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倾听是一种艺术,是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
葛兆光是知名历史学者。他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身体力行,书写了一位文史大家和人生导师的风范。对于社会现实,葛兆光始终秉持着一位人文学者的批评立场,总是强调学术的现实关怀。他的话语犀利,切中肯綮,不乏振聋发聩之效。
历史与现实、学术与社会无法完全切割
有人问葛兆光:“在专业研究与现实关怀之间,到底怎样才是一种理想状态?”葛兆光说:“在中国,历史与现实、学术与社会无法完全切割。其实,我们都想在一个安静的学术环境里,做纯粹的学院式的学问。以前傅斯年认为,做学问应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东西’,把史学看成是史料学,而史料学才可以
成为客观的科学。这当然很理想,因为这样做学问很明确,就像有人说的,破译一个字,就像做一部文化史;考证出一段史事,就好像在门捷列夫元素表上添了一个元素;发掘出一些历史,就像通过望远镜发现一颗星星。但遗憾的是,中国的人
文学术始终没法那么纯粹、冷静而客观,不光是百年来的社会状况,迫使人文学术不能不承担着启蒙的责任,而且现代的人文学术,它的思考方向、问题意识、解读路径,也始终受到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
葛兆光立足现实,思维纵横,语言精妙。他首先表明中国的人文学术与社会现实无法完全切割,接着,他又展开思维,引用傅斯年的话,并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排比句,畅谈设想纯粹的职业和学术带给人的惊喜。但是,他同时也强调中国的人文学术始终没法那么纯粹、冷静而客观,始终受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葛兆光从中国现实出发,思维贯通今古,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
打铁还要身板儿硬
当葛兆光看到大学的人文学
科在渐渐衰落时,他大声疾呼:“有句老话说,‘打铁还要身板儿硬’。所以,首先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学科的状况。如今,不仅我们的学科内容变得如此空洞无力,而且我们在大学的教学也渐次犹如浮云。的插科打诨成为当红的课程,坐在云端不着地的空谈高论成为时尚的风气,以一知充百知的批评
撑起横扫千军的高调,钻头觅缝在鸡蛋里面挑骨头成为表现自己高明的捷径。一些人若干年一贯制地念诵早就落伍的教材,一些人则
干脆满嘴跑火车,根本没有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变成清口或相声。本科、硕士、博士的知识和课程根本没有必要的进阶,好像可以坐电梯,‘上上下下地享受’,而一些本来不需要在大学训练的文人风雅,却成了大学最受欢迎的学习内容。如果大学人文学科开设的就是这样的课程,那么何必专门花4年、7年甚至10年的时间,焚膏继晷地苦苦学习?如果大学人文知识就是这些业余可以模仿习得的东西,那么何必还要这些拥有博士、教授头衔的人在这里坐馆?”
德国作家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葛兆光先从“打铁还要身板儿硬”的老话说起,呼吁人们要学会自我反省。然后,他列举了当前大学人文学科存在的种种情况,语言汪洋恣肆,同时辅以俗语和比喻,既增强了谈话的批判彩,又让语言显得妙趣横生。结尾处两个假设反问句,又带给人无尽的深思。葛兆光批判现实,在犀利的批评中,我们可以一窥其深沉的忧患意识。
要到真正的华山上去比试
葛兆光强调基础的学术训
练,反对剑走偏锋。他说:“尽管业余棋手十分热爱围棋,出手也可能相当凌厉,但终究下不过哪怕是初级的专业棋手,原因就在于专业和业余的思维方式有着根
葛兆光:言辞犀利,振聋发聩
◆蒹葭
5
雄辩是以悦耳的言辞,而不是靠权威来说服人的
本的不同。人文学科似乎门槛很低,爱好者众多,但是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必须走专业的路子。要掌握相关时代的宏观背景,避免只用一些冷僻文献就急于得出结论。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建立在一定的文献发掘
基础上,但这样的发掘必须放在整体背景与文献体系的背景下去理解,如此得出的结论方能经得住检验。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国内的学界有点关门主义,大家关在自己的房子里面自己玩,你算东邪,他是西毒,南帝北丐排得不亦乐乎,可是谁也没到华山去过。你们不能这样,心里要清楚国际学术界的华山在哪里,要到真正的华山上去比试。”
葛兆光信手拈来,巧妙设喻。他先用围棋打比方,把业余棋手和初级专业棋手相对比,指出专业学术训练的必要性。接着,为了纠正学术界封闭的不良习气,他又引用“华山论剑”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巧妙设喻,鼓励做学术的人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交流,
勇攀学术高峰。葛兆光言辞恳切,谈观点,提问题,论措施,体现了他对中国学术界的深度思考以及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现代学院里的学者绝对不能像天生石猴
葛兆光强调日常读书的重要性,他说:“历史学者也应当和人类学家一样,既要阅读历史文献,也要考察遗迹遗物,仿佛古人所说的‘三到’,即眼到、脚到、心到,但阅读文字文献仍然是最基本的工作。所以,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在图书馆或资料室的书架里,翻阅文献,日复一日。我一直强调,现代学院里的学者绝对不能像天生石猴,自己蹦出来就能开天辟地,发明出新学问来,他始终是在他人构成的学术史脉络之中,并且自己也成为学术史的一页。他总是要站在前人或旁人的肩膀上,步步落实,循序渐进。
特别是现在有关中国的学问,不再是‘以中国解释
中国’那么简单,中国学问业已成
为国际学界共同耕耘或彼此竞赛的领域。正如歌德所说,‘只知其一,等于一无所知’,因此,我也常常阅读海外学者的各种论著,并认真地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葛兆光现身说法,强调阅读文字文献的重要性。他用“现代学院里的学者绝对不能像天生石猴”这样诙谐风趣的话,并联系中国学问现实,引用歌德的名言,鼓励中国学者不要闭门造车,要加强阅读和海外交流。葛兆光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挥洒自如,语言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又不失形象诙谐和幽默风趣,带给人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有人评价葛兆光说:“他把研究当成了最大的乐趣,在与古人和哲人的对话中,使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一步步得到了升华。”品味他的书本和观照现实的诸多话语,除了感慨他的智慧和才华外,也不能不令你在其独到的见解中有所感悟。
一名学生执意退学,要去社会“闯荡”,父母再三劝阻无果,于是请老师帮忙劝说。
“你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支持你。”老师来到学生面前,看着他说,“不过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我当然想清楚了。我先从底层做起,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我觉得这样进步会很快。只要我肯努力,一定能取得一番成绩。”学生信誓旦旦地说。
老师摇摇头:“看来你还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你知道‘想清楚’意味着什么吗?”
学生不懂老师在说什么,自己已经把未来的事情都规划好了呀。
老师说:“‘想清楚’不仅包括你对未来的规划,还包括一份责任和担当。也就是说,如果以后出了什么问题,你没有后悔和抱怨的机会,你只能咬牙承担起来,而
葛兆恩微博不是哭着回来再寻求父母的帮助。”
老师的话让学生陷入了沉思,他突然明白,自己之所以底气十足,就是心里仗着有父母这条退路。如果像老师说的那样,如果自己真的想清楚了,决定了,就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后果。那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自己稚嫩的肩膀能够承担起来吗?
最后,学生放弃了退学的打算。赏析:对于头脑发热的人来说,劝阻非但无用,反而会激发出他们更强的逆反心理。老师先表示支持,接着就用“想清楚”这个背后的意味,告诉学生“决定”背后的意味,让他认识到自身能力与承担责任之间的差距,从而自动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可谓一语中的。
想清楚﹄意味着什么
张君
燕妙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