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创作教案
吕静
第一讲 绪论(上)
在影视综合艺术中,编剧起步较晚,世界电影诞生于1895年,直到十几年后,编剧才在德国第一次出现。世界电视剧诞生于1930年,编剧的出现也是在几年之后。编剧起步虽晚,但在影视艺术中却意义重大。法国电影评论家巴赞说,电影是一种再现世界现实原貌的神话。匈牙利电影理论家伊夫特.皮洛说,电影是一种世俗神话。但显而易见,离开了编剧这门艺术,影视这种神话也很难存在,因为编剧承担着描绘神话蓝图的重要功能。影视创作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由编剧完成文学剧本写作;由导演完成的分镜头剧本写作;以及由导演和整个摄制组共同完成的实际拍摄、制作。影视文学就是指由编剧完成的艺术电视的文学本。包括影视剧、专题片、记录片、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等。影视文学作品能够表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由于电视作品灵活和剪辑和镜头运用手段,使得影视文学作品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功能,在时空处理上非常灵活,在人物形象和内心状态的刻画上,也较少受到限制。
一、剧本的作用和意义:影视文学作品是电视拍摄的基础,它的独立性质来自于它与电视艺术特性的契合,它是用符合电视摄制特点和美学要求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文字形式的“银幕形象”。所以虽处于文字表现阶段,却已经能够为以导演为中心的实际制作者们提供一个再创造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充分的:文学本提供的不仅仅是题材、主题、思想倾向、情感氛围、情绪,这个基础也是一个相对的规范,它为“再创造”提供坚实的凭借,同时也是“再创造”的限制。可以说,影视文学本在电视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具有“基础”的全部含义。影视文学本的创作主要目的是为了投入拍摄、即成为影视艺术构成的一个基础因素。所以文学本创作的要求,首先是作品须适宜于影视的表现,而要充分满足“影视化”的要求。正如普多夫金在《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一书所说的:“虽然编剧不必去规定要拍什么和如何拍,也不去指明要剪辑什么和如何剪辑等等,但是如果他懂得并且能够考虑到导演工作上的可能性和特点,他就能够给导演提供有用的素材,因而使他能够创作出一部用电影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影片。”人常说,剧本乃一剧之本,这个本的含义体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从生产流程上看,影视创作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灯光、美工、化妆、道具、音乐、剪辑等各种环节,这些环节的起点无疑是编剧所编之本。也就是说,编剧是生活最初的接触者,是艺术美的发现者、评价者和创造者。离开了编剧的基础劳动,那影视艺术作品
就成了空中楼阁。
其次从作用上来看,剧本是整部影视作品成功的保证,因为剧本是整个艺术活动的起点,剧本的主题、情节、结构、风格、语言等因素通常会对影片产生很大影响。尽管导演要在编剧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但是,这种二度创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对此,美国当代著名编剧悉德.菲尔德说的很清楚:“一个导演可以拿到一部伟大的剧本拍摄成为一部伟大的影片;他也可以拿到一部伟大的剧本而拍摄成为一部糟糕的影片,但他绝不可能拿到一部糟糕的电影剧本而拍摄成为一部伟大的影片。绝对不行!”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这个观点。阿仑.雷乃导演的《广岛之恋》是法国左岸派的代表作,获得1959年戛纳电影节会大奖。无庸质疑的是,影片的成功也包含着编剧玛格丽特.杜拉的一部分功劳。杜拉在剧本中打破了寻常爱情的故事框架,将二战中一个法国姑娘的个人遭遇和日本广岛上的灾难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从裸体、通奸、性变态等各种激情场面中揭示出人类之爱的普遍性主题。这为影片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很多导演都能认识到剧本的重要性,被称为“黑泽天皇”的黑泽明这样告诫人们:“一部影片的命运几乎要由剧本来决定。我甚至认为,抓住一个好的剧本是导演艺术的第一步。”为了走好第一步,有些导演还亲自操刀,编写剧本,象瑞典的伯格曼、英国的大卫.里恩、意大利的德.西卡、美国的罗伯特.本顿、前苏联的爱森斯坦、中国的冯小宁等人
都身兼编剧和导演两种角。
二、如何学习剧本创作。编剧既然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紧接着一个问题就是编剧艺术到底能否传授。对此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日本著名编导新藤兼人认为,编剧艺术是无法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美国当代著名编剧悉德.菲尔德说的更玄。他说:“写电影剧本的确是一次令人惊奇、几乎带有神秘彩的过程,你有时会下笔如神,有时也会笔涩才尽,陷入混乱、犹豫不决。有时会很成功,可有时又会失败。谁能够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和为什么呢?写作是个创作过程,它不容分析,它是魔术,而且是一种神妙的现象。”上述反对者的观点并非没有一定道理,因为编剧艺术跟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离不开作者的长期的生活积累,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积累,离不开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而这些东西是不能完全从书本中得到的。但是,编剧既是一门艺术,肯定存在着自身的规定性,而这些规定是可以进行解读的。甚至上述反对者,认为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的新藤兼人把沟口建二当作自己创作上的老师,而且写出《电影的结构》一书,而认为写作“不容分析”的悉德.菲尔德则写出了《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四个剧本》和《推销剧本》等分析剧本写作的一系列著作。编剧艺术不是一门玄学,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创作者必须掌握这些规律。很难想象,一个连人物语言、蒙太奇思维、声画结合等最起码常识都
不懂的人怎么能写出成功的剧本。也许有人会说,编剧艺术讲究情节的起承转合,一些电影往往没有情节,如《去年在马里巴德》,编剧艺术讲冲突,但有些影片没有冲突,如《一条安达鲁狗》。这不是我们所推崇的“以无招胜有招吗?”但我要强调的是,以无招胜有招,是在博览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进行的融会贯通,更上层楼,绝不是在零的基础上完成的质的突破。反情节、反冲突并不等于作者不懂情节和冲突,而是在熟知的基础上的螺旋上升。也就是说,反常规一定是建立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之上的。
编剧艺术在各国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在当今的法国,剧本写作已经列为教学活动的必备课程。在当今的美国,有两百家学习编剧艺术的地方。美国人确信,缺乏专业训练而进行创作纯属浪费时间。因此,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编剧技巧。在中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昌明电影函授学校就已经开始讲授《编剧学》的课程。而今,我国编剧教育更是发达,最明显的是编剧专业招生持续升温,以致于一些理工院校都分了一杯羹。这种升温虽已呈现出畸形态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这恰恰反映出人们对编剧艺术的重视。
三、编剧所应具备的素质。虽然影视编剧艺术是可以传授的,但我要强调的是,仅仅靠书本所传授的艺术技巧还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掌握编剧艺术技巧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一个合格的影视编剧除了掌握艺术技巧外,还要具备以下修养:
一、思想理论修养。别林斯基说:“真正的批评需要思想。”影视编剧亦然。一个影视编剧只有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才能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挥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来,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思想的敏锐性和理论的深刻性。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在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方面修养颇深,唯其如此,他的《第七封印》、《野草莓》、《夏夜的微笑》、《魔术师》、《犹在镜中》、《处女泉》等作品关于人的孤独与痛苦、生与死、善与恶和上帝是否存在等问题的探讨才显得独异与众。相反,一个影视编剧如果没有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就算作品情节曲折,故事感人,但还是会陷入平庸、肤浅、无聊甚至落后的泥坑。时下,几类影视作品颇为流行。一类是帝王戏,在这类作品中,皇帝的英明伟大、雄才大略、奢侈浮华、儿女情长都得到了尽情的表现,尽管有些作品对昏君的昏庸无道、骄奢淫逸进行嘲讽和批判,其潜台词仍然是对明君贤帝的渴望。另一类是清官戏,这类作品中,主要官员都是主持正义、廉洁奉公、刚正不阿,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作座右铭。往往是清官以一身之力与恶势力体做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力挽狂澜。帝王戏和清官戏是相互关联的,都寄予了百姓的期望,但这种期望无疑使人们无形中去滋生一种意识,对生活中的不平现象,便期待能出现一个“明君”或“青天”来铲强扶弱,不能说这不是一种理想化的精神胜利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一种崇皇心理与奴性心理,消解了人们的个体与民主
意识。第三类,青春偶像剧,青春偶像剧兴起于日本,后波及到韩国和港台地区,近几年影响到中国内地,青春偶像剧定位于年轻的观众,因此剧中人物大都美仑美奂,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外表和人格魅力。男主角通常潇洒英俊,气度不凡,能力超卓,家世显赫,女主角漂亮迷人,清纯可爱。这恰好迎合了年轻观众崇拜偶像的心理。青春偶像剧多表现美酒加咖啡般的梦幻生活;时尚的都市、充裕的物质、亮丽的青春、花样的年华、唯美的爱情、高尚的职业、时髦的衣饰,前卫的生活的方式,名车、别墅、渡假……大量作品大都是白马王子和灰姑娘故事的翻版。这种充满浪漫诗意的梦幻理想生活很容易引起年轻观众心弛神往。这种脱离实际的夸张叙事其实反映的是人们的青春梦呓和对理想的追求。青春偶像剧美化了剧中的生活,如果把握不好度,就涉嫌“精神”,令广大少年人沉迷追求类似的生活,与现实脱节。另外,内地青春偶像剧克隆甚至剽窃痕迹太重,很多作品都能到港台日韩甚至美国的原型,缺乏原创乃文艺作品的大忌。如不克服上述缺陷,必将变成稍纵即逝的“流星”。所以,一个优秀的编剧应该具有思想家的敏锐与理论家的深刻,否则,作品就可能沦为一现的昙花。
二、影视专业修养。影视编剧之所以称为影视编剧,是因为所编之剧最终要拍成影视作品,因此,影视艺术的专业修养必不可少。这主要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工、剪辑和
录音等各创作环节。前期筹备、中期拍摄、后期制作等制作流程,影象、声音、蒙太奇等视听语言和影视艺术的发展史。具备了这些专业修养,编剧才有可能高屋建瓴,胸有成竹地进行创作。
三、综合知识修养。影视剧作无疑是一种全面性的精神产品。这种全面性,涉及到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等方方面面。因此,影视编剧不但要专,而且要博,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百工杂艺,都应有所了解。一个编剧只有具备专且博的修养,才能使剧作达到庖丁解牛般神乎其技的美妙境界。这一点,香港TVB的电视编剧做的就非常好,TVB脍炙人口的长篇连续剧几乎囊括了人生百态,单就现代职业剧而言,门类就非常齐备:
医疗类:《妙手仁心》、《侠骨仁心》(亚视)(医生)《红衣手记》(护士)
警匪类:《刑事侦缉档案》、《陀师》(女警)、《学警出更》(警校学生)、《O记实录》、《争分夺秒》(三合会及有组织犯罪调查科)、《皇家反千组》(反千组)、《缉私英》(海关)、《谈判专家》(谈判专家)、《扫黄先锋》(扫黄组)、《廉政行动组》(廉政公署)、《鉴证实录》(法医)、《法政先锋》(法政)、《一号皇庭》、《潮爆大状》、《律证新人王》(律师)、《反恐精英》(反恐组)、《烈火雄心》(消防员)
其他工作门类:《爱情全保》(保险)、《美食天王》(此类作品甚多)(餐饮)、《酒店风云》(酒店)、《岁月风云》(汽车制造)、《冲上云宵》(航空业)、《青出于蓝》(教育)、《创世纪》(房地产)……
由此可之,TVB拥有一批知识面极其广阔且视野开阔的编剧体,这恰是TVB长剧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当然,如果编剧功力不足,就可能闹出许多笑话,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有一部电视剧叫《爱神的眼睛》,写的是解放军某部单指导员爱上了一个腿有残疾的姑娘邓雷,并与之定婚,后来,邓为了不拖累单,向法院起诉,在法庭上,审判长说:“邓雷要求解除婚约——”这个情节非常荒唐,我国法律规定,订婚不具备法律效力,因此,解除婚约不需要经过法庭。这说明作者对法律常识根本不熟悉。著名作家海岩在他的《永不瞑目》《哪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电视剧中设置的情节也颇被业内人士诟病,如挑选在校大学生担任卧底,刑场救援等等,单从故事情节上看,是精彩的,但从生活逻辑上看,戏剧化程度太高,不符合实际情况。
一个影视编剧除了具备上述各种修养之外,还要有甘于寂寞,勇于实践的精神。影视编剧,尤其是电视剧编剧非常辛苦,动辄几十集的电视剧大都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
甘于寂寞的精神肯定是不行的。勇于实践主要是指影视要体验生活,调查材料。使剧本具有深度的秘诀是调查素材,特别是认真地一面体验生活一面调查。在写剧本前,起码是一个月,理想的是用半年多时间去调查素材,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剧本就象是快餐面一样,肯定是乏味的。当然,这种体验包括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对于当代题材,直接体验是必要的,写农民工要体验农民工,写下岗工人要体验下岗工人的生活,而对于历史题材,只能是通过查阅史料、实地考察等方式间接体验了。这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闹笑话。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孝庄皇太后竟然说:“我孝庄——”的台词,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孝庄文”是其死后获得的谥号,在她活着的时候怎么可能说出呢?包括《少年天子,康熙篇》写赫舍里皇后产子而亡,康熙为其子起名胤祯,即其后的雍正帝,更是近人皆知的失实,导演的解释是编剧是香港的,不了解清代史实,但导演何在?历史指导何在?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把所有历史剧都拍成记录片,但决不能在一些不应失误的地方犯低级错误,以免贻笑大方。
四、了解剧本的创作实质。当然剧本是由剧作者创作的,但因此而将剧作者的工作看成是单纯的虚构或编造是很不准确的说法,剧本并不是从一片虚空中搭建空中楼阁,它肯定是从剧作者和我们大家都身处其中的社会生活里,从人类社会历史上发生过的无数真实的或可能的
事件,从人生实际早已存在的种种合理的可能性之中产生的。剧作者的工作与其说是虚构,还不如说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他们从最初的创作动因出发,进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仓库,从里面选择恰当的人物或人物可能的动作,把他们结合为一个剧本。当然这种选择绝不是简单的原材料的选取和堆砌,它是建立在剧作者想象力基础之上的创造性的选择,剧作者的想象力是一种将各种来自知识和经验的想象结合起来的能力,以便使那些形象具有新鲜的意义和新鲜的潜力。这些意义和潜力看来似乎是新的,而实际上是新在选择和剪裁上。而这些选择,同时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
发布评论