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沛东:相亲角的传统与现代
作者:***
来源:《同舟共进》2018年第12期
“代理相亲”的知青一代父母
《同舟共进》:您曾很形象地把相亲角里的“白发相亲”现象概括为“毛的孩子替邓的一代相亲”,在您看来,这两代人有怎样的特点?面对子女们“大龄未婚”,除了相亲角这一模式,“毛的孩子”们通常会用什么方式解决子女的终身大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模式?
孙沛东:我想说一下,“白发相亲”是中国和一些华人社会的特例,但相亲并不是。西方社会也有相亲,东亚的韩国和日本都有“相亲文化”。什么是“白发相亲”?它是一种非制度、非正规的婚姻代理方式,父母代替子女在相亲角寻结婚对象,这种方式背后是代际冲突,也是两代中国人不同生活背景的缩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这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西方社会往往以个体为中
心,家庭地位和功能相对次要。而中国传统社会往往以家庭为中心,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或细胞。这种文化并没有随着革命的时代而中断或断裂,相反,即使在今天,在经济市场化了的中国社会也能随处看到。因此,“用家长的视野来确定孩子未来婚姻的走向”是中国式婚姻的一大特。
在我的调研中,发现热衷于相亲角相亲的基本是50后的“知青一代”父母,他们是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七成人曾上山下乡,而且一半以上人的配偶也是知青。所以简单地说,他们属于“毛的孩子”。而他们的子女——也就是被征婚者,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纸尿裤”一代,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的实用主义比父辈强烈,同时对感情、婚姻和家庭生活有异于父辈的理解。这些父母可能去了相亲角几年都不到合适的對象,原因之一可能是没有准确理解儿女到底想什么人。
“毛的孩子”们走过特殊的人生道路,从下放到下岗,接受了不完整的教育,曾经历困窘。正因为这些经历,所以他们更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再“走弯路”。因为怕,他们要求对方学历良好、工作稳定、薪酬优厚、婚房齐备。但对年轻人而言,婚姻不仅仅是“条件对”,甚至也不仅是“有感觉”“谈得拢”,更强调所谓“看对眼”或“眼缘”,颇具个人主观感受性,这可能是父母无法把握的。
我在调研中,曾经有位父母这样问我:“你说,现在妇联、共青团、工会怎么也不管管?以前还能为单位的男女青年组织一些活动,现在怎么没人管这事了呢?”这是相亲角父母们的普遍看法。知青一代回城后的择偶问题,国家和各级党团组织投入了很大精力,尽量做好“红娘”,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组织诸如“工青妇”齐上阵牵线搭桥,帮助解决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那个时候,大中城市总工会定期举办交谊舞会,隔段时间还有男女青年联谊会。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父母对此一点都不陌生。在面对子女“大龄未婚”的时候,他们自然就把目光投射到了“政府”“组织”“单位”,寄望于官方机构。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回不去了的。在择偶问题上,市场化运作方式和市场化价值观已处于主导地位。
《同舟共进》:如果我们再把时间拉长点,从1949年到今天,近70年来,中国人的择偶观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伴随着的历史现象又是什么?
孙沛东:以点带面,我以上海为例。1949年后的很长时期内,政治因素极大地影响上海城市青年的婚恋观念,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政治面貌甚至社会关系被认为是青年择偶时必须考虑的条件。上世纪50年代初,军人和南下干部深受上海女青年青睐,政治地位大大提高的工人由于“根红苗正”的出身也很容易对象,而自卑感强烈的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子女则
比较困难。60年代,尤其是“”期间,家庭出身好(如三代贫农、工人)的人成为最理想的结婚对象。干部、知识分子和资本家家庭出身的青年如果能与“红五类”的后代结婚,就被视为“高攀”。阶级成分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择偶标准。70年代,上海女人的理想择偶标准是“五大员”:身份是党员,身体像运动员,卖相像演员,工资像海员,头子像驾驶员。改革开放以后,择偶标准的主导因素逐渐被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个人品质所代替。70年代末曾经出现过“海陆空热”:“海”即有海外关系者;“陆”(落)指落实政策,补发巨款者;“空”即家有富余、有空房屋者。随着高考的恢复,80年代初,社会上的择偶观念出现了“文凭热”。与此同时,上海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涉外婚姻”逐渐成为时尚。进入80年代中后期,上海青年择偶中出现了拜金主义倾向。90年代,“傍大款”现象日益普遍,同时,早恋、婚外恋、未婚同居、试婚、不婚、同性恋等现象增多。进入21世纪后,市场资本和消费文化成为影响上海青年择偶和婚恋的新变量,个人的形象资本、家庭的经济资本和社会地位在婚姻市场上的地位更加显著。
从这个进程中不难发现,青年人的择偶观跟我们国家现代化、市场化进程基本是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浪潮席卷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与强度,渗透到每个个体和家庭中。过往许多禁忌事物走向日常生活,民众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
松和自由,尤其在婚姻、家庭和性等领域。
“门当户对”再回潮实属必然
潘玮柏相亲节目 《同舟共进》:您在研究相亲角之后,指出了“同质婚的回潮”这一现象,这恰恰揭示了对于古老的“门当户对”观念的追捧,为什么“门当户对”会再次受到认可?
孙沛东:这与社会变迁趋势有关:一是转型期社会结构开放度降低、阶层固化;二是家庭越来越成为抵御个人风险、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我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父辈择偶重物质条件,坚持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而白领青年择偶重感觉,强调精神交流。这种判断缺乏实证支持。事实上,在相亲角的择偶过程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父母都强调门户观念,而许多子女对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同样非常注重。
“同质婚的回潮”跟我们社会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变”是理解社会的一个关键词。我们进入了一个“提速”时代,婚姻是建立在柴米油盐之上,当物质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时,人们的务实有时也是出于无奈。
在社会保障仍未完善、社会各体尚未实现同步富裕的现状之下,年轻人的生活并不容易。就拿当下上海的房价来说,如果不是“富二代”,普通白领单凭自己的工资积蓄,基本上无法购买婚房,一般城市家庭必须拿出两代人的积蓄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待婚子女与其父母的关系明显被加强了,家庭对个人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几项重大问题的市场化,客观上强化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联系。他们休戚与共,以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由此,在婚姻市场上,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阶层内择偶”趋势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父母这代来说,正如前面所言“白发相亲”中的父母多是知青一代,他们曾经因“天不怕,地不怕”而著称。事实上,他们这一代人的怕非常多,经历了多次运动之后,这个体对生活持有一种忧患意识,并且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下一代。他们深知被耽误的后果,所以他们试图力保自己的子女千万不能被耽误。历史的经历时刻警醒他们生存的不易,使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际遇,体现在子女择偶上,就是寻求“上迁婚”和“同质婚”,复制自身的社会地位,实现地位的代际传承。因此在相亲角你能看到,“门当户对”并非只是父母一代的一厢情愿,许多子女也是认同的。
相亲角的择偶标准
《同舟共进》:您还发现热衷于相亲角择偶的大多是城市的中产阶层,为什么他们会成为相亲角的主流?他们择偶的诉求是什么?
孙沛东:从相亲角的情况看,没有非富即贵者的子女,也没有大权在握者的后代。大致是两类人:一种是比较富裕的城市中产阶层,另一种就是普通市民。因为上层阶层不会采用相亲角这种组织形式,而下层阶层子女根本入不了相亲角父母的视野。
我的一个受访对象说得很直接:“女的自己掙5000块的,想10000块的;自己挣10000块的想20000块的;明明自己家里有房子,还要三房两厅的,还必须是市中心的。为什么?将来离婚,各走各的,不揩油,也不被人家揩油。所以,这里有个不成文的‘门槛’,男方必须要有市中心两室一厅;不能和父母住;产证上必须是男方的;工资要8000块以上,这样你可以到人民公园来女朋友了。没有这个尺寸,我不是说绝对,基本上没有人理睬你,没房没车没钱没权的小青年,你要怎么讨老婆?朋友要讲条件的。什么你爱我、我爱你,没有的。爱情只在书上。”
这种不加掩饰的直白,提醒了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客观衡量自身的条件,不能有半点幻想。落难公主与拯救型王子的剧情,只能存在于电视剧营造的梦幻中。
《同舟共进》:网上流传着从户籍、收入、房产到学历的相亲鄙视链,有房有车的男士,即便年纪偏大,也不乏女性追求者,而那些有车没房的男生往往无人问津。女生则正相反,那些长得漂亮的女生更容易获得关注,而事业有成、学历又高的女强人却鲜有人联系,而属羊的女性更容易遭受到歧视。是否真的存在这一现象?背后是什么原因?
孙沛东:的确如此。我把相亲角的择偶标准总结为六项:年龄、形象、职业、婚史、性格、属相。相亲角的婚姻市场有“黑六类”:年龄大、形象不佳、职业歧视、有婚史、性格问题和属相“污名化”。在相亲角,情感被市场化和商业化所渗透,人的价值被分割成若干等级。2015年,我5岁的女儿以“研究助理”的身份跟我去过几次相亲角之后,告诉我相亲角是个“卖对象的大广场”。的确,相亲角是一个婚姻市场,融合着各种欲望,讲求实力,市场的力量作用在其间,其鲜明特征是市场化的自由交易。
在相亲角,有的父母炙手可热,有的父母无人问津,为什么这样?说到底,实力才是硬道理,包括子女与父母的实力。房子、工资、职业、户口、年龄、形象、婚史、性格和属相等择偶标准非常具体,完全市场化。父母工作单位的性质、职位、工资福利、退休后的工资福利以及有无新的收入来源、健康状况、住房情况、有无其他家庭负累等话题,是很多父母在交换完子女的基本信息之后,必须重点交流的内容。
这些规则的形成,一方面与传统的择偶偏好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长期博弈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较之以前大大提高,但是“郎才女貌”“男强女弱”等传统观念和婚姻匹配模式依然流行。时至今日,生肖禁忌仍旧左右着一些父母们的择偶行动。有些父母女士原先并不懂属相方面的讲究,正是在与相亲角其他家长的交流中,他们也开始对属相也提出了要求。
择偶:被深度“套牢”的两代人
《同舟共进》:令人不解的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不乏留学经验,甚至经济也比较独立的年轻人,为什么成为相亲角中的“老大难”?为什么他们会默许了相亲的做法,并且认可相亲中的鄙视链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