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原文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御此老觳觫。
竹石古诗翻译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翻译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
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赏析
《题竹石牧牛》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四句写画面,分述石、竹、牧童与牛。后四句是写意,主体是牛,眼光落在牛好磨角、争斗的特点,再关合画面的竹石,于是使静的画面变得活泼生动,同时表白了自己爱竹爱石的心情,而
爱竹石,正是当时文人对自己超尘脱俗的情操的寄托。
前面八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
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
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
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
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
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
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
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
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
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
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
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
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
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
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
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
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
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
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
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
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
黄庭坚的诗词全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