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综艺谈话性节目娱乐探讨~以「康熙来了」为例
陈旻宏台湾艺术大学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
《摘要》
九0年代电视谈话性综艺节目为综艺节目的主要类型之一,邀请观众或来宾现场上节目参与话题讨论,公开私人秘密,以麻辣禁忌的的话题为主题,尤其是有关性别议题,因此观察到「康熙来了」之搞怪话题在社会风潮的带动之下,带动了综艺谈话性电视节目一股流行的风潮。
本论文以「康熙来了」为例,探究电视谈话性综艺节目的类型特质与文本做分析,其节目内容之语言结构与意义,是如何产生娱乐功能之影响力?另一方面从视觉上的表演,来解读谈话性节目「康熙来了」所制造的话题性,并与主持人的言论如何做互动关系?在台湾创意缺乏的节目制作环境下,「康熙来了」如何独领风骚,成为年轻收视主流。
研究者以使用与满足理论做为基础来解析阅听人与媒介之关系,并进一步讨论文本中的义涵,所产生综艺节目之娱乐效果,来解构节目所要呈现的轮廓。
关键词: 综艺节目、娱乐功能、kuso精神、康熙来了
壹、绪论
本研究基于对现象面的关切,为何综艺谈话性节目能以最低节目成本,获得最高收视效益,并影响阅听众每日收视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更对综艺谈话性节目中大量使用语言符号作探讨,其运用方式有是如何对阅听众产生影响而感到兴趣作进一步分析。
观察现今媒体现况,看电视已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休闲活动之一,不论男女老少都难逃这彩黑盒子的诱惑,随着有线电视的蓬勃发展,观众拥有多样化的节目观看选择,分众市场成为媒体新趋势,要如何从一百多的频道选择中,获得阅听众遥控器选择权,频道经营者对其频道节目内容与规划,成为最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电视台的节目架构规划(programming) ,与节目走向必须深切了解现今社会动脉,才能满足观众心理需求而吸引观众收视,并进而导向社会风潮(宋炎兴,1991) 。近年来台湾电视台综艺节目类型,大多以偷拍、整人、八卦等耸动内容来提升收视率,八卦通俗电视的特是,它没有固定的内容与传达某种特定意义,它因应社会结构与大众的需求,其内容也会不同。
根据AC尼尔森收视调查公司公布2004年综艺节目收视率统计,热门主持人蔡康永及小S所主持的谈话节目「康熙来了」,以0.81的收视佳绩排名第四,成为现今年青少年及粉领族喜爱的娱乐谈话节目,「康熙」潮流可说是近期电视圈谈话节目的趋势,蔡康永与小S,一男一女、一知性一搞笑的搭档,是近年最热门的组合(联合报,2005年1月4日) 。「康熙来了」的成功,成为电视台制作单位开新带状节目所仿
效的目标。令人好奇的事,节目中所运用大量的流行语言符号,在阅听人解读后产生的效应为何?进而探讨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法和主持人的传播效应对阅听人的影响性。
本研究针对现今流行谈话节目「康熙来了」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探讨主持人对综艺节目的娱乐效应为何?媒介传播与接收的过程中,节目内容的规划和文本分析情形?更进一步来观察台湾带状综艺谈话性节目之流行现象。
贰、文献探讨
依据前述之研究动机与目的,以下将就本研究之相关概念、理论、以及国内外之相关研究,作一探讨,文章内容包括:综艺节目之内涵、使用与满足理论、涵化理论。
(一) 综艺节目之定义
综艺节目英文为variety show,以国外而言,其内容包括歌唱、舞蹈、戏剧、模仿、魔术等著名综艺节目如苏利文秀(The Ed Sullivan)与舞台秀(Stage Show) 始终稳居高收视率(Scheurer,1985) 。
在台湾地区最初由中国广播公司邱楠将variety show翻译为综艺节目,而延用至今。电视节目大可致分为: 新闻性节目、记录性节目、戏剧性节目、说话性节目、音乐性节目、舞蹈性节目、游戏性节目、猜谜性节目、体育运动性节目,而综艺节目就是由以上各种内涵所组合而成的,即「综合各种形式与表演
的节目
康熙来了 曲家瑞」(聂寅,1997) 。
早期台湾综艺节目大多以音乐与歌唱节目为主,主持人仅负责串场和介绍歌手缺乏娱乐性,受到日本综艺节目影响,以主持人为重的形式,成为日后三台综艺节目发展新方向(聂寅,1997) 。
(二) 对综艺节目之批评
台湾综艺节目发展,在有线电视频道的竞争,日本综艺节目的引进后,为了能在主持人雷同、单元类似、同构型高的综艺节目存活,节目必需不断更新,使得台湾的综艺节目能更多元发展(黄洐仪、张丽蕙,1997) 。台湾的电视综艺节目,前几年开始了一股抄袭风。美其名为「参考」日本,美国等他国的综艺节目,做微幅修改之后,再呈现给台湾观众,但其实很多的综艺节目几乎是原封不动的摆上台面,完全缺乏创新想法及台湾文化的独特性。抄袭风的盛行,可以看出台综艺节目缺乏研发功力,而急功好利的做法,也渐渐影响到台湾综艺节目的制作走向。(关尚仁,1997)
综艺节目是一种「综合各种表演形式的节目」,其主要目的是为观众提供娱乐。随着有线电
视的开放,电视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媒体为了求生存,要抢食广告费这块大饼,对节目质量的要求减少,而转为要求节目的收视率。综艺节目制作人只是利用电子媒体视听特性的吸引力,诉求于最简单的
感官刺激,来达成高收视率的目标。虽然下猛药可以换来商业利益,让电视台拿到不少广告,然而对社会整体所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挽回的。(关尚仁,1999),研究者归纳出现况对综艺节目的批评有:
1. 整人节目的影响
前几年,整人节目曾一时蔚为风行,借着当街戏弄路人,来制造欢乐的效果,搏取观众一笑。但部分被整的民众,却因此受到心理上的伤害,需要寻求医生的协助才能复原;整人节目中传递「捉弄他人能够制造欢乐」的错误观念,又刺激儿童起而仿效,综艺节目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是提供娱乐而已,后续造成的问题,更是节目制作者在制作当时无法预料的(关尚仁,1999) 。
2. 贬抑女性价值与物化女性
在综艺节目中,我们可以从镜头的运用,看出物化女体的问题。检视综艺节目的内容,主持人为制造笑果,常以女性身材为题材、或具有明显性暗示的话语与女艺人对话。「胸大无脑」、「炒饭」、「开房间」都似乎是习以为常的字眼更进一步地,有肢体上的性暗示动作,例如在游戏进行间,故意抱住女艺人、或作出暧昧之动作(林彦玲,2000) 。
3.性V.S情
过于情的表现,都是藉由撩拨观众的欲望,来吸引观众并刺激收视率。综艺节目缺乏创新想法,为了
节省预算到收视,就用最基本的方法来制作节目。
性暗示的言语,加上了猥亵的动作,此种低俗的表演对于儿童的观念和认知,及青少年的社会化学习及次文化形塑过程中,都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关尚仁,1999)。
(三)电视内容对阅听众的影响
电视先进国家如英、美等国,不断对电视内容对阅听众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所有结果都显示,随着教育程度越高,电视普及率越高,儿童及青少年接触电视的机会也相对增加,他们从电视上看到什么,变倾向反应什么。
一般而言,制作叫好又叫座,既符合教育原则,又能吸引广大电视观众的节目,以发挥电视对社会之正面影响功能,乃是传播学者的期望。对孩子智力的增长和其正确价值观的行程都有正面强化功能(钟思嘉,1996:5)。但是此种节目的设计,再着重量产与短期立即获利的电视实务界中,既好时又花钱。于是粗制滥造的节目便泛滥成灾,受众耳濡目染,自受不良影响。
Fiske和Hartly(1978:85)指出电视藉由中央集权式的传送型态(钟思嘉,1996:5)从既有的社会
文化资源中吸取素材,建构出大量有意识形态的讯息流( message flow) ,然后再回传给高度分裂的社会成员,将他们重新纳入文化中主要价值统。由于电视对家庭的支配力量甚大,一出节目的好坏,对其人
心风气的影响难以估计,既已知电视对现代人的重要影响,且一般电视节目在内容上充斥着简单、或偏颇的逻辑、以及扭曲的人性或价值观,再表达形式上则亦欠缺周延的考虑,其对于社会的伤害已被学者称之为「插毒的毒」(Plug-indrug)(Winn,1977:284-289) 。
电视娱乐性节目提供了青少年主要的休闲娱乐以及生活中人际互动的重要话题,对于青少年的生活感受,对生活层面的满意程度,都有正面的帮助。电视娱乐节目内容与广告会影响个体的世界观、文化价值、行为、动机等,还会影响青少年和父母,同侪之间的互动,例如看娱乐性节目会增强物质主义倾向与社会表达消费动机(蔡美瑛,1998:148-152) 。陈曼娴(2000)则是探讨综艺节目主持人用语对青少年流行用语的影响,发现有88.4%的青少年认为综艺节目已成为启发并创造流行语重要媒介;79.8%的青少年会将主持人的惯用与延伸应用变化在不同的话题中;80.3%的青少年则认为使用主持人的惯用与会让自己有玩语言、文字游戏的乐趣。因此,透过综艺节目的收视,青少年从中获得许多流行用语,并从中建构属于青少年的语言游戏。
娱乐性节目至今已成为电视台节目的类型之一,更是电视黄金时段的重要支柱,它代表电视公司的营收,也象征电视的娱乐通功能(关尚仁,1999:35-36) 。
根据王素玲(2000) 、郑郁萌(2000)及林淑贞(2001:134)的研究,可归纳现今的电视综艺节目特包含四项:节目取材广泛,内容多元发展;迎合时代动脉,创造流行话题;节目成本增加,制作技术进步;及主持人为重,收视率挂帅。
(四) 市场取向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以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来解释娱乐综艺节目的大行其道,是最适合不过了,观众有这样的需求,而节目的制作者予以满足,在市场的供需之间取得平衡。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关注「阅听人社会的及心理的需求源头,引发他对大传播媒体或其它来源的期盼,导致不同型态的媒体使用或其它活动,以致获得需求的满足或其它非预期的效果」(林东泰,1999:316、327)。相较于以往万能论时期的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特别强调了阅听人的主动性,阅听人会依据自己的动机,在所有的媒体讯息中做出选择性的接收动作,展现其顽固的一面。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基本前提假设上:
1. 阅听人是主动的,他们的媒体使用是目标导向的。
2. 阅听人会把需求满足和媒体使用联结起来。
3. 媒体与其它满足需求的来源相互竞争。
4. 媒体使用的目的可从阅听人取得,因为阅听人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动机。
5. 有关大众传播文化的价值评断,暂予搁置。
此外,使用与满足理论也颇有功能性的观点,把媒介使用当作是某些特定功能,可以让阅听人获得某些特定的满足。综合Lasswell与Wright的研究,大众传播具有守望环境、协调统合、传衍文化,以及娱乐的功能,其中娱乐的功能是在提供娱乐素材,让阅听人忘却现实世界中繁忙的工作压力、琐碎的事物或头痛的问题,而在电视世界中获得暂时的逃逸与情绪上的抒解。从这个角度来看,至少娱乐综艺节目提供了阅听人放松、娱乐的功能。
(五)潜移默化的涵化理论
「电视机已成为每个家庭的重要成员,在大多数时候告诉每个人大部分的故事」,传播学者Gerbner等人对电视社会化的效果进行长期的研究,认为电视已然成为美国社会最重要的一种「文化武器」(cultural arm)(罗世宏,1992:420)。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的论点在于,长期暴露在相同的电视讯息下的阅听人,将会产生同一种结果,也就是被电视机灌输了一套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角认同等。这种过度暴露在电视讯息下所产生的效果,就是Gerbner所称的「涵化」。
电视是涵化的意识形态工具,电视有较广大的人使用,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动之一,而且人们看电视,不是什么选择性的暴露,他们通常只是为了「娱乐」,而「娱乐」内容最可能发挥「涵化」效果。尤其是电视内容介于「虚构」与「真实」之间,并有周期性的型态,长久下来,人们会接受电视所虚构的世界,而与真实世界相结合,形成个人「脑中的图画」。葛伯纳认为,电视乃成为现
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大众媒介,主宰了大众文化,所以他企图在电视节目中寻现代社会的文化指标(cultural indicators)。
观察综艺节目的收视以年轻学子居多,对于长期暴露在娱乐讯息下的观众来说,电视几乎已经取代了其它活动,成为提供他们信息、价值观的主要来源。而在节目内容不够多元化的情况下,久而久之,观众所关心便仅局限在影剧圈的是非、艺人的感情生活,以及影剧圈中许多虚幻不实的价值观,于是在过度逃逸沈浸于这些没压力的综艺节目下,而降低了社会参与的动机。此时,如果综艺节目中过度强调负面的价值观,将会形成错误的示范,并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了这些年轻的学子。
参、文本分析与理论观点-「康熙来了」
(一)综艺节目现况
不出创意题材的台湾电视综艺界,继前年开始竭尽使用普罗大众的才艺表演后,去年则大量转向恶心风,游走于尺度边缘的内容充斥,几个节目多次遭到新闻局警告、罚锾及勒令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