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8期 2019年04月
Vol.10 No.8
April 2019
115电影《摔跤吧!爸爸》的叙事美学分析
李雨杭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 610011)
摘 要:2017年5月在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好评如潮,电影根据珀尕妹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名摔跤手父亲不顾世俗眼光,训练两个女儿成为摔跤冠军的故事。本文将从叙事美学角度对影片《摔跤吧!爸爸》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对国内电影制作人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摔跤吧!爸爸》;叙事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8-0115-02
《摔跤吧!爸爸》并不算大制作,在我国上映以来,却超越同期好莱坞大片和国产电影,收获12.95亿票
房。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摔跤吧!爸爸》依靠的是良好的口碑和自身的高品质,它讲述了在印度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环境下,一个父亲突破世俗眼光,将两个女儿训练成为摔跤手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反观国内,受市场的影响,影片越发商业化和娱乐化,产生了一批内容单薄、俗套的作品。研究《摔跤吧!爸爸》的创作规律、美学特征,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影视创作的质量,创作出票房和口碑双赢的作品。本文将分别从素材选择、开局、激励事件、高潮、结局五个部分入手,对影片进行分析。
一、《摔跤吧!爸爸》素材选择分析
要创作出一部好的电影,素材选择是首要。不同的素材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素材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影片整体叙事中人文精神的表达。
《摔跤吧!爸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阿米尔·汗扮演的马哈维亚原型是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他曾是摔跤运动员,因为种种原因,与金牌失之交臂。他将他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可是妻子连生四女,让他梦想破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自己女儿身上看到了摔跤的天赋,便立志把女儿训练成世界冠军。影片中的大女儿吉塔,是第一位赢得英联邦运动会的印度摔跤选手,也是第一位取得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资格的女性摔跤选手。二女儿巴比塔,在2014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55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两次获得英联邦摔跤锦标赛金牌。
真人真事更具有感染力,也更能反映出现实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中国也有很多真实感人的事,并不缺乏
好故事素材,电影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挖掘这些故事。
此外,《摔跤吧!爸爸》独辟蹊径,聚焦体育题材,运用电影语言传递体育精神,展现体育文化。在影片中,有大量特写镜头对摔跤选手的表情、肌肉进行刻画,还有各种快慢镜头来展现摔跤的运动美和选手的身体美,带给了观众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因为体育无国际,体育电影的选材更利于国际传播,激动人心的体育赛事不仅打动了印度观众,同时也感染了国外观众。可以说,《摔跤吧!爸爸》在素材选择上就成功了一半。
二、《摔跤吧!爸爸》叙事开局分析
电影开局产生的美学效应十分重要,它担负着吸引观众进入故事情节的责任,同时奠定了观众对影片的第一印象。
《摔跤吧!爸爸》采用了第三人称外视角开局,以男主人公侄子的角度来叙述父亲培养两个女儿的故事,不仅让观众跳出父亲或女儿的视角,以更客观的角度审视整个故事,同时也缓和了父亲强迫女儿摔跤所带来的种种矛盾。
此外,“作为故事片的开端,除交代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外,主要是反映矛盾冲突的起点、引起主要矛盾冲突的起因等,以吸引观众快速进入所叙述的情境”。[1]《摔跤吧!爸爸》开局快速交代了时间、
地点、主要人物,毫不拖沓地向观众介绍了父亲和女儿围绕摔跤产生的矛盾,以及父亲的金牌梦和希望改变女儿命运的矛盾起因,成功将观众带入到即将讲述的故事中。
《摔跤吧!爸爸》的特殊视角设置和干脆利落的开局安排都值得国产电影学习和借鉴。
表1 《摔跤吧!爸爸》激励事件分析
激励事件出现时间事件发生前变化事件发生后的变化
两个女儿打架00:12:48父亲放弃金牌梦父亲重燃金牌梦、开始训练女儿父亲减掉女儿长发00:29:52女儿被迫接受父亲训练女儿开始反抗
女儿逃训参加婚礼、新娘评价父亲00:35:21女儿们觉得父亲是暴君女儿们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大女儿进入国家队00:59:24大女儿信服父亲大女儿开始质疑父亲
父亲与大女儿摔跤01:07:46父亲是权威父亲走下神坛在教练指导下大女儿错失金牌01:20:03大女儿不再相信父亲父亲重新指导大女儿训练父亲偷偷指导大女儿训练被发现01:31:14父亲指导大女儿训练父亲失去指导资格
大女儿接连获胜,在发布会上将功劳
归功于父亲
01:54:51教练不满父亲的干预教练嫉妒父亲,并开始暗中使坏父亲被关入仓库,无法指导决赛02:02:49父亲是女儿的支柱父亲缺席、女儿独立女儿使用彩虹摔逆袭金牌02:09:34印度金牌梦即将破灭印度赢得了摔跤金牌
116
影视动漫
三、《摔跤吧!爸爸》激励事件分析罗伯特·麦基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中阐述:每个完整的故事都包括五个部分,其中激励事件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激励事件最主要的美学价值就是“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是整个故事剧情发展的。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出现在《摔跤吧!爸爸》中的激励事件:
用矛盾冲突构建故事,这是激励事件设置的第一个美学原理。从上表可以看出,《摔跤吧!爸爸》中大概每10分钟就会出现一个激励事件,每当故事进入平缓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矛盾来调动观众情绪
、抓住观众眼球。影片激励事件的设置也符合艺术真实原则,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更值得推崇的是,这些矛盾不仅体现在克服摔跤比赛中的困难上,更升华到了女性意识和金牌意识的觉醒层面。
成熟的激励事件的节奏和情节设置,让《摔跤吧!爸爸》剧情一波三折、主题得到升华,这些都是值得国产电影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四、《摔跤吧!爸爸》叙事高潮分析叙事高潮在罗伯特·麦基的理论中,是五部分结构的第四部分。罗伯特认为,高潮必须有意义,要完成从正面到负面,或者从负面到正面,或者有反讽或无反讽
的价值剧变。[2]
此外,从观众审美角度出发,好的高潮设置要在令人满足的同时又让人出乎意料。《摔跤吧!爸爸》在高潮到来前,就对高潮的意义进行了铺垫。在决赛前夕,父亲和女儿谈心,父亲告诉女儿,明天的金牌不仅是她的个人荣耀,还属于“所有被认为不及男孩、只能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在相夫教子中度过一生的女孩”,女儿的对手也“不只是那个澳大利亚人,还有所有看不起女孩的人”。
虽然观众都能猜到女儿会获胜,但是却出现了意外。高潮部分,父亲因为教练的嫉妒被关入仓库,无缘到现场指导女儿比赛,而女儿的比赛又进入决胜环节,在最后22秒的时间内,落后对手4分。女儿在这场父亲
缺席的比赛中真正独立,她以艰难的逆转胜利形成审
美高峰,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好评。
《摔跤吧!爸爸》高潮部分的设置既有艺术价值又有情感价值,这些都是国产电影需要学习的部分。
五、《摔跤吧!爸爸》结局分析
结局作为五部分结构的第五部分,是“高潮之后所残留的任何材料”。结局中对于剧情的最终交代,会确立整部影片的美学机理。
在《摔跤吧!爸爸》结局中,父亲的热泪盈眶将他的爱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亲手为女儿戴上金牌,说出“你是我的骄傲”这句话,表明了女儿作为女性为自己争取到了人生和尊严。
这个结局的设置契合了印度人民迫切想要在体育赛事上重新证明自己的愿望,也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金牌荣耀意识,主题更是升华到女性的解放层面,鼓励了更多女孩追求自己的自由、公平。《摔跤吧!爸爸》的结局将影片从励志、剧情类的类型片拔高到社会意识讨论的高度,给观影者艺术欣赏之外的启迪,这是值得国产电影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六、结语
电影《摔跤吧!爸爸》在国内票房和口碑双收,它不仅是一部倡导女权主义的励志剧,更是一部有着叙事美学、能带给观众审美体验的体育电影。当前,国产电影市场出现“情节低质化、情节虚假化、叙事同质化”的问题,《摔跤吧!爸爸》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参考文献:
[1] 封敏.电影的开头和结尾[J].电影评介,1992(2):37.[2] 罗伯特·麦基(美).故事[M].周铁东,译.北京:中
国电影出版社,2001:222.作者简介:李雨杭(1994—),女,四川宜宾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上接第114页)石的超自然能力,拯救了无力面对现实
的平民百姓,在“梦”中满足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庞大
弱势体寻求庇护的潜在欲望,幻想通过外来的神秘力量达到一切的平衡。
四、尚武思潮与个人英雄主义
尚武思潮是对“当时部分知识分子所疾呼的所谓
罗兰·罗曼式的‘新英雄主义’的一种呼应”,[5]
英国人文主义者卡莱尔曾经提出,“英雄崇拜永远存在,到处存在,它从神圣的顶礼膜拜延及到最低的实际生活领域”,在他看来,“社会是建立在英雄崇拜之上的”。摔跤吧爸爸原型
20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政治势力割据,民族安危受到极大的威胁,这为尚武思潮提供了心理依据,受众需要通过对英雄形象的移情行为完成对自我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英雄”的塑造。
五、审美范式与娱乐消遣
受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习惯的影响,对于叙事性作品自然形成了一种“喜传奇”“大团圆”的审美范式。具体而言就是注重作品情节、人物性格特征、故事结局美满。武侠影片中除奸惩恶、伸张正义的情节就能使符合中国电影受众的审美习惯得到满足。作家矛盾在看过《火烧红莲寺》后有感而发:“火山红莲寺对于小市民层的魔力之大,从头到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在他们,影戏不复是影戏,而是真实!”
马尔维认为,男性的凝视将其幻想投射在被相应
设计的女性身上,因此电影表现的是被男人观看的女人。在《盘丝洞》上映时,《盘丝洞》“因其平日宣传之盛,且有殷明珠裸体表演之传言,故当阴历元旦在中央大戏院开映时,卖座之盛,为从来所未有,一日收入,达二千余金”,“实创中国影片在上海开映之新
纪录”。[6]
电影文化对女性身体的消费,隐秘地满足了普通男性的观影需求,并从客观上促进了电影市场的兴盛。参考文献:
[1] 包天笑.历史影片之讨论[J].明星特刊,1926(6):26.[2] 倪俊.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M].中国友
谊出版公司,2008:33.[3] 乌生.电影院里的形形[N].申报,1932-11-29.[4] 顾倩.民国政府电影管理体制(1927-1937)[M].中
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51.[5] 弘石.第一次浪潮——默片期中国商业电影现象评述
[J].当代电影,1995(2):5-12.[6]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42.作者简介:权倩(1991—),女,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影视批评,言语传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