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真意见真心——评大型龙江剧《百米河边》
作者:薛士军
来源:《剧作家》 2018年第3期
    大型龙江剧《百米河边》是以原东兴乡福兴村党支部书记王树春先进事迹为蓝本编写的。该剧讲述了发生在林甸这片黑土地上的农民的好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王庆福带领人民众脱贫致富,用劳动和智慧创造幸福生活的故事。作为龙江剧近几年的新作品,《百米河边》展现出了新时期龙江剧的独特魅力,并且将该剧种本土化、地域化、生活化的特展现得淋漓尽致。
    戏剧形象:立体塑造,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亲切自然
    剧中主人公王庆福为了改善盐碱地的土质,不惜牺牲自家的利益,因公而忘私的行为令人钦佩。为了让夫能带头改旱田种水稻,他巧用计谋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为了引水渠、建泵站,他宁愿放下身段,以求得村里能够通水种稻致富。一桩桩真实动人的事迹、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好干部的形象。
    将人物置于一个关系网中,立体地进行塑造,是该剧的一个亮点。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他身兼着多重身
份,这使他的工作增加了复杂性。但是当工作与亲情、与故交好友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每次他都决然地选择了坚持原则性,更加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干部的党性和气节。在他对工作、对人民付出的同时,如何梳理家中的矛盾,是该剧着力刻画的情节。尤其在对细节进行刻画时,更见其感人的一面。比如,“分肉”的细节刻画,使人物身上的人性与党性共同得以呈现。“这么一个共产党干部,他可亲,可爱,可敬”,正是我们主旋律题材的作品需要刻画的形象。能够跳脱窠臼塑造人物,因为其来源于生活,创作时心中有“物”,做到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
何政军电视剧
    戏剧语言:地域性强,体现了龙江剧独特的审美价值
    龙江剧脱胎于二人转,无论是题材还是语言很多都来自于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因此呈现出民间性和地域性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追求。这也是这么多年来龙江剧具备蓬勃的生命力的原因之一。粗犷泼辣的人物语言,幽默诙谐的风格,使得该剧种成为黑土地上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百米河边》的语言风格在承袭这个特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人物语言的典型性和生活性,使得戏剧在语言呈现上更接地气,妙趣横生。
    编剧在行文间有意识地加入了大量的东北地方俗语、土语和地方方言。生活化的语言正是老百姓平时的常用语,拉近了观众和舞台的距离,消除了戏剧隔膜,不但接地气,而且展现了黑土文化的本质特征。
    戏剧情节:矛盾迭起,使作品更富有戏剧性的张力
    歌颂党的基层干部这样以主旋律为主题的戏剧并不少见,但是大部分作品在创作上都存在“意念先行”的问题。创作意图都像是在完成政治任务,剧情几乎都禁锢在“套路”里,让人看着提不起兴趣。《百米河边》的剧情从百姓身边生活开始,由村书记请客吃肉,引出他带领村民斗盐碱、战洼涝、引河水、种水稻等一系列故事。虽然内容并不复杂,但是环环相扣,使人一直跟随着剧情和人物入戏。
    村支书王庆福想带领百姓致富,但是如何劝说众人旱田改水田,是第一个矛盾。种得水田后,水渠未修,泵站未建,农民需要水但是北引管理处不给水,这是第二个矛盾。取得了丰收,粮食降价无人收购,这是第三个矛盾。等到粮食有人收购了,收购的先后顺序引起争执,这是第四个矛盾。农民初尝富裕后,弃耕人员眼红又要索回良田,这是第五个矛盾。被诬告引起家人担心不满,这是第六个矛盾。在舆论和劳累的双重压力下,身体不支,被误诊得肺癌,这是第七个矛盾。重重矛盾,层层展开,在冲突中更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的挣扎。王庆福的故事虽然有原型,但是写过戏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戏更难创作,要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衡量取舍,还要体现出生活的真诚和人性的诚实,这需要创作者捧出一颗真心来,是有难度的一件事,但是《百米河边》做到了,真情感人,真事动人。
    责任编辑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