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郭德纲相声语言的幽默性
作者:***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10期
摘 要:幽默,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手段,而相声又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幽默手段使人享受笑的表演艺术形式。相声演员郭德纲将多元的幽默形式注入到相声作品中,掀起了相声界的又一次新高潮,给濒临危机的相声界注入了新的活力。郭德纲的相声作品运用了大量语言手段,使机智、敏捷的“郭氏幽默”呈现于众。
关键词:幽默 语言手段 语音 词汇 修辞格
2005年末,郭德纲凭借着对传统相声的继承和发展,开始进入百姓视野。网络上、报纸上无处不流传着他的故事和相声段子。他为原本开始走向衰落的相声界注入了一丝新活力,掀起了新相声的高潮。郭德纲相声作品中的幽默元素是多元的,由很多部分组成。单凭郭德纲相声语言手段的运用,就足以体现出幽默性。幽默的语言表达手段有很多,本文通过语音、词汇以及修辞格三种语言手段来分析郭德纲相声语言的幽默性。
一、通过语音体现幽默
李菁 郭德纲 汉字具有独特的音形义,由于其以声调区别意义,因而,同音字或近音字很多。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称之为谐音。
(一)同音或谐音现象制造“包袱儿”
同音或谐音的使用在传统相声中也是广泛存在的,利用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不同的特点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引人发笑。在郭德纲相声作品中,这种利用同音或谐音制造“包袱儿”的手段不胜枚举。如:
《我是音乐家》中的一段:
郭:唉,真是“一失足成千古粪”啊!
于:“千古粪”啊?是“千古恨”!
郭:千古恨,对,我很恨这个粪,我粪恨!
这个段子听起来幽默、新鲜。“愤恨”这个词语大家都听过,但是这种渊源解释却闻所未闻,“千古恨,对,我很恨这个粪,我粪恨!”给人一种绕口令的感觉,在这一句话中,音近的字“恨”“粪”反复出现,同样运用了同音或谐音的方法。郭德纲就是以这种方式来使听众发笑的。
(二)采用方言制造幽默氛围
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方言主要体现在语音上,汉语中不同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致能看懂,如果念起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郭德纲相声作品中对于方言的运用就很多,例如《西征梦》中就出现几处不同的方言:
“河南话”的段子:
郭:“泥咋菜来捏?泥干啥去了,泥个龟孙儿?”
两个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说普通话,期间突然穿插一些方言,或是学得惟妙惟肖,或是对某一方言特点加以夸张,都足以引人发笑。另外,郭德纲生于天津,对天津方言了如指掌,
因此,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穿插着“天津话”,从语音到方言词汇,都有很多天津的影子。
二、通过词汇体现幽默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也是语言的灵魂所在,语言的很多独特的东西都会在词汇中有所体现。就汉语词汇来说,数量很大,而且种类繁多,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在各种场合的应用。但是,要用得“机智”“有水平”,还需要一些语言方面的知识和一定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从郭德纲的相声作品中不难看出,郭德纲在字词的锤炼方面的确下了很大功夫,他通过各种方法将其巧妙地引入作品中。
(一)词汇的“歪组”与“歪解”
词汇的“歪组”现象,与“仿词”类似。“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歪组”是一组现象的简称,包括在原有词汇中换出部分字,用其他字代替;也包括在专有名词前后插入另外的字或词,使其变为其他的非专有名词,这种方式几乎成了郭德纲的“专宠”,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如:
《我是文学家》中:
郭:相声是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抨击丑恶,“藿香正气”。
又如《我要反三俗》中:
郭:提升品位,要高雅,记住了,天网恢恢,肥而不腻。
“弘扬正气”中的“弘扬”两个字被替换成了音近的“藿香”,歪组为“藿香正气”一种胃病的药物名称,落差之大,令人发笑。“天网恢恢,肥而不腻”,利用“肥而不腻”与“疏而不漏”相似的词汇结构,将其替换下来,但是在逻辑上却是行不通的,由此,令听众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但是陌生的背后却隐含着笑料。
所谓词汇的“歪解”,即曲解,“就是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有意地进行歪曲的解释,以满足一定的需要。运用曲解,造成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用以增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或达到辛辣嘲讽的效果。”在汉语中,同音字、同音词太多,给相声提供了一个制造“包袱儿”的契机,而郭德纲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让它为其作品语言服务。
在“歪解”过程中,有的是把一个专有名词拆为两个词,并要求有拆分依据;也有的“歪解”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放入具体语境中仔细斟酌,它的深层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例如《
西征梦》中:
于:那叫“首脑”?
郭:对,都守着这碗豆腐脑啊!
把“首脑”拆成“守着这碗豆腐脑”,首先利用谐音用“守”字替换与其音同的“首”字,再歪解“守脑”,给人一种把一个专有名词给生拉硬拽开了,但是,联系上下文语境,这碗“豆腐脑”就如同各国“首脑”眼中的既得利益,当然都要守着,就自然了。
(二)熟语的化用
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语言成分言简意赅,而且富有极强的表现力,运用到相声中,可以使相声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生动形象。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分来源不同,含义较为复杂,感情彩也较丰富,运用时稍不留神就会用错语境,酿成笑话。郭德纲的相声作品中也适量地引入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不仅恰到好处,而且充满了生活情趣。如:
《我的一辈子》中:
郭:横垄地里拉车——一步一个坎儿,吃糖饼烫后脑勺。
“横垄地里拉车——一步一个坎儿”,这个表达相当精炼,将一种抽象的情感遭遇化作一种现实的难处,形象而又生动。“吃糖饼烫后脑勺”虽是寻常生活场景却又显得不可思议,将习惯陌生化,效果极佳。
三、通过修辞格体现幽默
汉语传统的辞格,在相声语言中得到了广泛且充分的运用,服务于“包袱儿”的制造,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并且对相声语言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诸如夸张、反复、比喻、铺陈、反语等等,在郭德纲的相声作品中比比皆是。在此仅举夸张、反复两例来浅析。
(一)夸张
“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一种辞格。”在具有喜剧风格的相声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紧随传统相声语言风格的郭德纲,对这一点也是长于把握。有种夸张是反生活常态的,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夸张中的“错形容”,使人印象
深刻。如:
《西征梦》中的一段:
郭:烙饼卷着馒头就着饭吃,有二尺长的龙虾吗?
于:对不起,没有二尺长的,只有二尺二的;
郭:什么破饭店啊,连二尺长的龙虾都没有,来盘土豆丝。
这个例子中,郭德纲利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段,把龙虾的长度夸大,将《西征梦》中的主人公那种“明明吃不起龙虾却又装相儿刁难人”的样子呈现于众,增强了讽刺意味。
(二)反复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辞格。”反复的类型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恰当的使用,可以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例如:“(我的相声)大伙是愿意听啊愿意听啊还是愿意听啊?”这属于反复修辞中的连续反复,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愿意听”,很显然,提问方所提供的看法应是不同的几种,但是在郭德纲的这个句子中,提问方提供了反复使用的同一种看法,无论回答方怎么回答都是提问方想要的答案,机智成分自然呈现。
郭德纲相声中语言手段的使用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精妙之处,而幽默元素的运用更是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从而为凸显其“郭氏”幽默的独特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林语堂散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2]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8.
[4]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