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一、狭义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只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计划与控制所需信息的内部会计。
例如: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所谓管理会计,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对经济主体的实际经济数据和预计经济数据进行处理,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
狭义管理会计研究成果:
(1)管理会计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2)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的;
(3)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二、广义管理会计
与狭义管理会计相比,广义管理会计的内容和范围都有所扩展。
财务信息包括:用于解释实际和计划的商业活动、经济环境以及资产和负债的估价的因果关系所必需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信息。
例如: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1986年:“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管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使用的财务报表。”
例如: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1986年:“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提供所需信息的那一部分会计的工作,使管理当局得以:(1)制定方针政策;(2)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计划和控制;(3)保护财产的安全;(4)向企业外部人员(股东等)反映财务状况;(5)向职工反映财务状况;(6)对各个行动的备选方案作出决策。”
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修订后的管理会计定义,进一步把管理会计的范围扩大到除审计以外的会计的各个组成部分。 例如:下列广义管理会计的范围图解(人大版教材):
广义管理会计研究成果:
(1)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
(2)既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同时也为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度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服务;
(3)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提供用来解释实际和计划所必需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信息;
(4)从内容看,既包括财务会计,又包括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
我国学者: 大多从狭义的角度来研究管理会计,对管理会计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例如:“管理会计学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
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它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提示】目前管理会计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内外学者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美国人约瑟夫G·路德巴克:“管理会计可以从很多方面来下定义,但是没有一个合理简明的表述可以概括它所有的方面”。
目前比较公认的管理会计内容:
1.预测决策会计:预测经济前景、实施经济决策
2.规划控制会计:为保障决策目标实施而进行的规划、控制
3.责任会计:考核评价履行职责的情况,反映业绩
第二节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管理会计”概念的提出:
1.1922年美国会计学者奎因斯坦在其著作《管理的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中首次提出“管理的会计”概念。
2.1952年在伦敦举行的会计师国际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管理会计”术语。
二、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实践及经济理论的双重影响:
1.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强企业管理;2.经济理论的形成使得加强企业管理的要求得以实现。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
(一)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更取决于成本的高低。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费用,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管理会计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为目的。
主要内容包括:
1.标准成本:是指按照科学的方法制定人工、材料消耗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产品标准成本中的标准人工成本、标准材料成本、标准制造费用等标准。标准成本的制定,使成本计算由事后的计算和利用转为事前的计算和利用,是现代会计管理职能的重大体现。
2.预算控制:是指将标准人工成本标准、标准材料标准、标准制造费用标准以预算形式表现出来,并据以控制料、工、费的发生,使之符合预算的要求。即在一定期间终了时,对料、工、费脱离标准的差异进行计算和分析,查明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借以评价和考核各有关方面的工作业绩,促使其改进工作。
(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
广泛推行职能管理,利用行为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来改善人际关系。从重视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转到按顾客要求进行多品种的小批量生产,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由于市场竞争,企业开始重视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加强生产经营的预测和决策工作。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定量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1.责任会计的产生:以标准成本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控制继续得到强化并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责任会计。责任会计将行为科学理论与管理控制理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经营的全面控制(不仅仅是成本控制),并且将责任者的责、权、利结合起来,考核、评价责任者的工作业绩,从而极大地焕发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预测、决策职能:管理会计在强化控制职能的同时,开始行使预测、决策职能。随着各种预测、决策理论和方法广泛引入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了以预测、决策为主要特征并与管理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
(三)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管理会计与战略的结合,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从全局出发,着眼于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内部信息、外部市场信息和竞争者信息。西蒙于1981年在《战略管理会计》中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一词。当时定义为“用于构建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他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应该侧重于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对比,收集竞争对手关于市场份额、定价、成本、产量等方面的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份额的评估;战略预算的编制;竞争地位的变化研究(以企业现状为起点,改变资本结构或定价策略将会给企业竞争地位造成的影响)等等。
经过其他许多学者和会计学家们的补充与完善,初步形成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收集并分析企业产品的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成本以及成本结构的信息,并在一定时期内监察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战略的管理会计”。
【参考知识】
国际管理师联合会1998年修订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文件中指出,企业管理会计活动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其重心在于通过预算和成本会计方法确定成本和实施财务控制。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1965年,其重心在于通过决策分析和成本会计等方法为管理的计划和控制提供信息支持。
会计入门第三阶段:1965年到1985年之间,其重心在于通过应用流程分析和成本管理手段减少资源浪费。
第四阶段:1985到1995年之间,其重心转移到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利用检查顾客价值、股东价值和组织创新等发生的动因来创造价值。
四、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一)宣传介绍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学习引进管理会计(大概持续3-5年的时间);
(二)吸收消化阶段:从1983年起,开始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出现不同的观点(支持与反对);
(三)改革创新阶段:1993年开始的会计改革,与国际惯例接轨等,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节 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一、管理会计的对象(国内理论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1.现金流动论:通过现金流动,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成本、利润等几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评价,为改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综合性的信息。现金流动表现为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的差别,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价值差量论: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计算、盈亏临界点与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的分析与评价、资本支出决策的分析与评价、标准成本系统、责任会计等方面,而价值差量是对每一项内容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贯彻始终。
价值差量:价值差量具有很大的综合性,管理会计研究的“差量”问题,既有价值差量,又包括实物差量和劳动差量,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综合表现。
3.资金总运动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及所属各级机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资金总运动。
4.价值结合论:第一、从实质上讲,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二、从管理体现经济效益的角度上看,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运动。管理会计是以生产经营活动中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为对象,通过对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的优化,提供信息并参与决策,以实现价值最大增值的目的。第三、从实践角度上看,管理会计的对象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一方面,管理会计致力于使用价值生产和交换过程的优化,强调加强作业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中,管理会计强调加强价值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
一方面,价值环节和价值链与作业环节和作业链密切联系,基本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另一方面,价值的增值取决于作业环节的减少和无用作业的消除,因为作业环节的减少和无用作业的消除将减少资源的耗费,在整个纵向价值链的价值增值额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增加企业的价值增值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