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之家》2019年第19期  总第319期
23
戏剧研讨
明月皎皎照山村
——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中林怡芳性格发展分析
张向荣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商洛  726000)
基金项目: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发掘商洛花鼓〈月亮光光〉精神汲养,助力商洛脱贫攻坚扶志扶智研究》(立项编号:SLZY2018005)。
作者简介:张向荣(1975-),女,汉族,陕西商洛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摘 要】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中林怡芳从一个柔弱的城市姑娘成长为山区孩子的“老师妈”,三十年
的教师生涯,一次次的抉择考验,她的性格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通过林怡芳的成长经历,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为山区教育事业,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所做出的无私奉献,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为我们当代商洛山区扶贫扶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月亮光光》;人物;性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023-02
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取材于商洛山区一个真实故事。讲述了杭州姑娘林怡芳,在父亲蒙冤去世后,随母千里寻兄,行至秦岭深山牛背梁,母亲不幸病逝,善良的山民帮她安葬了母亲并恳请她在这里办学任教。在3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林怡芳一次次放弃了上大学、回城就业以及随兄出国的机会,直至铅华褪尽,两鬓染霜。剧中主人公林怡芳在人生道路上面临一次次的抉择,最终为支援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
一、孤苦识书的城里妹子
“居家遥远千里路,怡芳我生长在杭城,父亲师院当教授”,第一场中,林怡芳道明了自己的身世:生长在杭州城,父亲是师院教授,可谓出身于书香门第,哥哥大学毕业分配进秦岭山里。“文化大革命”中,父亲不堪受辱命丧荒郊。母女俩无依无靠,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秦岭山里寻哥哥林怡男。不料,母亲病饿交加倒在了山沟里,怡芳流落在了陕南牛背梁山中。
六十年代的中国经济落后,但在城市,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一些,况且林怡芳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怡芳和哥哥受过良好的教育,一家人“合家欢欣少忧愁”。而与此成为巨大反差的是“忽如一夜风雨骤,家父蒙冤成囚徒”,流落到秦岭山中的林怡芳孤苦伶仃,面对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怡芳是“怯生生”的,是不信任的“审视”。“昏沉沉,欲断魂,苦哀哀,泪纷纷,陌生世界陌生人,举目谁是亲”。一个南方城市姑娘,乍然来到北方的深山中,无依无靠,母亲病饿而死,无法安葬,林怡芳只有“哭”,牛背梁的乡亲收留了怡芳,安葬了怡芳的母亲。一个“哭”字中,既有怡芳丧父失母的悲痛,对自己命运的茫然,也有对山里乡亲们憨厚朴实热心帮助的感激。
二、能写会算的会计记工员
60年代的中国农村,普遍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公社设有专门的记工员,为社员登记公分,分配粮食。而山里人没有文化,记工分时用竹管管、竹签签计数。“一分工要用个竹管管,一分工要用个竹管管,竹管管用绳栓,竹签签用线穿,白天数来黑夜算”。队上当计分员的葛乔根,自私自利,不负责任,引起乡亲们的不满。读过十年书,“文化人”林怡芳被乡亲们推选为计工员,暂且在牛背梁安了身,又当会计又记工,给山里带来了灵气。土根“走杭州下安康,为帮怡芳兄长”,山民的淳朴良善,真诚信任也使怡芳感到了温暖。
“月亮爷光光,把牛吆到梁上,放牛娃子烧香,给娃个婆娘”,在孩子们唱的童谣声中,怡芳看到山里
孩子的蒙昧无知,为孩子们“个媳妇,生个娃娃;再个媳妇,生个娃娃”的“理想”感到可笑,但此时,她并不认为这样的生活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一年来几番寻兄不见面,捧围巾思哥哥你在哪边,父亲留下物一件,何时披在你的肩”。她寻哥哥,离开大山,上大学,回城市的理想依然坚定。因此,在金山队长提出办学校,让怡芳给娃们当老师时,怡芳断然拒绝了:“不不,我还要我哥哥,跟他去上大学,我不教书”。“祖祖辈辈山里人,没有文化睁眼瞎。进城怕把路走岔,出言又怕人笑话。”金山队长的一番话,道出了山里人没有文化无法挣脱贫困的痛苦和煎熬。“左难右难难住我,怡芳难把主意拿”“山娃子憨厚并不傻,山妹子水灵如春芽,禾苗盼雨露,心灵待启发”,在得知哥哥没有到,在金山队长的一再恳请下,在孩子们求知若渴的请求下,“无奈暂且先应允,见哥哥出山崖”,怡芳答应了当学校的民办教师,但在她心里,这仍然只是权宜之计。
三、无奈委屈的民办教师
24张向荣:明月皎皎照山村
怡芳开始了山村教师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是很难适应的。首先在于环境的恶劣:“破庙朽屋梁,残壁歪石墙,山风透窗呼呼响,树影摇晃似虎狼。老鼠眼贼亮,偷偷爬上床,守着孤灯不敢望,想出门外更心慌。”庙外寒风阵阵,树影狰狞,庙内虫鼠为伴,孤灯凄凉。这对于一个毫无农村生活经历的女孩子来说,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战胜内心的胆怯。自然环境是怡芳山村生活的一大障碍。其次是人为的欺
辱。“月黑风高乘酒兴,学一个风流采花人”,黑女的丈夫葛乔根垂涎于怡芳的美貌,趁着天黑,来到山神庙,调戏怡芳,却被屋内的黑女打了回去。怡芳受此侮辱,更觉悲痛难耐。“夜莺啼杜鹃泣声声悲怆,烛泪滴身影单愈觉凄惶”,“委屈的话对着亲人讲,生死难见哭断肠。天眼海角兄难见,四处寻觅却渺茫。”她想念兄长,即是盼望兄长能带自己远走高飞,离开这样的环境,实现自己的梦想。由此可见,怡芳离开山村的想法一直都没有泯灭。
因此,在十年后得知冤案平反、知青返城、能够重圆大学梦时,怡芳不辞而别,匆匆收拾行李迎着晨曦,绕过紫竹林,穿过枫树坪,一连串的动作表达出她要离开的急切心情。“身离野山贫困境,重新安排这一生。十年苦读夜夜想,今朝重圆大学梦”。十年的山里生活未能磨灭怡芳的大学梦,她从来没有想过成为山民中的一员,十年来她不愿嫁人,更印证了这一点。临下山时,孩子们的呼喊之声让她想到了十年前遇难时:“小牧童抬我回村中,山民对我多心疼,送衣送食胜亲生”,放牛娃的歌声牵动着怡芳的心,“一边是责任负重伴一生,一边是锦绣繁华不夜城,残酷的选择面前横,是走是留何处行”。但迟疑之后,怡芳仍然决定离开。金山大叔淳朴的言语,葛乔根真诚的道歉,黑女嫂子煮的鸡蛋,土根伤感的催促,虽然让怡芳感动,但面临命运抉择的关头,她无法割舍自己的梦想,几次三番转身欲走。兰兰妈让怡芳放心离开,让即将高考的兰兰回来教孩子们,为表达感恩之心,兰兰妈磕头送别,这一番话和举动让怡芳明白她的离开会断送兰兰的一生,兰兰也会永远无法走出大山,去圆大学梦。由此彻底唤醒了怡芳内心对山里孩子,对乡亲们的责任感,促使她下决心留在了大山之中。
四、重情感恩的山里媳妇
在剧中,土根是一个诚实勤快,憨厚朴实有手艺的山村农民。他喜欢怡芳,但又自觉配不上她,十年来,只是默默地关心着怡芳。“他为我千里跋涉兄长,他为我深夜受冻古庙旁,他为我口中挪食送米粮,他为我捐棺板殓葬亲娘”,在这样深厚的情义之中,怡芳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怎能够见困难胡思乱想,怎能够见困难亦惊亦慌,辜负了乡亲殷切希望,脸儿红心儿疚羞愧难当”,“既在船头站,应当经风浪;踏上高山梁,经得风雨狂;桐油灯拨亮,学就自坚强”。也是这样的情山义海促使怡芳不断成长,经受住困苦煎熬,勤勤恳恳当了十年的山村教师。怡芳断了离开的念想,嫁给土根,踏踏实实做了山里的媳妇,土根对她更是百般体贴照顾。土根的情义,给了怡芳温暖和依靠,留住了怡芳的心。葛乔根送来了杭州市委组织部给怡芳父亲平反的书信,怕已怀孕的怡芳得知消息后“飞走”,土根违心地欺骗了怡芳。“喜的是他父亲平反冤案明,忧的是钢刀断我夫妻情”,怡芳的劝解使土根感到自己的自私狭隘,“咬咬牙狠狠心,送她离我出山村”。怡芳得信后,又一次燃起了离开的念头:“满脸泪水一挥尽,飞鸟展翅待归林”。土根收拾好行李,准备送怡芳下山。土根的无私赤诚,深深地打动了怡芳,“难舍土根憨厚情,难舍土根赤诚心。这些年待你心有愧,这些年欠你情太深”“冬日里热炕头上共心语,春季里扶犁撒种同耕耘,夏热天绿豆汤捧给当家的汉,秋闲时夫妻相携探亲邻”。婚后的恩爱生活也让怡芳难下狠心远走高飞。“藏信”一节,展现出怡芳和土根两人之间的冲突,但冲突在两人相互体谅,互相理解中轻易化解,“你藏书信我理解,皆因夫妻恩爱深。”患难更见真情,夫妻之间更加信任融洽。最终怡芳道出
了自己的心声“既然选择嫁给你,我就是大山的女儿土根的人”“做一个山村女教师,做一个贤妻良母,血水相融的有情人”。抽旱烟,解烦闷,扎深根,成山民。至此,怡芳才真正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媳妇。她离开大山的念头已经被土根、被乡亲们、被山里孩子浓浓的情义所融化。
五、扎根山村的“老师妈”
凤凰传奇玲花
林怡芳把自己的一生系在了山里教育事业上,为学生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甚至为了救来宝,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山里娃最好的“老师妈”。在怡芳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也知恩图报,不论是当县长的石头,当局长的常水,还是当老板的来宝,每逢教师节都会回来看望他们的“老师妈”。怡芳已经完全融入了大山里平静的生活。此时,怡芳哥哥的突然到又让这种平静的生活激起了波澜。看到满头白发的怡芳,林怡男感慨万千,欲带怡芳出国,“今朝相逢庆万幸,携芳妹赴海外共享福分”。何去何从,林怡芳面临着又一次的考验。她仍可以选择离开大山,奔赴海外,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但此时的怡芳已不再为山外的繁华所诱惑,淳朴善良的乡亲,重情重义的土根,自己失去的孩子,病饿而死的母亲,已经牢牢地拴住了怡芳的心,大山已经成为怡芳血肉相连的根。“看一眼乡亲我高兴,叫一声老师妈忘却忧愁和贫困,我是一个富有的人”。在全剧最后,林怡芳的形象才完全凸显出来,她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山里人”,她心系教育心系山区,为脱贫扶志,建设秀美山村的奉献精神永远激励着山村的孩子们一代一代为寻求幸福生活不懈努力。
《月亮光光》一剧中,林怡芳面临着一次次的抉择,犹豫过、动摇过,但她最终坚定地选择了大山,选择了留下,成为一名山区园丁。怡芳是知识的化身,是光明的化身,如同一轮皎月,照亮大山中最黑暗的地方。林怡芳性格的发展变化,揭示了一个城市知识分子的蜕变成长,似凤凰涅槃,在痛苦中获得新生,这正是怡芳性格中最光辉最感人的地方,也折射出中国农村中,人民渴望知识渴望摆脱贫困的心声,为我们当代社会扶贫扶志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参考文献:
[1]王甲训.商洛戏剧精编. [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何桑.人类美好情操的呼唤与重建.《月亮光光》对我们的启示[J].当代戏剧,2003,(2).
[3]郭三科.当代戏剧舞台的一轮皎月.《月亮光光》戏剧特论析[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未也,罗韬,曾华.论建国五十年来党的农村土地政策[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199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