道都是货架,货架上面都是虫子,用圈里的话说就是中毒了。”
        围绕着昆虫进行创业,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另类”的事情,而他,从小就喜欢和昆虫打交道。“昆虫是很有意思的,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小时候去青少年宫,跟着老师去学昆虫分类、植物分类,一学就学了八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后来上学、包括最开始工作都是和金融相关,而和昆虫打交道是我内心的一个梦,最后还是回到这条路上,做昆虫相关的事。”
        “兴趣爱好是我最大的支撑,不喜欢就很痛苦。当我在昆虫博物馆的时候,可以每天加班到凌晨,而且不觉得很累,这就是我的兴趣,是我想做的事儿。”马啸堃笑着说。
        “应该是熬夜拍摄国内最早,最完整记录长戟大兜虫化羽的视频。这种昆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完全变态昆虫的一生会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卵,第二个阶段是幼虫,第三个阶段是蛹,第四个阶段才是成虫,每个阶段的形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叫完全变态。我拍摄的就是它从幼虫变成蛹的过程,非常的神奇,幼虫是一个蛴螬形态的虫子,蛹,就跟成虫长得比较像了,我就搭了一个小型的摄影棚,其实想要拍到虫子化蛹的过程也是非常困难
的,当时也是凭着经验感觉到这只虫子可能要化蛹了,就拿出相机,从凌晨两点多拍到凌晨五点多。”他兴致勃勃地回忆起自己与昆虫的故事。
        追梦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马啸堃也遇到过挫折和质疑。“干什么事都会有人不理解或者不赞同,我觉得自己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就好了,而不是有困难我就不去做了。”
        几年前,马啸堃在密云搞了一个饲养基地用来繁殖昆虫。有年冬天,饲养基地停电,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不过马啸堃依然乐观。“挫折也不一定是坏事,通过挫折,我可以吸
取更多的经验,所以我不怕挫折,受点伤或者摔个跟头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大事”。
        “我做这个博物馆的目的,不是单单要给孩子科普,因为很多对昆虫感兴趣的孩子懂得比他们的父母知道的多多了,很大一部上需要通过孩子去向成年人传输这样的知识。”马啸堃认为“成年人可能平时并没有时间去了解这些,可是如果孩子喜欢,就会陪着孩子来到这里,他们会发现,这些东西我都没见过,这些知识我们都不知道,这也是对成年人的一个科普。”
        在北京,马啸堃已经与很多学校合作,把昆虫科普带入校园,让更多的孩子们认识昆虫,了解昆虫。
        “我希望让昆虫成为一个常态在人们身边,像动物园一样,真正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 马啸堃解释说,“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能不知道,现在很多人对昆虫不了解,完全不了解。前阵子我跟中科院的科普团一起去给怀柔一中做宣讲的时候,问了孩子们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基础的常识性问题,孩子们都答不上来。这是很大的缺失,也是一种遗憾。”
马徐骏个人资料
        “我希望来了自然年轮博物馆后,观众能树立对待自然、对待生命的客观态度,平等地去看待生命,不是一看见就踩死,也不是极端的环保主义者。我们应该崇尚一种自然的生活,
你可以去抓昆虫,带回来自己来养,也可以通过采集标本,让更多的人学到知识,保护好大自然。”
        “未来我打算拍关于昆虫方面的纪录片,作为一个外景主持人去向大家介绍野生环境下的昆虫都藏在哪,它们在野外都做些什么,它们的习性、行为。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昆虫。”谈及未来,马啸堃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