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历史引领后世——柯尔特M1900系列半自动手
作者:郭亚楠
来源:《轻兵器》 2011年第5期
    勃朗宁设计的第一款半自动手勃朗宁是一位天才轻武器设计大师,其轻武器设计起步于步、机等较长的械,后来开始涉足手领域。也许他当时未曾想到,他在手方面的许多设计至今仍在现代手上沿用。
    1895年,勃朗宁开始与柯尔特公司合作生产他研发的新型机,并同时研发自动装填手。其第一个方案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不过这个方案很快被他放弃;第二个方案采用自由机式自动原理,此方案被推荐给了柯尔特公司,柯尔特公司的管理层对其非常满意。随后勃朗宁与柯尔特公司的费雷德·摩尔——柯尔特M1900系列半自动手  它诞生于100多年前,是勃朗宁设计的第一款半自动手;它的设计结构至今仍被现代手沿用,堪称现代半自动手的鼻祖; 它的后续改进型M1911手装备美军70年之久,至今无出其右者。它就是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开始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一起改进,最终于1898年初研发出一款半自动手——根据正式生产年份而称为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
    现代半自动手的鼻祖
    在此要说明的是,勃朗宁设计的、被称为“M1900”的手有两支,一支是本文的主角,即面向美国市场的柯尔特M1900;另一支则是勃朗宁授权比利时FN公司在欧洲销售的FN M1900,也就是我国战争年代所称的“牌撸子”。虽然这两支同由勃朗宁设计,也几乎同时生产出来,但其差别非常大。FN M1900发射勃朗宁面向欧洲市场设计的、威力较小的7.65×17mmSR弹,其采用自由机式自动方式;而柯尔特M1900发射威力较大的0.38英寸手弹,其采用管短后坐自动方式。从结构上看,FN M1900稍复杂,与当时的老式手相似,由套筒、机、套筒座、管等零部件组成,而柯尔特M1900结构简单,其将套筒、机结合为一体,这种结构一直为现代手所用。另外其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管偏移式闭锁机构仍被目前许许多多的手所采用,故柯尔特M1900手可以说是现代半自动手的开山鼻祖。
    工作原理
    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的手,其完成自动循环的能量来源于火药燃气。射击后,火药燃气一方面推弹头向前,一方面通过弹底推套筒及管一同后坐。而管口部与尾部通过两个铰链与套筒座相连,管后坐时,铰链向后摆动,并带动管尾端向下摆动。当管后坐约51mm时,管后部上方的闭锁凸笋自套筒内部的闭锁槽中脱出,管与套筒开锁。开锁后,管因铰链的连接而停止后坐,套筒则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后坐,并完成抽壳、抛壳、压倒击锤的一系列动作。
    套筒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作用下向前复进,推弹入膛,并推管向前,管尾端在铰链作用下上抬。当管套筒复进到位后,管后上方的闭锁凸笋卡入套筒闭锁槽中而闭锁,此时扣动扳机即可击发弹。
    套筒与套筒座
    除开创了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的工作原理外,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还开始使用“套筒”与“套筒座”这两个词。在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之前的手上并没有“套筒”一词。在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的相关专利中将其称为“a sliding cover”(译为:滑动的盖),慢慢地这个零件名称演变成了“Slide”,意为“套筒”。
    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套筒前方顶部设有一个半圆形准星,后部则设有一个U形缺口式照门。套筒两侧均刻有铭文,表示“勃朗宁”的专利与柯尔特公司的产品。套筒后部两侧带有防滑纹,后来改为前方带有防滑纹。套筒后部的击锤为马鞍形,后来改为圆弧形。
    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的套筒座前方带有一根复进簧导杆,复进簧套在导杆上——这一经典设计就是从该开始的。扳机护圈上部两侧均刻有号。早期握把采用木质材料,没有任何防滑纹设计。随后经过美国军方建议,木质握把上加刻有防滑纹,后期则改用橡胶握把,并且制有菱形防滑纹与柯尔特公司的小马图案商标。
    独特的照门保险
    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设有两种保险机构:一种是柯尔特转轮手上所采用的击锤保险,可防止跌落时的意外击发事故;另一种是照门保险——这是勃朗宁本人的独创,可上下滑动的照门后下方有一个凸笋,将照门扳至下方位置时,凸笋挡住击针尾部,使击锤无法击打击针从而起到保险作用,此时照门也无法瞄准。只有把照门向上扳到位,使凸笋让开击针尾部,此时击锤可以随时击打击针。虽然这个照门保险独具特,但并没有受到美国军方欢迎,在后来的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上就被取消了。
    历经多次苛刻测试终诞生1898年11月9日,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样品刚刚出炉,便被柯尔特公司送到了美国军方那里。军方在两天后即11月11日就对该进行了测试。这次测试十分严格,当连续发射了217发弹后,扳机出现问题,柯尔特公司的工作人员立刻更换一个扳机继续测试。这支手在连续发射了293发弹后,又被要求再发射500发弹,在这期间无任何故障发生。
    接下来便是极端测试方式。使用氯化铵使这支手快速生锈,然后用刀把身上生锈的部分刮掉,从弹膛直接装入一发弹进行发射,成功发射后,套筒因为生锈严重出现“复进不到位”问题。于是军方认为这款手没能发展到替代现有转轮手的高度,不过有发展潜力。
    1899年9月,美国军方要求柯尔特公司再次提交一支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进行测试。首先使用该发射了900发弹,中间虽出现了两次故障,但均是因为弹哑火造成的。该共发射了5 800发弹,
虽然在测试中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的铰链损毁,但该手还是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结构简单、动作顺畅、具有高射速和高精度(相对其他候选手)。当时,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面对的对手是毛瑟C96手和帕克手。最终军方建议,继续对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进行深入测试。
    1900年5月10日,美国陆军决定订购100支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下发给部队使用——该由此便以正式批量生产的年份而命名。很快,美国海军也采购了250支该,柯尔特公司于10月29日把250支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交付海军。后来陆军又订购了200支,柯尔特公司于1901年2月4日交付。这批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被送到菲律宾、古巴、波多黎各的美军基地进行测试。很快,测试人员的反馈意见就提交了回来,很多人表示该有下列问题:身太重、握把有点短、照门保险无法单手操作、野外分解维护很难、需要安装绳、套筒防滑纹位置需要从后面改到前面以及击锤形状不好操作等等。
    继任者:
    柯尔特M1902军用型手经过不到一年的测试,美国军方又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勃朗宁针对这些建议加上自己的想法继续对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进行改进,1901年12月16日,他推出了改进版本——根据其正式生产年份而称为柯尔特M1902军用型手。这款手与M1900半自动手有许多不同之处:增加了当时史无前例的空仓挂机装置;加长并改进了握把,增加了保险带环,增大了容弹量;改进了分解方法,无需工具就能进行野外分解;改进了复进簧帽的设计,由凸形改为凹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型柯尔特M1902军用版手的套筒防滑纹位于前方,击锤为圆弧形,这两处设计恰与后期型柯尔特M1900手相同,而M1902后期型的这两处设计则改回了M1900手的前期型设计。
    随后,柯尔特M1902军用型手被送到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进行测试。在测试中该总共发射了6 000发弹,测试结果十分成功。1902年1月11日,美国陆军决定订购200支,柯尔特公司在1902年7月15日交付了100支,在7月25日交付了另外100支。陆军在用了一年之后得出结论:柯尔特M1902军用型手拥有高射速、高精度、高弹容量等优点。但当年军中的保守人士则认为该太重、不安全、无法单手操作击锤。最终因为军方对0.38英寸口径弹药没有信心,柯尔特M1902军用型手并未正式装备美军。虽然柯尔特1902军用型手没能装备美军,但英国和智利对其十分感兴趣。尤其是智利海军购买了大量柯尔特M1902军用型手,成为真正装备这款手的军队。
    民用型号的延展
    1900年3月中旬,M1900手尚在接受军方苛刻测试时,柯尔特公司还在纽约市举办了一场“表演秀”,宣传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从此柯尔特公司把该推向了民用市场,不过,该的销量不是很好。后来,柯尔特公司借助M1902军用型手,推出了M1902运动型手。但这款M1902运动型手与军用型并不一样,应该说仍是一款改良版本的M1900手,没有空仓挂机,也没有加长握把,就连号
也是延续M1900手最后一支手的号,M1900手从1号到4274号,而柯尔特1902运动型手第一支号是“4275”。这款民用型手的销量很一般,到1907年就停止了生产。
    虽然柯尔特M1902运动型手并不成功,但也没有阻挡住柯尔特公司对这个系列手的继续研发。1903年,该公司决定推出一款“紧凑型”手,即柯尔特M1903外露击锤式手(当年柯尔特公司还推出一款柯尔特M1903内置击锤式军用版手,也就是我国俗称的“马牌撸子”)。这款M1903外露击锤式手的结构与柯尔特M1902运动型手相同,只是全长缩短了,于1903年9月上市,而这次市场反应十分不错。该直到1927年停产,总共销售了3万多支。除了民用市场,美国一些执法部门也少量采购了该,并且菲律宾、智利、尼加拉瓜等国也有购买。
凯特-摩丝    开创现代手的先河
    柯尔特M1900手系列开创了现代半自动手的先河,虽然最终没能流行起来,但勃朗宁对其的改进并没有结束,随后推出0.45英寸ACP口径的M1905半自动手,特别是M1911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手。
    编辑/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