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最近重温了张艺谋导演的经典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看完后内心波涛起伏,难以平静。电影故事很简单:水泉小学高老师母亲重病,村长不得已请了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代课老师魏敏芝。魏敏芝不会教,也没经验,但她记住了高老师的吩咐——“一个都不能少”。
班里有个调皮孩子叫张慧科,由于母亲病重家里负债,偷跑去城里打工。凑不齐车费的魏敏芝只能走路去城里张慧科。来到张慧科的住址却被告知张慧科丢了,她在车站人,通过广播人,试图通过纸张的寻人启事人,都没有用。有人跟她说,去电视台。她没有证件,没有证明,没有介绍信,刻薄的接待人不让她进,除非台长。为了台长,魏敏芝在电视台门口待了一天一夜。
最后的结局是我们喜欢的,接待室的阿姨虽刻薄,台长人却善良,通过电视台,魏敏芝到了在要饭的张慧科,还有好心人给学校捐款。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晦涩的表达,质朴的人性,反映乡村教育的困境。
看完电影,满满的都是感动。一个都不能少是一种执念,也是一份发自心底的爱。虽然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失学问题几乎不存在,但我从魏老师身上还是得到了很多启发,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也应该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优等生备受老师关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纪律好,成绩好,优点也显而易见。但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因为后进生的心理往往呈“自卑封
锁”的状态,当别人曲解他们时就会感到不满和压抑,从而心理扭曲。只有老师加倍关爱他们,使他觉得老师并不厌弃他,且能理解、帮助他,使他们受到鼓舞,得到心灵满足,萌发向上的动力。作为教师,面对后进生,必须要加倍关爱,使师生间保持默契的情感交流,学生自然便“亲其师,信其道”了。
张一山的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并没有成为过去式,反而需要我们重新诠释它、重新定义它,告诉我们要给予所有学生浓浓的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