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ec.2010第24卷第6期Jour na l o f H u bei U ni vers i t y o f E co nom i cs(Phi l osoph y8.Soci al Sc ie nc es)V01.24N o.6
《玻璃动物园》中“父亲"形象的意向性建构
徐敏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摘要:在《玻璃动物园》中,“父亲”这个意向关联物是联结剧情,维系人物意念关系的关键。“隐形人”父亲作为关联物,它是剧中多个主体的意指对象从而使剧本完成了多重主体先验的自我意识对客体对象的意向性建构.
关键词:《玻璃动物园》}意向性;先验;意指对象
1945年《玻璃动物园》在纽约的公演成功.奠定了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年)当代美国杰出剧作家的地位。他的作品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剧中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关注与深思.更在于他在戏剧创作手法和剧中人物安排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摔跤吧爸爸原型在《玻璃动物园》中.汤姆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以一种追忆的叙述方式给观众呈现出了这样一幕剧情:汤
姆为了维持被他父亲所遗弃的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在一家鞋厂仓库工作.母亲则为了能让先天跛足的女儿罗拉获得正常或较好的生活出路.在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送罗拉去商业学校学习。但先天的不足使女儿很难与外界沟通而不得已中途辍学。母亲——唠叨的阿曼达夫人——便敦促儿子汤姆给罗拉物友。于是,汤姆介绍工友吉姆并邀请他来家中做客。结果.原来吉姆就是罗拉中学时暗恋的同学.而且吉姆早已和别人订婚。阿曼达的希望破灭了,汤姆也对现实生活感到深恶痛绝.随后也像父亲一样远走他乡。在这个简单的剧情中.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只有四个人物:阿曼达夫人J L 子汤姆、女儿罗拉和客人吉姆。但是.在阿曼达、汤姆和罗拉这三个主要人物之间.还有一个用主体意识和经验构建起来的.作为联结这三人的感情纽带、不为显现的关联物(corr el a-t i ve)——即作品中第五个人物角——“隐形”的父亲的形象。父亲温菲尔德是《玻璃动物园》一剧中对全剧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但是.他并没有被作者直接搬上前台.他一直作为一个“隐形人”退居在舞台的背景中.不为人直接察觉地将全剧的人物集结.并将剧情浓缩在特定的戏剧时空中。在这里.父亲的形象是作为关联物的他者而存在。温菲尔德的形象作为一种主体的心理意识和先验.存在并显现于阿曼达夫人、罗拉和汤姆的意念之中.成为这些主体形象的客体.即他者;并作为关联物将这三个人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和结合了起来.完成文本中人物和意识的“意向性”建构。
“意向性”是指一种对象的被给予方式.在这种对象的被给予方式中.我们将对象理解为某种自在的、客观的存在之物。这“意向性”分析的概念强调对象的意向性和意识的意向性.即“所渭一切对象都是在意识
中生成的意向对象.而一切意识都必指向意向对象”。概而言之.所谓的“意向性”建构理论就是研究意识如何通过意向作用而构成意向对象并由之产生意义。文学作品是一种“意向性客体”.它存在于具体个人的意向性活动之中。任何一部作品都只能用有限的字句表达呈现在有限时空中的事物的某些方面.并且这些方面的呈现与表达只能是图式化的勾勒。正因为如此。一部作品的意向关联物不过是多重图式化的组合体或纲要略读;它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需要读者的想象来填充或“具体化”。在《玻璃动物园》中.父亲温菲尔德就是这样的未定点或空白。父亲的形象。作为一个意向关联物.在《玻璃动物园》的剧情发展中,以非主体的(客体)属性而存在,是一个拥有多重指向的意向性客体。通过剧本中其他人物多重的指向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父亲”经由读者对剧本情节和剧本人物的感知来确定这些未定点或填补空白而获得自己多重的“形象”。这个“形象”在剧本简单而具有连续性的情节和事件中丰满起来.并有效地显现出来.以它的潜在力量影响和感染着剧中的真实存在和生活着的人;成为维系剧本情节和人物不可或缺的纽带。
在现象学中.作为意向的客体对象.只能在被给予性的方式中显现给我们.但我们通常并不特别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对象的显现上.在被给予的方式中.这种由意念构成的关联物是作为媒介而“起作用”.并通过这个媒介与主体对象而关联。在《玻璃动物园》中.剧本一开始就谈到了那张比真人还大的父亲的照片.田纳西将这幅父亲的画像安排在舞台中央.使它成为整个剧本的一个背景。故事开始时.读者和观众除了知道这个父亲离家出走外.对他几乎一无所知。随着剧情的发展和推移.父亲的形象对
他的家人们以及对读者和观众来说都是作为一种存在而发挥作用。通过母亲阿曼达对过去生活的缅怀和追忆.以及汤姆对现实生活的抱怨和厌恶.还有罗拉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沉浸在玻璃动物园的个人幻想世界中的一系列描写,将一个意念之中的隐形人——父亲及丈夫的形象一步步推向读者.使他成为一种纽带.即作为关联物来联结剧中所有的人物和剧情的发展而存在。父亲温菲尔德作为存在之物而被意识到.而这种意识的存在就是以被给予的方式出现。“意识是所有意向体验的总体.这些体验是由被给予方式的进行具体构成的”。我们在意识中.可以使这些意指对象即我们意念作用的客体变得原本、直观和当下。这种产生于意识的有动机的超越进行之中的建立的“建构”.从而帮助我们分析各种对象领域的建构。作为本质和先验的现象
121
作者简介;徐敏(1975一).女.湖北孝感人,主要研究向:英语语言翻译。
学还原方法.作为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意向性建构”保证着我们走向实事本身(意识)的可能。通过具体分析而对事物进行具体化、特殊化和构造化研究提供并丰富了新的哲学理解和方法。
《玻璃动物园》的剧本构造在现象学中意识的主客体的视角下.“父亲”作为关联物的隐形人.在整出戏剧中是不在场的,他的多重形象分别存在于妻子、儿子和女儿的意识和先验之中。他是这三位主体形象的客体.意念的被接受者和先验的被给予者.他是他们主体意识的镜像和反映。在这个构建体系中.父
亲是无权发言的.也没有机会发言。他的形象。他的内心.以及他存在于别人意念之中的性格特征仅仅是构建在别人的意识之中的。在妻子阿曼达的眼中.温菲尔德是自己曾经年轻貌美、贵族出生的美好岁月的回忆和见证人。同时又是造成她现实中痛苦不堪、爱恨交织的矛盾心态的根源。
对于儿子汤姆来说.父亲离家出走的伟大壮举是他渴望摆脱现实、追求生活自由的动力与榜样。画像中父亲诡秘的微笑。
对汤姆而言则是一种召唤.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女儿罗拉的眼中.虽然剧中没有过多的关于她对父亲形象的描写和回忆.先天踱足的她对现实世界的回避.也正是由于缺少了父爱而愈来愈陷入脆弱的自我封闭意识的一种折射。由此看来.阿曼达、汤姆和罗拉作为三个叙述主体.他们的意识是有“意向性”
的。从现象学的“意向性”建构理论来看田纳西的《玻璃动物园》.我们发现.作者就是利用主要人物意识流所具有的意向性.赋予父亲这个隐形人以一定意义.从而把这个关联物的他者构建成意向对象或意指对象.从而完成用先验自我意识去完成基本主体一元性的先验的意向性建构。
父亲是整部戏剧主体的一致意指对象.他是核心的客体对象.以一种不出现的“隐形”形象出现在妻子阿曼达JL子汤姆、女儿罗拉的意识之中.他是这三位主体形象的他者.是他们意识的镜像和先验的反应。因为在本真的感知.即作为觉察的感知中.必须有一个所指对象.每个被感知之物都具有经验背景.即关于那些实际上处于对象性“背景”中的东西的“意识”。母亲、儿子、女儿分别作为三个不同的主体.他们
对温菲尔德的认识都是建立在一种主观相对“为我的”前提上。他们三人不同的思想意识和对生活不同的感受.在对温菲尔德的认识和感知上.他们的看法也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每个事物在每个人看来都是不同的。这种先验意识是不被主体所能直接.感知的。正如从剧中开始那样.摆在剧中背景的那幅温菲尔德先生的相片.便成为烘托、营造剧情气氛的一种客观关联物.他作为一条主线索,将剧中的人物命运联结在一起.并使剧中主体人物生活在过去的阴影和现实的痛苦.以及对未来的希冀之中。虽然是看不见的一种知觉的存在.但作为关联物的父亲始终在回忆和类似回忆的过程中被感知。
当然在这种自我意识的感知他物的构建体系中.还存在某种非相等性。一个事物必然只能在“显现方式”中被给予.一种体验只有在反顾重新回忆的形式中.才具有直接的相联之物的意识。在《玻璃动物园》的意向建构体系中.无论从阿曼达、汤姆还是罗拉的“同一”意识去看.父亲真正的性格和形象都是建立在一元性的基础上单方面被给予的.也就是说.他留给观众的印象是不完全和不完善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
因此.父亲和丈夫的形象只有在反思和回忆的形式中.才能作122为一种直接关联的意识。以他者或客体的形式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并牵引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关系,即温菲尔德先生分别是妻子阿曼达J L子汤姆和女儿罗拉的意指对象。在被动接受这样的意指的过程中.温菲尔德‘先生真正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是被忽略的.也是不得而知的。他是以妻子J L子、女儿各自的自我意识为根基和出发点.被赋予意义的。这种意义是作为意识的给予者根据回忆和以往的先验而给予的;这种同一意识的
他者.是自我的重新当下化的回忆.是自身。再造的”意识.是关于对象即父亲的形象的再造。他并不代表意指对象的本质.因为在意识与实体之间存在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鸿沟.而不同的意识主体之问对意向所指对象的构建结果也相差甚远。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自我“同一”性的根基与内心并不相同.从而导致他们的意向建构和意向所指也各不相同。
阿曼达一心想让女儿罗拉嫁个有前途的人.好为将来的生活个依靠.于是整天唠唠叨叨.催促儿子汤姆为物人选。汤姆早已习惯了每天在母亲的唠叨声中“起床发光”。背负沉重家庭负担的汤姆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之中的矛盾体.一方面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必须承担维持父亲遗弃的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能像父亲那样远走高飞去寻求真正的自由。他厌恶鞋厂仓库单调乏味的工作和艰辛贫苦的生活.与此同时.他又幻想自己能成为诗人.僮憬富有异国情调的远方。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的意识能够以另一种方式构造对象.而且它事实上也一直是在以另一种方式构造着对象.同时这种形式的对象一直处在可转换之间”。剧中汤姆这些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和意识.也是通过作为他者的父亲、罗拉、阿曼达和吉姆的形象来表现出来的。在意向性建构的体系中.这种给予与被给予、接受与被接受、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所指的。这种建构可以以参照物的不同或意指对象的不同来实现这种主、客体之间的转换.他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并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象学的主客体对象分析就在于指明意识是如何构造起本已的东西(内在于意识对象).然后又将它看作是陌生的(超越于意识的存在)。换言之.对象的构成是一回事.存在的设定是另一回事。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玻璃动物园》中作为关联物的隐形人——父亲.在三个不同主体的意向性构建中成为一个多重性格的表象.并成为错综复杂、对立矛盾的一种意识的存在。作为关联物的“父亲”.是维系剧本所表现的特定主题存在的客观之物;作为关联物的“父亲”.在主体回忆和类似回忆的当下化过程中.在无意识的自由的想象中被意识到。“父亲”形象是以一种“模糊表象”的方式而存在于文本之中.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诸多的“现象还原”和“本质还原”.读者从而对“父亲”有一个“清晰的直观”认识。
参考文献:
[1]陈瑞芝.美周戏剧论辑r M].北京:中同戏剧j I:版社,1981
[23朱屯元.当代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j I{版社,1997.[33嘲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外闷现代派作品选(第【I Ii册) r M l.赵伞章译.|:海:上海文艺{l:版社,1984.
[4]马克思街勒.倪梁康.译.胡塞尔与簿德格尔的存在f nJ题r M3.
I:海:I:海洋文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