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1.简洁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处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解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
春天的喜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纳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获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宠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到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到处闻啼鸟”来表现布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风把回忆摇落一地红是什么歌正是这得意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模糊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究竟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
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早晨清洗得更加明媚,并不行恨。但是它究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消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说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呈现在你的眼
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曲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模糊胧不知不觉。在这暖和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到处”是指四周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予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动、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2.简洁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听筝
李端〔唐代〕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美丽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制的筝枕前。
想尽了方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有意一再拨错琴弦。
解释
鸣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致。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雪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拂弦:拨动琴弦。
赏析
这首小诗轻捷潇洒,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亮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筝是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
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ji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此诗是速写,固然必需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局部。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殊是那绚丽华美,闪耀着点点金光斑的弦柱。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雪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比照,颜明媚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剧烈的印象。绘画究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或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最终留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好像应当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留意,有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明显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间或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由于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好像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