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艺曲观后感
炎炎夏日,津湾大剧院的小剧场里观众已经坐好等待开场。
剧场后排还空着,前排倒是坐得满满当当。年龄段也比想象的跨度更大,有一两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跟妈妈一起坐在前排;还有中年夫妇,手执纸扇,慢慢扇着,不急不躁;拿着纸扇的还有个戴眼镜的中年大哥,似乎对剧场非常熟稔;也有头发花白的爷爷,看不清传单的字,默默研究如何扫二维码;一个穿着时尚的坐在我桌子右边,低头刷着手机。
剧场工作人员说话轻声轻语,温柔又和气。每进来一个人,都上前把观众引到座位坐好。外面闷热的气息歇够了,剧场也开场了。
听到节目是白派京韵大鼓《黛玉焚稿》,我着实激动了一下,听京韵大鼓不多,曲目熟悉让我舒了一口气。剧场不大的好处是,大鼓的声音更真实。当初看“云起雷鸣”天津场的视频时,大鼓声音若隐若现很不过瘾,北京场时,北展音响虽好,仍有些失真。咚咚作响的大鼓,一击
一敲,像是我心脏的声音。演员年龄不大,嗓音高亢,充满了朝气,与她拘谨严肃的表情形成了有趣的对比。配乐是二胡、三弦和琵琶,二胡和三弦的演奏者都是上了年纪的,弹琵琶的比较年轻。几个乐器合奏起来,加上演员的演唱,我兴奋的心情已经压了下去,开始享受演出。戴眼镜的大哥双手抱在怀中,脚下打着拍子,也是一副悠闲享受的样子。第一个节目持续了十五分钟左右,演员气息稳重,整场唱下来状态非常平稳。一曲结束,又给大家来了《关黄对刀》的一小段,观众连连叫好鼓掌。
第二个节目是铁片大鼓,二胡伴奏和琵琶伴奏退下了场,留下三弦师傅伴奏。铁片大鼓解放前又叫醋熘大鼓,也称乐亭大鼓。廖南老师一身宝蓝旗袍,唱了一段《刘伶醉酒》。演员咬字清晰声调高,肢体动作和表情生动丰富,故事也曲折有趣,台下气氛不再拘谨,还听到了几声轻笑。唱完,演员赠送小段《独占花魁》。主持人介绍演员师承,语言活泼,除去了台上台下的距
演员歌词 接下来的节目演唱的骆派京韵大鼓《俞伯牙摔琴》,二胡、琵琶、三弦伴奏,旋丽敏老师气质出众,站在鼓前赏心悦目。不同于前两个演员嗓音的高亢,旋丽敏声音能听出骆玉笙老师的韵味,婉转圆润,嗓子一开,戴眼镜的大哥微微点了点头,夫妇俩还有轻微的叫好声。
奉送的小段《长征》收获了观众的连连称赞,老师又被请回唱了《四世同堂》中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个曲子是骆玉笙老师所作,广为传唱。对听这首曲子无数遍的我,简直是个惊喜。一曲唱完,台下叫好声不断,我也鼓掌鼓到双手通红。
主持人介绍下一个节目,演员拿着撒拉姬道具上台来,台下观众都从没见过,据说是为了纪念虞姬,所以称为撒拉姬。两个演员,一老一少,一男一女,一师一徒,师傅王寿温拿着快板,徒弟赵玉梅拿着撒拉姬,边伴奏边来了个《太公卖面》。以前只听过太平歌词版本的《太公卖面》,相比之下,词句相差不大。撒拉姬伴奏华丽悦耳,师傅表演活泼有趣,肢体动作丰富,给人视听享受。撒拉姬如今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王寿温老师,所有的道具都是他亲手制作。
主持人魏子萍换上了旗袍,来了一段单弦牌子曲《金山寺》,又称单弦岔曲。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演员舞台上一时扮演拔剑小青,一时扮演凶恶法海,半外行的我也能听得津津有味。观众热情下,演员唱罢,又唱了一曲《风雨归舟》。又听到熟悉的曲子,我心里暖暖的。
最后一个节目,李淑荣老师展示了绝活,嘴上叼着点了火的蜡烛灯,还唱了一段清清楚楚
韵味十足的京韵大鼓《百山图》,不禁让人赞叹演员功底深厚。《百山图》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演员唱完这段,又唱了京韵大鼓《大西厢》的片段和《游武庙》的片段,我跟着大哥喊了好几声好,鼓掌只嫌自己手不够多。
演出结束,我还意犹未尽。观众陆续起身离开,主持人边收拾舞台边问我们是不是本地人,以前有没有听过天津曲艺。我一时不知是该说些感谢的话,还是该说些夸赞的话,只告诉她,我父亲小时候常听,艺人走街串巷时,我父亲总在一旁,可惜并没有进剧场听的机会,我却是长大后才接触到曲艺。我在心里默默地说,我为什么能爱上曲艺,为什么能走进剧场欣赏曲艺,要感
走出剧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无比庆幸自己留在了天津这个曲艺之乡。演员们卖力的表演给了我受尊重的感觉,手里的票上便宜的票价,更让我对演员无比感激。
非遗的传承无比艰难,票价便宜,剧场在曲艺之乡的市中心,演员卖力,观众席依旧没有坐满。主持人说,欢迎你们年轻人常来,曲艺静下来听还是很有魅力的。我也看到年轻人比我想象的要多,说明曲艺还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未来还值得期待。也希望带我接触曲艺的那个天津小伙子,能带更多的人去欣赏曲艺,去感受非遗精粹的魅力,也为非遗的传播尽自己
的一份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