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杂志》的六位封面人物(上)
(2007-10-26 16:57:48)
转载▼
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读书笔记 |
图:《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
就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来说,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或许算得上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本期刊。和后来读者所熟悉的《新青年》封面样式不同,《青年杂志》时代的期刊每期均以名人作为封面的中心。与刊物对自由、人权、民主、科学的追求相吻合,《青年杂志》在封面人物的选择上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取向。
一、卡内基
卡内基(1837-1919)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兼慈善家。他出生在苏格兰,早年贫苦,11岁时迫于生计移民到美国,为了糊口,他曾到纺织厂去打过工,烧过锅炉,在油池里浸过纱
管,还给电报公司当过邮递员,后来靠自身的聪明和努力在新大陆站稳了脚跟,建立了自己的公司。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他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的著名钢铁帝国,成为美国经济的三大巨头之一。
《青年杂志》的第一卷第一号刊登了彭德尊的文章《卡内基传》,文章题名之前有一行小字:“艰苦力行之成功者”。这八个字正是主编陈独秀向读者推荐卡内基的重要原因。陈独秀对于中国国民的积弱现状向来不满,受竞争进化论的影响,他主张中国青年在人生态度上要积极进取,摒弃不切实际的空谈幻想,这也就是他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中鼓吹的“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作为青年人创业榜样的实业家卡内基,正是这样一种奋斗精神的代表。
此外,和许多以聚敛财富为唯一目标的资本家不同,1900年,时年65岁的卡内基以五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钢铁公司卖出,之后,他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上。卡内基被人们称为美国现代基金会的先驱,到1919年去世为止,他向社会捐款的总额达到了3.3亿美元。这种为社会谋福利的公共精神,也使他获得了中国五四知识分子的赞美。
二、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1851)、《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等。《青年杂志》从创刊号即开始连载他的中篇小说《春潮》,共用四期连载完毕。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青年杂志》的一项主要内容,除了小说之外,杂志还在每期刊登一篇英文诗歌的译文(附原文)。小说讲述了俄罗斯青年萨稜和少女仙玛从邂逅、相识到相恋最终却不得不分离的爱情故事,取材于作家本人真实的情感经历。1840 年5月,屠格涅夫游历了意大利和瑞士,之后途经法兰克福,偶遇一位年轻姑娘向他呼救,请他帮助抢救她生病昏迷的弟弟。姑娘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地打动了作家,只是由于时间所限,两人之间刚刚萌发爱情便被迫分离。《春潮》的译者陈嘏,原名陈遐年,是陈独秀长兄陈孟年之子。小说用浅近文言译成,文笔优美,尤其在写景抒情方面,丝毫不失屠氏特。从第四号起,《青年杂志》还继续连载了他翻译的屠氏另一篇小说《初恋》。
陈嘏在译者前言中说,屠格涅夫的伟大之处,是因为他的作品“咀嚼近代矛盾之文明,而扬其反抗之声者也”。但《青年杂志》之所以看重屠氏的《春潮》,却不在于什么具体的政治意义,
而是因为这篇小说“崇尚人格,描写纯爱,意精词赡,两臻其极”。把是否反映了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个人之外的道德理想看作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之一,反映的正是典型的五四人学时代主题。
三、王尔德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出生于都柏林,19世纪末著名诗人、剧作家,英国唯美主义文学运动的创始人。《青年杂志》从第一卷第二号开始连载他的剧本《意中人》(An Ideal Husband)。杂志称其为“爱情喜剧”,认为该剧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理想,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曲中之意,乃指陈吾人对于他人德行的缺点,谓吾人须存仁爱宽恕之心,不可只知憎恶他人之过;尤当因人过失而生怜爱心,谋扶掖之。”然而,在对王尔德文学风格的介绍上,新生的《青年杂志》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错误。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开篇批评陈独秀“在提倡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的当儿,竟把王尔德拉了进去奉为经典,岂不滑稽?”的确,在《意中人》的开头,编者称王尔德
是“晚近欧洲著名之自然派文学大家”。而《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三号刊登的《欧洲文艺史谭》中,陈独秀曾介绍过19世纪末兴起的自然主义文学,认为“此派文艺家所信之真理。凡属自然现象,莫不有艺术之价值,梦想理想之人生,不若取夫世事人情,诚实描写之有以发挥真美也。”在这篇文章里,他还把王尔德和易卜生、屠格涅夫、梅特尔林克并称为“近代四大代表作家”。或许是出于对“世事人情”的出描摹,陈独秀将王尔德画入了所谓的“自然派”(实际是现实主义),但不管是对自然主义的分析,还是对王尔德的评价,与文学史的已有定论都显然相去甚远。
考虑到陈独秀本非出身文学专业,承担的编辑工作又是如此繁重,这样的无心之失亦可理解。更值得一提的倒是《意中人》一文是译者薛琪瑛女士。她是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的女性作家(翻译家)。陈独秀给了她极高的评价,称她是“吾国文艺复兴之嚆矢,女流作者之先河”。薛琪瑛是江苏无锡人,出身书香门第。她的祖父是清末改良派思想家薛福成,外祖父是桐城派大师吴汝纶。薛吴二人都曾是曾国藩的著名弟子。薛琪瑛毕业于苏州景海女学英文高等学科,兼通拉丁语,后来嫁入湖南沅陵朱家,成为诗人朱湘的二嫂。朱湘幼年即父母双亡,薛琪瑛给了他母亲一般的关爱与照顾,在他一生中给予多番资助。朱湘在他的译作《英国近代小说集》出版时,特地在该书的扉页上写有这样的题辞:“此书呈我的嫂嫂薛琪
瑛女士奖助我读英文的人。”
四、托尔斯泰
在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之时,托尔斯泰的文名已经蜚声世界。对于正处在诞生前夜的中国新文学来说,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所能提供的,是一种宽广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和带有宗教悲悯彩的道德理想,即陈独秀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中所说的“尊人道,恶强权,批评近世文明,其宗教道德之高尚,风动全球”。而这正是20世纪初的中国现实环境极其需要的。从国际背景来看,当时正值一战期间,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和宗教情怀对于欧洲军国主义来说,是一股重要的反对力量。汝非在发表于《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的《托尔斯泰之逃亡》中说:“时人有云。使托氏学派再假以时日。流传播布。薰陶人心。今日欧陆之大战争。可以不作。”而就国内环境来说,在旧的社会秩序被破坏之后,政治道德权威出现真空,加上对辛亥革命之后社会现状的失望,民国初年的社会道德出现了大范围的滑坡。社会需要一位伟大的人物作为国民道德楷模的典范,而在破旧立新的时代环境中,传统的孔孟仁学显然已不能担此重任,于是五四知识分子一方面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边缘人物,如墨子等,同时目光向外,积极引进国外文化成果,以求在开放的视野中建设新的中国现代文化。
爱戴图片在《托尔斯泰之逃亡》中,作者为托氏的离家出走赋予了一种悲壮的彩,认为他出走的原因是由于“所处四周之丰亨境遇实与彼纯洁道义心有大相反对者。阅时愈久直觉身之所处者与其心之所怀抱者两不能相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是托尔斯泰人生悲剧的源头,事实上也是五四启蒙先驱者们面临的共同命运。
五、富兰克林(旧译佛兰克林)
1916年1月出版的第一卷第五号《青年杂志》从内容上看颇为热闹,既有对法国将军霞飞的介绍,也有中国武术大师霍元甲的小传,而在“英汉对译”一栏中刊登的,则是美利坚合众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的节选。
翻译家刘叔雅在译者前言中给予了富兰克林极高的评价,说他“为十八世纪第一伟人。于文学科学政治皆冠绝一世。其自强不息勇猛精进之气。尤足为青年之典型。”或许是为了符合青年读者的阅读趣味,刘叔雅节译的是富兰克林早年自学成才的奋斗历程。富兰克林出生于波士顿。家里共十个孩子,他排行第八。父亲乔赛亚·富兰克林是英国移民。年少的富兰克林喜爱
读书,但是窘迫的家境使他无法接受足够的教育。十二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造蜡烛,然后又跟随哥哥詹姆斯学习印刷。在排版校对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许多新书和新作家,学会了阅读和写作,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乔治·华盛顿评价富兰克林说:“因为善行而受景仰,因为才华而获崇拜,因为爱国而受尊敬,因为仁慈而得到爱戴,这一切将唤起人们对你的亲切爱戴。你可以得到最大的欣慰,就是知道自己没有虚度一生。”杜尔格对他的评价则是:“他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民主与科学,这是富兰克林一生取得的两件伟大成绩,也正是五四知识分子积极呼唤的时代主题。
六、谭根
这是《青年杂志》六位封面人物中唯一的一位华人。对于今天的许多读者来说,这个名字已经相当陌生了,但在20世纪初,他却曾经是国人的骄傲——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中国设计制造水上飞机的第一人。
谭根生于1890年,原籍广东开平,长于美国旧金山。自幼喜爱机械工程,此时正值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谭根对这种新型飞行器很感兴趣,于是自己开始了相关方向的研究,后来,他结识了中国另一位航空先驱人物冯如,开始接触飞机技术。一年以后,谭根经人介绍,担任了一名美国飞行的助理司机,不久又进入美国希敦飞机实践学校学习,深入研究航空理论与飞机构造技术。他开始自己设计制造水上飞机。1910年,谭根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万国飞机比赛大会,一举夺冠,成为华人世界的骄傲。美国陆军曾聘请他负责空投的训练,任命他担任加州飞机队后备军司令。1915年,谭根应邀回国并在香港、广州进行飞行表演。同年 7月筹建广东航空学校,培养飞行人才。1916年任广东护国军讨袁航空队队长,并参加了讨伐军阀龙济光的战役。晚年谭根回到美国,转行从商,直到60年代在美国去世。
谭根的水上飞机曾经在广州和香港作飞行表演。在香港表演时他带了一位女乘客飞上天,这位女士也非常幸运地成了中国第一位乘坐飞机升空的女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