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爱?父母望子成龙所导致的家教悲剧
夏斐事件是1987年发生的轰动中国大陆的重大事件。1987年12月21日,中国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玛沁县第一小学四年级二班的一名九岁学生夏斐因期末考考试成绩未达到母亲规定的标准,被母亲毒打4小时之久,最终身受重伤、不治身亡。此事件经12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后,迅速引起关注。其母亲亦受到当地媒体和舆论的批评,后来因后悔,自杀身亡。该事件涉及未成年人保护、亲子关系、中国大陆教育制度等诸多话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社会上流行着一句口头禅“外国流行艾滋病,中国流行爱子病。”中国父母的爱究竟是怎样一种爱呢?请看下面: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年仅9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夏斐被亲生母
亲棍打致死。”这一消息迅速被各大、中、小型报刊所转载,上上下下震撼了全国。(《人民日报》)
1987年期末考试,平时学习用功的夏斐数学成绩考了82分,名列全班第2,语文成绩79分,名列全班第5。夏斐自知成绩没有达到妈妈的期望值,他害怕妈妈生气,害怕妈妈责打,就谎称自己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当母亲从老师那里询问到真实情况后,失望的烈火被点燃了。此时此刻的妈妈爱与恨交织在一起,丧失理性地扒光了夏斐的衣服,用铁制的三角形木锉大打出手。疯狂了的妈妈全然不顾孩子的求饶,全然
不听孩子的保证,打、打、打,从中午12点到下午4点多,直打得夏斐没有了声息。就这样,夏斐被爱他、疼他、把一切美好的希望寄托于他的亲生母亲活活打死了。夏斐的妈妈也因此而疯了。……
“夏斐事件”的出现,使千千万万个父母亲、老师们痛惜。然而,夏斐式的悲剧并未就此而停止。曾几何时,孩子被亲生父母“教育”致死的报告接连发生。
1992年,武汉市11岁的五年级小学生夏辉因一次逃学,被疼爱他的父亲活活吊死。
沈阳市8岁小学生王小川因顽皮未用心学习,被恼怒的父亲踢死。
贵阳市7岁小学生谢晔因贪玩忘写了作业,被父亲用烧红的火钗烙伤,谢晔对爸爸哭喊着:“爸爸,只烙一下!爸爸只烙一下!”,而对哭喊着的孩子,父亲无情地在孩子身上烙下了20多处伤痛。……
接连不断地报道,接连不断地震惊!如此残忍的手段却都出自孩子的亲生父母之手,这是为什么?
是父母不爱自己的亲生骨肉吗?不是。
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不好吗?也不是。
夏辉死后,其父夏礼汉泪流满面地说:“我有罪,是我害了他,可我是为了他好啊!”这出自肺腑的心声,使谁人不相信?然而,正是父母这种对孩子的"爱"才导致了这类家教悲剧的发生。
最慈祥的父母之爱为什么因教育而变成了一种残酷的爱?
主要导因有三个方面:
1.错误的育子观。
许多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教育孩子的动机是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己争光,补偿自己的"无为"。具有这种心态的家长往往对子女实施专制型的教育态度,他们强迫孩子沿着他们设计的轨道行走,不许孩子越轨半步,不能容忍孩子的一点失误,如果孩子稍有出格或未能做好,父母就会产生一种失落的危机感,情绪激动,丧失理智,做出许多事后悔恨的事情,他们对这种封建式的教育观念、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并没有意识到其不良后果,而常常是自认为是对孩子好。为了使孩子能学好,父母常常施以暴力手段。
2.粗暴的教养法。
黄子韬父亲去世“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器。”在这种封建的传统教养法影响下,父母把打孩子视为自己的权力,在教育中随意行使。他们认为说教不足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只有打才能让孩子深刻地记住教训。他们认为和言悦不足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只有打才能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严。在他们看来,教育的职能是通过打来实现的。在“不打不骂不成器”的信条下,对孩子横施暴力,造成孩子被打死、被吊死
、被踢死、被烙伤等一系列恶性事件。而家长们并没有认为打骂孩子是对孩子的摧残行为,而是一种爱的体现,是“为了孩子好”。这种爱对孩子来说,成为了一种残酷的爱。父母的这种打骂行为违反了《未成年儿童保护法》,构成了违法行为。
3.欠缺的儿童观。
一些家长缺少有关儿童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也是造成家教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某些历史的原因,一些家长没能接受更高的教育,缺少应有的教育知识。夏辉、王小川、谢晔的父亲都是工人,他们深深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希望孩子能够努力读书。这类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缺少科学育子知识的指导下,对孩子提出过高、过多、过急的要求,而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强迫孩子去做一些超出常态的事情,甚至要求孩子去做那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或学习上出现偏差时,就会拳脚相加。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成人化”要求,使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儿童心理特点,不能容忍孩子贪玩与顽皮。缺乏正确的引导,只能是“揠苗助长”,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最后结果往往是
事与愿违,给家长带来的是更大的失望,失望又引发了忿怒,从而导致暴力行为。因此,基本教育知识和儿童心理学知识的欠缺,造成家长对孩子缺少理解、宽容、理智,导致家教悲剧的不断发生。
如何才能防止家教中的悲剧再度发生呢?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家庭教育中的严重问题。
如何为人父母,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提出了3个原则,即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
1.正确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如果父母对子女缺乏理解,便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与指导。理解的内容包括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智力水平、身体素质特征等等。要做到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儿童身体生长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懂得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正确处理孩子的出现的各种问题,依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给孩子以适当的期望,引导孩子通过循序渐进的努力,逐步达到成功的目标。然而,一些家长自以为理解孩子,凭主观臆断孩子的成长目标和方向,不依据孩子心理特点对孩子提出过高、过快、过多的要求,致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智慧幼芽过早地夭折。
2.正确指导孩子。
指导孩子是父母的职责,做父母的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但如何正确地指导孩子,却为许多父母所不知。在指导孩子时,父母应该是一个协商者,而不应是一具命令者。父母要使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而,现在的许多父母动辄对孩子声俱厉,拳脚相加,发号施令,采取“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的管教方针,压抑了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孩子对家长的教训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其结果往往
与指导的愿意是南辕北辙了。家长应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通过循循善诱的方法,把自己的期望转化为孩子自己的意愿,激发孩子自觉奋进的动机。对孩子在努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偏差及时帮助、做出调整,就会不断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力量,使孩子健康的成长。
3.正确地解放孩子。
解放孩子并非是指对孩子大撒手,不闻不问,顺其自然,而是指在教育子女中父母不要强迫孩子、限制孩子,应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孩子的求知欲、探索心及创造性。否则,让孩子固守在父母设计的范围内,只会使孩子学会固着。解放孩子就是尽量让孩子达到一种轻松、平衡、愉快的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摆出一付严肃的面孔,使孩子感到紧张。当孩子感到诚惶诚恐的时候,这时的教育就如同一种惩罚,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父母不应人为地为孩子设置紧张气氛,紧张可以使孩子思维变得阻
滞、无创造性,接受能力差。父母要让孩子在一种轻松的教育环境中去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切不可经常打骂孩子。
所以,天下为人父母者,特别是脾气火爆的年轻父母,对孩子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智,就会避免家教中悲剧的再度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