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馨香硕果丰
——我市参评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工作综述
    虎年伊始,市委对全市近两年生产制作的电视剧《红灯记》、戏剧《碑桥记》、广播剧《乡愁》、歌曲《大运河—腾飞的龙》、长篇小说《大脚姥姥》5部文艺精品进行了隆重表彰,在省奖励的基础上进行一倍奖励,颁发奖金共计46万元。在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评选中,我市组织生产的5个门类作品全部获奖,枣庄市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取得了在全省9个获奖市中位居第5的好成绩。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发展的血脉,对于资政、育人、提升城市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弘扬具有七千年底蕴的鲁南历史文化,打造新兴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是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宏伟目标。在全省两年一届的“文艺精品工程”评选中,枣庄囊括了全部奖项,是我市落实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实施精品带动战略结出的又一丰硕成果,饱含着全市宣传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
何政军电视剧
                                                    超前谋划布局 加强扶持引导


    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是文化建设的示范工程、导向工程,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工程”工作,紧紧抓住当前文化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扶持文艺事业,努力营造多出人才、多出精品的良好氛围。
    --在政策措施上,把建设文化强市作为“兴市之魂”。2008年9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等五个重要文件,将组织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与其他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在推动文化创新、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创作氛围、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保障措施。
    --在布局规划上,坚持“富规划、重开发”。制订各类文艺作品生产的中长期规划,每年有重点地进行突破。2008年出台了《2008—2015年枣庄市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纲要》对全市未来几年的文艺精品生产作了较详细规划,对各门类文艺题材进行撒网式筛查优化,确定了文艺生产的大格局。2008年以来,市委宣传部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专题调研,召开了多次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座谈会,根据重点作品创作情况和形势发展需要,明确创作方向和任务目标。2009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文化建设年”活动,把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作为6项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明确了5个门类共11项精品创作生产的目标任务和
保障措施,在全市掀起了文艺创作的新高潮。先后组织论证了电视剧《台儿庄》、《车神奚仲》、《墨攻天下》、戏剧《碑桥记》、《女娲》、《清廉石》、《中兴风云》、广播剧《乡愁》、《天赐》等一批重点作品,及时修订完善了《2006—2010年枣庄市文艺创作生产规划》,制定了创作时间表,明确了组织领导、责任单位和保障措施。在这些举措的大力推动下,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和精品力作相继脱颖而出。
    --在资金扶持上,实行重点作品专项扶持。我市把打造文化强市作为百年大计来抓,拿出专项资金对重点作品和获奖作品进行扶持,对大投入的电视剧、戏剧进行重点扶持。对获奖作品,市委宣传部制定了“文艺精品工程”表彰奖励实施意见,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和省“文艺精品工程”获奖作品在全国、省奖励基础上进行一倍奖励。两年来,全市累计颁发奖励资金达90余万元,有力地调动了全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鼓励创作的良好氛围。
    --在机制体制上,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2008年7月,枣庄电视台影视剧制作中心改制为枣庄微山湖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薛城区、滕州市相继成立了影视文化公司,从机制上解决了项目融资、聘人、运作的难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的影视产业奠定了基础,为推进全市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市艺术剧院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把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柳琴、豫剧整合为戏曲团,新进的戏校毕业生成立法人独立、自负盈亏的青年歌舞团,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创作优秀剧目打下了基础。

                                                    强化精品理念 提升创作水准

    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在具体工作中,我市坚持遵循艺术规律,把精品意识贯穿到创作全过程。
    --注重选题,重点攻关。组织各个门类成立创精品课题攻关小组,按照选题的要求和设计原则,积极挖掘和征集精品创作方案。在正式投入创作生产前期,组织省市专家对创作方案进行筛选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在广播剧方面,先后筛选了盲人李长友收养弃婴、台胞张裕法家人骨肉分离的线索,论证后决定创作反映解放战争后期台儿庄一批去台人员与家人60年隔海盼归故事的广播剧《乡愁》。邀请了黑龙江著名编剧、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者芦兴跃执笔创作剧本,市电台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作品进行反复打磨和修改完善,剧本三易其稿,主创人员先后两次赴黑龙江征求意见并进行后期录制。
    --抓好作品的深加工。担负文艺创作任务的各业务部门,对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盯牢靠
紧,制订了详尽的精品生产计划,对作品精益求精。在戏剧创作中,对《碑桥记》、《清廉石》、《中兴风云》等作品进行集中论证后,确定大型古装柳琴戏《碑桥记》为重点打造作品。《碑桥记》原名《一碑三孔桥》,是我市艺术剧院排演的经典剧目,曾在中国徐州首届柳琴戏艺术节上囊括了14项大奖。为使该剧的舞台表现和录制效果实现突破,在二度创作生产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组织市内优秀编剧、导演参加,邀请省内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集中对该作品进行修改加工。组织市电视台技术骨干参与后期录制,有关领导和专家亲自靠在现场指导编排录制。该剧既保留传统柳琴戏“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等特有的艺术形式,也充分考虑当代观众的欣赏心理,借鉴话剧的矛盾推进法,从廉政与和谐的角度,选取别出心裁的表现视野和观看视点,塑造出一系列血肉丰满、富有鲜活气息的人物形象,使历史故事充满了悠长、抒情的审美韵味,在还原历史中展现撼人心魄的力量。在音乐运用上吸收交响乐等艺术样式的现代手法进行大胆创新,删除枝蔓,加快节奏,突出情感,使整场线索清晰,情节跌宕,引人入胜。
    --借助外力,优化资源。我市在组织文艺精品创作中,积极整合本地优秀文艺人才资源,打破部门界限,集中优势力量创作精品。同时,大力实施人才“柔性引进”战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借助外部人才力量,提升我市作品艺
术水准。电视连续剧《红灯记》由枣庄电视台与山东天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拍摄,总投资1200万元,邀请了国内一流的导演、编剧、演员组成创作团队,由国内著名演员吴京安、韩影、何政军等担当主演。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枣庄地域文化资源与剧情及角合理嫁接。该剧被江苏卫视独家买断,于2008年2月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长篇小说《大脚姥姥》的创作过程中,邀请枣庄籍国家一级作家、济南市作协副主席王金年来枣采风,提供创作素材,帮助解决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作品以枣庄地区为背景,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位颇具传奇彩的“大脚姥姥”的故事,是一部展现枣庄80年历史传奇风云的优秀长篇小说。

                                                    彰显地域特 实现持续发展

    枣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全市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组织文艺创作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提炼和整合,引导文艺工作者立足枣庄实际,努力打造体现鲜明地域特的“文艺精品”。获奖歌曲《大运河—腾飞的龙》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市悠久的运河文化。在歌词创作上,以大运河为主线,把
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红荷湿地等代表枣庄地方特的文化元素贯穿其中,在音乐旋律上将现代音乐元素和枣庄柳琴戏风格相融合,旋律婉转,曲调优美,是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的优秀歌曲。目前已进入剧本创作阶段的电视连续剧《台儿庄》以枣庄运河文化为背景,以台儿庄大战对古老运河文明的破坏和战后重建为主线,通过众多鲜活的艺术形象和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枣庄运河文明之美、战争中人性的辉煌以及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由弱变强的历史过程,唤起观众对祖国的热爱,对运河文化的景仰以及对台儿庄的向往之情。
    “文艺精品工程”已经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有艺术感染力、社会影响力的精品佳作,必须适应新形势需要,未雨绸缪,开拓创新,多措并举,推动“文艺精品工程”持续发展。加强文艺精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链接,进行产业化运作,提升文艺精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我市在组织文艺创作生产中摸索出的新路子。2009年底,市委宣传部从文化事业建设费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中列支部分资金对电视连续剧《墨攻天下》、《车神奚仲》等重点项目进行资助。薛城区在举办两届中国奚仲文化研讨会、建设奚仲文化产业园的基础上,组织创作了30集电视连续剧《车神奚仲》,既是打造文艺精品,又是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已先后两次组织省内外专家对该剧进行研讨,确定由国家一级编剧闻波担任编剧,经过前期筹备、采访、搜集资料、撰写等工作,目前已完成
剧本创作,正着手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组织拍摄。
    ……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随着我市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相信,我市文艺事业会更加繁荣,“文化强市”的美好蓝图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