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与网络间切换的青春赵薇生日
摘 中通快递价格要:进入新世纪以来,“80后”的写作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热浪,“80后”将网络作为“话语生产”的空间,并以此功能的发挥建立他们的文化权利。同时,青年在网络上创造的符号也让自身异化。或许这个独特的体的出现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次重新出发。
关键词:80后 爱是什么?网络写作 符号异化 文学可能
“80我的读书故事400字后”一词,最早出现在一些网络诗歌论坛上,邓家佳王传君2001年才有人提出“80后作家”的概念。2002年9月,在“漆”、“”、“春树下”等网络论坛,一批80年代出生的诗人首先自我命名为“80后”。其实,关于80后由谁最先命名也许很难准确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2004年2程 愫月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把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作为封面人物,并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称为“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这一事件,是“80后”这一概念最终得到普遍公认和传播的重要推动力。众所周知,进入新世纪以来,“80后”的写作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热浪,青春视角下的当下文本,实在要比许多技巧圆熟的作品多了很多现代人的灵魂和生气。也许80后,乃至90后的精神状态是可以用来描述中国人的状态的极好途径。
当下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阶段,中国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生存在不经意的时空转换中,已经真正踏入标榜物质主义的现代社会,成长中已经没有了外在的“大历史”的强烈的冲击。不再将“青春”的叙述和诸如“革命”、“理想”、“诗”、“热血”以及“爱情”等等“现代性符码”联系在一起。“大叙事”的历史的扣连被“小叙事”的命运的波澜所取代,一种中国的历史境遇,被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的命运的感受所替代。而苦难、贫穷和饥饿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成为妈妈讲的“过去的故事”(尽管苦难的世界、恐怖、暗杀、乃至频频发生的矿难仍然出现在电视新闻中,但是对于他们甚至于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新闻而已)。
他们的记忆和思想越来越当下化,越来越留下一种即时反应的彩。他们注重感性的生活和消费,却并不注意一种极为克己的生活。他们对于享受生命的追求远远比积累财富更为重要。在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的21世纪,日常生活往往没有那种剧烈的变革时代或者计划经济下以生产为中心的文化的那种戏剧性。于是80后的文化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寻一种超越“平庸性”的空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