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恐怖片创作元素
并谈到,强调生理的情绪理论家,将情绪是为一种脑功能,“脑的情绪中心和眼部(视网膜)、耳部有着直接的神经生物学联系,这使得情绪可以在没有更高级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下被激活。”即一种潜意识的体验。强调研究情绪认知方面的理论家Richard S.Lazarus提出,“一个人对环境变化的评估是以环境对个体的潜在影响而作出的。”而这三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影响着情绪的生成。
1 “环境的刺激”――“恐惧”情绪的基调
恐怖片的在电影作品中的“恐惧”情绪诱发因素,也可概括为为:“生理刺激”如通过一定视觉听觉潜在的环境的暗示,或者通过直观的血腥、暴力场面视觉刺激恐怖感。如影片《荒村客栈》、《枕边有张脸》、《林中小屋》、《切尔诺贝利》、《隔山有眼》等影片中所选择在一些偏远的荒郊古宅或被遗忘的城镇,这些都是远离现代文明、根生着自己特殊地域文化,或是被现代文明所遗弃的地方,洋溢着一种“异化的文明”(生存的本能欲望至上)。在这些环境中冲刺着一种原始的野性与神秘,氛围本身营造出一种直观孤寂、阴森、神秘、恐怖感。但也有将恐怖片的发生环境设置在城市中的,如《公寓》、《红高跟鞋》、《鬼水怪谈》等,将故事安排在喧闹的大都市中,在《生态环境心理研究》一书中谈及了现代城市环境与郊区城镇相比,通常会
包含更多的环境压力特质,都市文明本身也在发生变异(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物化机制),从而产生更多
美国恐怖片推荐的心理问题,更容易落入内心孤寂恐惧的沼泽。这种透过“城市环境压力的象征物(城市角落的贫民窟的破旧公寓、都市繁华地带荒废的建筑、地铁站、夜深人静的办公大楼、博物馆等)”内在的“环境压力”的潜意识引导,为影片奠定了一定的消极负面害怕、焦虑、抑郁情绪的基调。这些压力表现为:
其一,生存保障的环境压力,“贫困、教育程度低并且通常受到社会歧视的人往往住在都市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这些人也可能暴露于拥挤、噪音与犯罪之中。”美国影片《鬼水怪谈》,刚刚离婚的女主人公达莉娅因为经济的原因带着女儿,租住了一间便宜古旧的公寓,搬进去的那一刻开始,怪事接连发生。
其二,“通勤”(上下班行为)的压力,“通勤的压力源,干扰到通勤状况(如塞车)将引发压力反应,如生理反应、心情不好和表现不良。”影片《红高跟鞋》中,一直生活中不顺的女主人公善彩在上下班的地铁站里捡到了一双“粉红高跟鞋”
这是一切恐怖事件的开始。
其三,“少亲社会行为”(人际交往的缺少),“环境负荷理论主张,过度刺激的都市生活致使我们过滤掉比较不重要的外来刺激――例如。需要帮助的陌生人。”,“都市成长的人形成一种都市人格,其特征是少的亲社会行为。”P168影片《公寓》世英独自孤单的住在一幢高层豪华公寓中,面对对面公寓的残疾
女孩柔妍的求助,世英的忽视,而成为了一切的恐惧来源。影片围绕的一切恐惧的来源的探讨,就是对“忽视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及自身的城市“孤寂感”问题的心理的审视。
2 感官生理刺激――原始物欲的反思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被比喻为“专事摧毁性思维”,它宣扬颠覆性、破碎性、多义性、不确定性,否定传统形而上所建立的价值观人性的“善”、通过形而上文化意识的疏导可达到循环往复的“永恒”、“总体”、“统一”、“和”的终极观念。海德格尔对这一以技术性为标志的时代,称为“技术的白昼”。“在他看来,这个白昼是最短的白昼,紧接着是诸神的隐退,幸福尽逝的世界之夜。……在自我扩张之中,人类面临着丧失自我于无限性的生产之中的危险,被物化和转化为一种物化机制。”车玉玲在《总体性与人的存在》评论道“文化坠距(物质文明发展大于与精神文明发展)加大,会导致文明的倾斜,并衍生出畸形的人的存在,即人的片面化的存在。”
恐怖片在某种程度上以一种艺术的形式“纯生理欲望”的
展示,揭示了当代社会人类精神的困惑,和面对当下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文化导向”――在失去了“神性(超我)的沉重束缚、永恒的信仰(善的崇尚)、对总体的渴望(亲社会性),意识形态中被制造出的“机械化、物化”的缺失人性及其“生存空间”等问题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